8《大卫·科波菲尔》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大卫·科波菲尔》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10: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苦难中成长,人情中逐光|《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梳理节选部分情节并进行概括。
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了解自传体小说的基本知识,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节选部分情节并进行概括。
2.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了解自传体小说的基本知识,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任务一:了解常识,知悉视角
查尔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又译名《块肉余生录》“块肉”即孤儿)《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小说中的大卫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相似之处,课文节选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本篇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作用:形成对话形式,增强文章的亲切性与抒情性,拉进读者与作者距离。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上帝视角)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篇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还采用了儿童叙事视角。
儿童视角的作用:
①揭示成人难以体察的生存世界面貌,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以审视人性: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批判社会。
②儿童纯洁的心灵使得叙事内容或客观真实或“陌生化”或充满童趣诙谐。
③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本篇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兼具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分析其作用。
①小说多处运用成人视角即以成年的“我”来追忆往事;比如“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 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第2段)”等表述, 在追忆 和回味中表现了成年大卫的理性睿智, 有利于读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发生的故事, 有利于情节推进, 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也多处运用儿童视角即以孩子的眼光来叙述正在经历的人或事, 显得非常真实, 比如写米考伯“没有头发, 光秃得像个鸡蛋, 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 我”。语言表达率真, 鲜活生动又充满童趣。
③两种叙述视角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读者在感受“成熟”与“幼稚”, “理性与感性”的对比中感受成长主题。
任务二:探寻成长踪迹,见证心路历程
1.梳理情节,分层概述
(提示:概括时以“我”作为主语,概括到遇到的人与经历的事及地点的转换。)
序幕(1-5段):“我”在斯通斯通-格林比货行给当童工,与小伙伴过着悲惨的生活。
开端(6-23段):“我”由昆宁先生(账房先生)引见米考伯(房东),被米考伯亲切热情对待。
发展(24-44段):“我”住在米考伯家,目睹他们的生活,倾听米考伯太太的苦楚,借钱于她而被拒,帮她典当财物。
高潮(45-50段):“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向船长借刀叉。
结局(51-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释怀于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2.说说每一部分中“我”的情绪或心理。
(提示:文中有相关的词语可以直接提炼,或通过语意进行概括。)
序幕(1-5段):吃惊、痛苦、绝望
开端(6-23段):感激
发展(24-44段):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星期六晚上是最高兴的时候、极度的同情。
高潮(45-50段):心碎、释怀、同情
结局(51-54段):依旧苦恼自知、孑然一身;不再重压心头;散步溜达等惬意温馨
3.从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与心路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①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提示:独立生活:第2段第3段忍受环境与工作。第22段,用六便士雇佣粉白·土豆扛箱子到温泽里,用六便士吃一个肉饼作为中饭,喝附近水龙头里的冷水。第23段,记住回货行的复杂路线。第33段,自己买早餐、储备晚餐,靠一点儿钱过活周一到周六没有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第51段自己搬离温泽里。第54段,街上的石头让我的脚给踩坏了。)
②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小结:
“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狄更斯《雾都孤儿》
对于身心惨遭摧残、濒于死去的人来说,朋友的真诚相助,将是一种再生之恩。——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泰戈尔说 “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贝多芬说“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所历经的苦难,终将会成为你未来岁月里耀眼的勋章。愿我们经历苦难依旧阳光灿烂,努力生长,心怀善良,眼里有阳光,笑里全是坦荡。
任务三:探究成长中遇到的人
1.米考伯先生出现在我的成长中犹如裂缝中的一道光,根据文本分析米考伯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第六段):爱慕虚荣,好体面
语言描写(热情邀请做房客):善良体贴
动作描写(第32、34、45段):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的双重性格,既有伤感、沮丧的一面,又有乐观、开朗的一面。
小结: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善良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主义:米考伯先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得过且过,盲目乐观。他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而“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了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漫画式人物)
2.交流讨论:
有人觉得,《周易》有言,“乐天知命,故不忧”,“米考伯主义”是一种顺应天意、通达人生的睿智胸怀;有人觉得,“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米考伯主义”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周密的考虑,很难真正快乐。对于“米考伯主义”你怎么看?
任务四:领略社会风貌,探究小说主旨
1.大卫周围大多是什么样的人
货行的童工、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第46段想到像罗德里克·蓝登一样的人、第48段霍普金斯船长一家)、济贫院的孤儿(第25段的仆人)、街头的流浪儿(第52段“我回家及中饭时在街上都会看到很多孩子、“有时,那孤儿也会在这儿碰上我”)、债主(第32段鞋匠)、……
这些都是社会底层 小人物。
2.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第2、3段)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第24段住宅破烂、房屋空荡几乎无家具。第29段: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第30段:债主追债,米考伯夫妇根本换不了债。第31段:寄宿学舍无人问津。第51段还有典当家具与餐具第43段。)
场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第49段)
场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第52段)
小结:境遇凄惨
3.“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活场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凄惨境遇
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潮期,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小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主题归纳:节选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与米考伯夫妇互帮互助深厚情谊,宣扬宽厚和仁爱的道德人性与人道主义(这与作家自身的基督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对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展现了并呼吁当时社会真实面貌的温情的一面,而作品全文又表现了工业革命发展中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的现实主义。如谋得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艾米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善与恶的对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归宿,批判了社会中也有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的一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