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导入
萤火虫。
白天草丛呆,夜晚空中游,
一盏小灯笼,挂在身后头。
车胤,字武子,东晋大臣。他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最终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人物简介
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
《晋书》共130卷, 包括帝纪10卷, 志20卷, 列传70卷, 载记30卷, 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 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作品出处
囊
nánɡ
恭
ɡōnɡ
锦囊
恭喜
萤
yínɡ
流萤
贫
pín
贫困
解题
用口袋装萤火虫。
囊萤夜读
读书。
车胤把萤火虫装载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
数
数次
数落
数见不鲜
shù
shǔ
shuò
盛
盛饭
茂盛
shènɡ
chénɡ
初读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初读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翻 译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谨慎的意思。
倦:疲倦。
博学:学识渊博。
通:通晓。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学问精通。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翻 译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夏月:夏天的傍晚。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1.你心中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思考
勤奋刻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孜孜不倦、迎难而上、谦逊有礼。
2.《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思考
车胤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文中前后两句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
4.思考本篇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思考
精致
简洁
《囊萤夜读》中故事起因的句子是:
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性默写
《囊萤夜读》中能看出车胤勤奋的两个词语是:
恭勤不倦、以夜继日。
主题思想
本篇文言文讲述了车胤儿时家境贫寒, 没有钱买灯油, 于是他将捕捉来的萤火虫放入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中,利用萤火虫微弱的光来看书的故事。全文阐明了这样的道理: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只要有决心和毅力, 就能够战胜困难, 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朗读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拓展积累
孙康是晋代京兆 (今河南洛阳)人,少时酷爱读书, 但晚上无钱买油点灯看书。一年的冬天, 一连下了几场大雪, 白雪把窗口映亮了, 他突然灵机一动, 开始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 不觉得寒冷也不感到疲倦, 终成大业。
映雪夜读
拓展积累
讲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 他白天干活没时间看书, 只能熬夜看, 但是家里贫穷没有灯。他就把墙缝凿大, 让隔壁家的灯光照进来,借着这微弱的灯光苦读, 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
板书设计
囊萤读书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
坚持不懈
勤奋好学
练囊盛萤
夜以继日
原因
结果
铁杵成针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言文二则中的《囊萤夜读》,我们被车胤的刻苦勤奋的深深打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铁杵成针》。
本文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
作者简介
祝穆( -1255),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徽州婺源 (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 宋代文学家,著有《方舆胜览》70卷、古今事文类聚》170卷等。《方舆胜览》属于地理类著作,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人物简介
解题
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铁杵成针
即使像铁杵一样粗大的工具,也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和坚持才成磨成针。
逢
fénɡ
逢迎
还
归还
还有
huán
hái
传
自传
传说
chuán
zhuàn
作
作业
作坊
zuò
hái
卒
卒中
士卒
cù
zú
初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初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翻 译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李太白:即唐代诗人李白。
成:完成。
去:离开。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翻 译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
欲:想要。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翻 译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1.赏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这一句诗
思考
“未成”“弃去”可以看出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学业半途而废。
2.赏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一句诗
思考
“还卒业”体现了李白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的品格。
3.你心中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思考
好问的、有毅力的。
4.《铁杵成针》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思考
①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②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主题思想
这篇短文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树立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一定会有所成就。
再次朗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拓展积累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境内, 海拔1236米。它是佛教发源地, 由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等组成,松柏茂密, 斑竹万竿, 层岩峭壁, 奇态万状。“象耳”旁有一岩约十丈余宽, 上刻“象耳”二字。山上有著名的象耳寺。象耳山题刻甚多, 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
象耳山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起因
结果
读书未成。弃去
逢老媪方磨铁杵
经过
感其意,还卒业
学习单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主人公 车胤
李白
困难 家贫不常得油
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化解 练囊盛萤
逢老媪方磨铁杵
结果 博学多通
感其意,还卒业。
《文言文二则》选编了关于车胤和李白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揭示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 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
总结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文言文二则》。
2.收集赞扬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3.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