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10: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近代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单元导言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新课导入
中国近代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022版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中国近代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ONTENTS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史实。
2.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了解长征的艰难过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二.过雪山草地
第一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924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7
1931
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围剿”
九一八事变
1930
全国建立大小十几块根据地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0
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围剿”
1932
第四次“围剿”
1933
第五次“围剿”
1.战略转移——长征的背景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背景: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
·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
1.战略转移——长征的背景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时间 国民党军 中央红军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至1933年 10万 4万 毛泽东 ? 胜利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年秋至1934年10月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失利
材料: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李德指责我们反击不力,我怒问道:“队连子弹都没有,历拿什么去反击...你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战术家,只知道图上作业,纸上谈兵!”——《彭德怀自述》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根本原因);
1.战略转移——长征的背景
●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红军装备不足。
·想一想: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王 明
博古(秦邦宪)
李 德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结果:红军不仅没能打破第五次“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红军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1.战略转移——长征的背景
2.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只剩下三万多人。左倾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长征出发地之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阅读课本说一说长征初期的状况?
8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1934年10月
(1) 开始时间:
(2) 出发地点:
(3) 人数:
(4) 战况: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
血战湘江: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江西瑞金
强渡乌江,进军贵州,攻克遵义。
(5) 结果:
2.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旧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前,由于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幼年
成熟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5
遵义会议
1949
新中国成立
14年
转折点
14年
3.遵义会议
第二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过雪山草地

过雪山草地
1.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二万五
1)阅读教材,找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史事。
2)结合教材长征路线示意图,在学案上绘画长征路线,并把找到的重要史事标注到相应的位置。
3)组内成员相互讲述并补充完善彼此的知识信息,推举组员进行汇报。
4)任务一:看图片,讲长征故事。

过雪山草地
1.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二万五

过雪山草地
1.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二万五
红军强渡乌江(油画)
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过雪山草地
1.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二万五
巧 渡 金 沙 江
飞夺泸定桥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过雪山草地
1.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二万五
爬雪山
过草地

过雪山草地
1.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二万五
任务一:看图片,讲故事。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透迤腾细浪,
乌蒙磅磷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氓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第三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长征胜利——会师陕甘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2)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陕北吴起镇
会宁会师楼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长征胜利——会师陕甘
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
到达陕北的红4方面军一部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2.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归纳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二:长征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培养和锻造了党和红军的大批骨干,他们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创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长征是人类活动史上无可比拟的,举世无双的……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流传于世。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过家鼎等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播下了革命种子。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长征胜利——会师陕甘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史实说明长征途中遇到了那些困难,红军为什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红军长征铸就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
探究拓展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的革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萧华参加长征时才18岁,过草地时任红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在杭州疗养时,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夜不能寐,在床头上奋笔疾书,用激情和泪水创作了《长征组歌》歌词。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举行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人民剧场首场演出。《长征组歌》以深刻凝练的文笔,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长征组歌》数十年来演出千余场,历演不衰。
< 知识拓展 >
·
探究拓展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堂小结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6.10,瑞金出发,血战湘江,强渡乌江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事件:
吴起镇会师
翻雪山、过草地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打乱追剿)
(突围)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长征精神
意义
课后活动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电影《半床棉被》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贫穷的老人。影片内容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A.革命英雄主义
B.不怕艰难险阻
C.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D.军民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
课后活动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总负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课后活动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国民革命的失败
B.长征中的巨大损失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中共犯了右倾错误
B
4.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下,中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在中共的组织和推动下,中国的工人运动开始掀起第一次高潮。从华北到华中,从江西到香港,全国很多地区都爆发了工人运动。尽管受到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威胁,工人运动仍然持续长达13个月之久。 ——摘编自林木《中共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
材料二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
——摘编自张树军《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原因。(2分)概括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中央作战方式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意义。
课后活动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4.问题与答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原因。(2分)概括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的表现。(2分)
原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2分)
表现:全国很多地区都爆发了工人运动,工人运动持续长达13个月之久。(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中央作战方式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共党史上的重要意义。(4分)
变化: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作战方式是阵地战,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作战方式是运动战。(2分)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分)
课后活动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