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必考
(一)背景(了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三)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必考
(一)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二)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一)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
(二)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四、左棠收复新疆
【(一)时间:1875年
(二)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三)1884年,新疆建省。】
五、评价洋务运动★★★★★必考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起止时间:1894年——1895年
(二)日本挑起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重要原因:制定“大陆政策”,妄想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世界,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3、直接原因:1894年派兵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三)战争过程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战:1894年 7 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
(2)平壤战役:1894 年 9 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
(3)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4)辽东之战(或称大连旅顺之战):徐邦道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5)威海卫战役:1895 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必考
(四)中国战败原因:★★★★★必考
1、根本原因:清王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或者表述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低3、战略战术失当,丧失了制海权4、日本蓄谋已久,战事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内因)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客观原因(外因):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装备先进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必考
(一)时间:1895年 (二)地点: 日本马关 (三)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四)内容:
1、【割三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两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增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五)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五)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拓展延伸,理解记忆)
1、《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3、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倾销商品)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结:《马关条约》后,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与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瓜分中国狂潮
(一)三国干涉还辽: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二)瓜分中国狂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新修订)
(三)“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错失瓜分中国时机的美国向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这样,列强不断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新修订)
(四)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拓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表现: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从戊戌变法开始,辛亥革命继续进行。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思想上,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
(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
(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
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
(一)概况:1898年 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二)内容:
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
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五)评价/意义★★★★★必考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拓展】
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应,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农民阶级)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3、口号:扶清灭洋
4、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他抱有幻想;还带有迷信色彩。
5、时间地点:19世纪末,兴起于山东、直隶。6、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的话每日熬一鹰)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1)廊坊阻击战、(2)大沽口之战、(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陷落、(4)北京保卫战(围攻西什库教堂、东郊民巷使馆区)等地打击八国联军。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义和团运动是农民的自发斗争,缺乏严密的组织与统一领导,②斗争手段、武器装备落后。③盲目的排外,迷信色彩浓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④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和防备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必考
1、时间:1901年
2、双方:清政府-----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西荷比。
3、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共计9.8亿两,以海关关税、盐税等税收作为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工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3 金昌)如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2.(2023 深圳)有学者认为,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慢,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尤其是和日本相对比。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23 西藏)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2023 通辽)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5.(2023 乌鲁木齐)某史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战争结束后52年,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3 甘孜州)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标志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这种局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戊戌变法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7.(2023 自贡)《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8.(2023 济南)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9.(2023 株洲)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A B.B C.C D.D
10.(2023 常德)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2022秋 泗洪县期中)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1838﹣1847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迅速增加与哪一条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二中日本在华厂矿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现象反映了列强怎样的侵华诉求?
材料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3)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强侵华犯下的暴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暴行发生于哪一场侵华战争?
材料三:《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人民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清政府也彻底投降帝国主义,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公开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4)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表现。综上所述,谈谈这一时期(1840﹣1901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故A符合题意;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追求的目标,排除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追求的目标,排除C;实业救国是民族资本家追求的目标,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洋务运动追求的目标是自强求富。
2.【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据题干“1840年之后,西学输入中国”“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可知,洋务运动能体现题干这一观点,A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要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BCD项与“对士大夫的影响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不符,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重点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
【解答】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ABC属于历史史实,D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属于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的区别。
4.【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B.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筹建近代海军的相关信息,排除B。
C.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
D.据材料“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鸦片战争的发动国是英国,排除A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国主要是英法两国,排除B项;
根据题干中“经明治维新而疾速发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师爷的门前”,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可知,“祖师爷”是中国,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1894﹣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等知识。
6.【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意味着列强由对华商品输出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允许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标志着列强进入对华商品输出阶段,排除A;戊戌变法、八国联军都在甲午战后,与题不符,排除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7.【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中外纪闻》《时务报》”及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展了维新思想的启蒙宣传,故A正确。
B.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B。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进一步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排除C。
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识记理解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参与领导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法律是治安天下的武器,变通,是天下不变的道理。为此,梁启超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B项正确;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领导了洋务运动,排除A项;孙中山等领导了辛亥革命排除C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领导了护国战争,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B.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
C.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
D.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答案】(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中日《马关条约》或者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要求:资本输出。
(3)暴行:火烧圆明园;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4)表现: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总趋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日本在华厂矿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及这一现象反映的列强的侵华诉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表现、这一时期(1840﹣1901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解答】(1)据材料一图一“1838﹣1847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和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从而促进1838﹣1847年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大幅度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据材料一图二“1895—1913年设在中国外资厂”可知,日本设厂数量明显增多。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而导致日本设厂数量明显增多。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变成了资本输出。
(3)据材料二“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4)据材料三“并公开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可知,慈禧太后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这一时期(1840﹣1901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故答案为:
(1)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中日《马关条约》或者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要求:资本输出。
(3)暴行:火烧圆明园;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4)表现: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和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总趋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日本在华厂矿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及这一现象反映的列强的侵华诉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表现、这一时期(1840﹣1901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