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13: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入挖掘独特的审美趣味下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文章。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6.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二、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三、捕捉文眼,品“悲凉”之词
1.提问 :本文第一段有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这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同学们找到并朗读。
2.品析文眼
提问:如果把“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改成“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①原句中先说“清”“静”再说“悲凉”,由景到情,由客观到主观,符合认识规律;原句中的“悲凉”放在“清”“静”之后,带有总结意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表现景物的“清”“静”,而不是艳丽、热闹也有助于表现“悲凉”。②原句中“特别地”强调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也带有很浓的抒情意味。
四、紧扣画面,味悲凉之境
1、讨论描写了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
段落:3—11段集中写秋景。写了五幅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风秋雨话秋凉、秋树奇景图)。
鉴赏《秋晨院落图》:
这幅画面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破屋”、“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作者写了哪些秋色?秋色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碧绿、青天、蓝朵。冷色调。一幅冷色的画面。冷清、悲凉。)③本段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用了什么写法?作者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凄清、孤独、悲凉。)④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
提问:将第 3 段中的两个 “破”(破屋、 破壁腰)、“(朝荣)”“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删掉了。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①原文中的两个“破”(破屋、破壁腰),具有衰颓之感,具有沧桑之感,具有悲凉之感,这和标题中的“故”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②原文中的“朝荣”,是牵牛花的一种,它是早上开放,太阳一出就枯萎了,写其生命短暂,表现悲凉之感。③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通过“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表现了一种生命衰败、时过境迁的悲凉。同时通过“最好”“使作陪衬”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衰败景象的细细玩赏的态度,这和作者对破屋、破壁腰、朝荣这些衰败或即将衰败的事物一样,表现了作者以悲为美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小组合作探究其它四幅画面,每个小组探究其中一幅,合作交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组的探究成果。
主要要点:
⑴秋槐图: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①本段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静”。)②最后一句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绦,给人以清闲、落寞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清”)③“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悲凉”)
⑵秋蝉图──“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要点: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⑶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①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②北国秋雨“奇”在何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③秋雨“话凉”,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声调──缓慢悠闲。内容──清凉,渐生凉意。环境──清净。)④秋雨话凉图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悠闲、无聊、感伤、悲凉、寂寞。)
⑷秋果图──“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小结作者写秋的主要技巧。
明确: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五、领悟情感,探究主题
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试从主客观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1921年至1933年这十多年时间里,郁达夫花了大量精力用于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宣传革命和抗日思想。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辗转各地,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而又寂寞无聊的生活。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2.指导品读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用生命去置换)这句话假不假,是否说得真诚?
这个问题属于生成性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开放的,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若留得住的话”等关键之处,从而理解作者深沉的悲凉之情。
3.再结合课文,理解作者悲凉的三个层面的原因。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悲秋情结: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
4.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沉而悲凉的文章呢?再次品读文章,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身影,感悟“形散”和“神聚”之间的“人”的形象。
这是一个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爱国之人,多愁善感之人,具有平民意识的人,细腻的人,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的人,内心郁结之人等等。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言之成理都可以肯定。正是这样的郁达夫,才能写出深沉而悲凉的《故都的秋》。
5.故都的秋就真的只有清、静、悲凉?
明确:主题——悲凉心境,悲秋传统,深沉的爱国之情。
六、课堂小结:生命的衰败,在世俗生活中是负价值,但是在艺术表现中却可能是正价值。审美熏陶,就是让情感体验从实用功利中获得解放和自由。郁达夫对秋的独特的感知,是对秋之悲凉的喜欢,对残败的生命的赞颂,更是对深邃的生命感受的极致热爱。
七、布置作业:
通过本文学习,同学们了解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以“汉中的秋色”为话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