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官职任免)和虚词“以”及“为……所”的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文学家、诗人、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作者介绍:关于“指南录后序”“序”即序言,是一种放在著作正文前(放在著作正文后的叫跋),用来说明写作经过、写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等的文体。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叫“自序”,本篇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因以前已有一篇自序,此为第二篇,故称“后序”。
《指南录》这部诗集,包括宋恭帝德祐年间到宋端宗景炎年间的诗作。这期间元兵南下攻入南宋国都临安,恭帝赵罴被俘;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中途逃脱,历尽艰险,到了端宗赵星即位的福州。《指南录》便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
“指南”是心向位于南方的宋朝廷的意思。表明自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录》《指南录》,文天祥诗集。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作者《渡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
德祐( yòu ) 缙绅( jìn )
纾祸( shū ) 觇北( chān )
献谄( chǎn ) 诟虏帅( gòu )
贵酋( qiú ) 羁縻( jī )( mí )
二阃( kǔn ) 渚洲( zhǔ )
自刭( jǐng ) 殆例( dài )
巡徼( jiào ) 檄文( xí )
毗陵( pí ) 邂逅( xiè )( hòu )
僇( lù ) 愧怍( zuò )
号呼靡及(háo )( mǐ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全文,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叙述)
第二部分:
(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议论抒情)研习课文结合注释,重点注意红色的字词,疏通第1小节文意 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翻译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军马。当时元军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没有谁知道该怎么办。翻译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语打动的。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 ,我就更想窥视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不接受丞相职位,第二天,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提问:
文天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使北营的?
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表现了什么?
为何要以资政殿学士行?总结:第一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
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
自任的思想感情。结合注释,重点注意红色的字词,研习2,3两节文意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翻译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刚到元营时,我陈词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没敢立刻轻视我国。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在后来向敌人献媚献计,
于是我被软禁不能返回,国事就不可收拾了。翻译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想他们杀死我,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朝廷了。翻译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理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往。正如古人说:“将要有所作为啊!”分别小结第2、3节段意: 第二段: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
第三段:被驱北上,忍辱负重,图谋再举。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
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
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结合文下注解疏通第4小节文意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翻译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刻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全部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与他们约定联兵讨元。
复兴我朝的机会,差不多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走,在露天下住宿,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周旋在淮东路一带。翻译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困窘饥饿,没有依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
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后来找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
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明确:“奔”写出了当时慌不择路的情形;“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连续所经历的坎坷,作者恐慌紧张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提问:领会作者运用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永嘉台州宁波杭州苏州无锡江阴宜兴镇江扬州南京高邮仪征崇明岛瓜洲高沙泰州海安如皋南通常州长江太湖北营苏州洋桂公堂贾家庄城子河朗读第5段 ,理会作者逃亡途中的艰辛以及作者对九死一生的感慨之情。
找出文中难理解的句子,疏通文意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翻译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唉!我濒临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辱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判国贼该当死;
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
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乎自杀而死;
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盘查,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翻译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彷徨无路,几乎死掉;
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
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
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兵凌侮逼迫而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
天亮时,到竹林躲避哨兵,巡逻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
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翻译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敌人杀死;
到海陵,到高沙去,经常担心无罪而死;取道海安、如皋,共计三百里路,元军与土匪往来于这一带,没有一天不可能死;
到通州,几乎因为不准进入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来已置之度外了!
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出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提问:在第5节中,两次使用“呜呼 ”一词,它在体现层次和表达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
的危难,说明作者自己将生死置之度外;
第二个“呜呼”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一步,
抒发对于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痛何如哉! ”主要是为国事而痛惜,是
脱离险境后的伤痛。
研习:
《指南录后序》 第5节的 “死” 字 呜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骂逆贼当死(3);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5);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1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17);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20)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文章讲究简洁,特别是古文,可是文天祥却在这段文字中关于“几乎死”的内容连续写了多次,出现了22个“死”字,是不是太繁琐了?
文章的繁简都是由表达中心的需要而决定的。这段文字,作者列数22个死,为的是再现北行经历的磨难,为下面表达对死亡态度作铺垫,表明自己死而无怨、九死一生只为报国 研习第6小节,弄清句意,并思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悲予志焉。
翻译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
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
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些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世的人读了他,为我的志向而悲叹。小结第6节段意:
说明诗集中卷次
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根据文中下面注释,理清第7,8两小节文意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乎!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翻译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侥幸的了,可侥幸地活下来为了什么呢?
所要求做忠臣的是,如果国君受到侮辱,臣子即使死了也有罪过;
所要求做孝子的是,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
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做个凶恶的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翻译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乎!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整治我的武器,跟从君王投身军旅,作为先锋,
洗雪国家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立誓不与敌人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唉!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
以前,如果我的尸骨抛弃在荒草丛中,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没有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我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一年夏季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了这篇序,诗集题名为《指南录》
提问:第7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
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提问:文天祥为什么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指南录》?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
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
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
贞爱国之心。第八段段意:
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目。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写作特色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通假字:(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3)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主辱,臣死有馀僇
(5)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Jìn 同“搢” 插Jù 通“俱” 全部Xiàn 通“现” 出现Lù 同“戮” 罪通“凌” 欺辱
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形容词作的意动用法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以……为轻,轻视)C.动词作名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查的军官)
D.名词作动词
都督诸路军马(统率)
道海安、如皋(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为……作序;取名)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靠。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意气激昂。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盘查。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古今异义(1)无留北者(被扣留)
(2)予羁縻不得还(被软禁,被扣押)
(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被捕捉)
(5)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被扣留)被动句式
(1)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2)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3)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4)请罪于母,母不许
(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6)约以连兵大举
(7)避哨(于)竹林中/出入(于)乱尸中
(8)请罪于先人之墓
(9)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10)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其它特殊句式句子翻译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整治我的武器,跟从君王,投身军旅,作为先锋,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要求做个孝子,如果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