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14:2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三期中检测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乡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相对比重越来越低,乡村呈现某种意义上的人口稀疏化,甚至出现乡村衰落的情况,这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我们的现代化不能是串联式的现代化,而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其含义是乡村和城市要并列发展,要同步进行发展,这个同步发展的战略就是城乡融合的战略。
乡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关系的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人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这种现象叫作智力流失。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在今天的语境下阻止乡村的衰落,使今天的乡村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农民能够实现现代化,培养出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这样的格局不同于西方乡村衰落之后再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
①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如今,人口大量地流向了城市,乡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反而变得相当的稀缺。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乡村稀缺性的提升,乡村稀缺性的提升导致了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而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为发展新的乡村提供了新的空间。
今天的乡村振兴不是说大家在城市找不着工作、就不了业,可以到乡村里找一份工作;不是说让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去做他们祖祖辈辈做过的事情。今天的乡村振兴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新农业,要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今天的农业是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我们把它叫现代农业。回乡和在乡的农民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由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的农民;不再仅仅在田里种地,还要经营乡村,把乡村的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商品。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是希望他们看到新的机会,把自己锻炼成新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才。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基层、走向乡村。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乡村的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不可能在有巨大落差的城乡结构的格局之下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怎么能够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现在不需要所有人都到乡村去,但一定要有一批有理想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年轻人立志于建设乡村,立志于推动乡村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小云《乡村振兴呼唤新青年挺膺担当》)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乡村振兴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群众期盼青年人才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帮手。青年人才要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乡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进入角色,在农村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有所为。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有吃苦精神和主动精神,主动把困难当作挑战,把挑战当作机遇,抓住时机,深入接触实际,深刻熟悉“三农”问题,脚踏实地地锻炼意志和才干。找准奋斗目标,把握好工作重点、难点,工作中积极主动要任务、挑担子,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立足农村实际,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克服懒人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大胆尝试,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纪律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承担的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深入社户,深入实际,真抓实干,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主动服务群众、优先服务群众、高效服务群众。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农民困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确保政令畅通、雷厉风行。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认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当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决策参谋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宣传好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科学知识,多与村民聊天,经常拉家常话,成为村民的贴心人。青年人才当想农民所需所求,将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帮助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说,乡村振兴为青年提供了成才的平台、奉献的舞台,需要青年人才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群众之中,主动感知群众困难,倾听群众之声,切实解民之忧,才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出精彩的人生。
(摘编自胡喜庆《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化进程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全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一般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这一规律,也要探索自身规律。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呈现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选准着力点,而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无疑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D.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公仆等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意味着他们要主动、优先、高效服务群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不宜也不会走西方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的道路。
B.实现乡村振兴既要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锻炼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人才,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
C.青年人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
D.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阐述的“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具体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扮好角色”。
B.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具备精神”。
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
D.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强化意识”。
4.材料一、材料二各有一处画横线的文字,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你对“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主要特质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
老薛说,不用,我这里有你弟妹炸的花生米,够了。说着他把一包花生米拿出来,举了举。他们来到老薛家。老薛家好找,在大路边上,门前有三棵大槐树。院子中间摆着一张石桌,围着石桌,是四个石墩。(甲)那是他们原先经常喝酒的地方。
他们很熟练地把花生米和酒摆上,一人倒一杯,互不相让。谁喝完,自己倒。他们就着油炸花生米,倒是喝出吃大席的感受。不大一会儿,一瓶酒见底,俩人晕乎起来。
老薛说,老陈啊,我咋觉得像在做梦呢?
老陈说,你回家,让弟妹掐掐你,掐醒了,那就是梦;掐着感觉疼,那就不是做梦。
老薛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当队长,天天领着大伙儿挖河,不到年根儿,泥腿不拔出来洗。
老陈说,那,也没吃上个啥好东西。
老薛说,后来呢,包产到户了,虽说饿不着肚子了,但一年忙到头,还是没富裕。老陈说,(乙)黄河滩里,你想咋样?
老薛站起身,晃了一下才站稳。他回望刚才坐过的地方,微微一惊:根本没有所谓的石桌,也不存在四个石墩。三棵大槐树的地方,变成了三个很大的土坑。
老陈也站立起来,屁股上全是灰土。他们刚才是席地而坐。几颗花生米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像羊粪一样滚着。(丙)空酒瓶歪在边上,瓶口正在滴着剩下的酒,在泥土上洇出一枚铜钱。(丁)站立起来的老陈和老薛感觉奇好,他们对视,继而大笑,开始互相捶打。
阳光散乱一地,这是一个整村搬迁后的废墟。那些残砖碎瓦告诉你,这里曾是被烟火气浸润过的地方。老人们靠着几十年的记忆,一回回,总能轻车熟路找到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家。老陈和老薛结伴儿回来好几次了。
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停住手的老陈扶着老薛说,废话,不是没了,是搬走了。老薛说,我每次上那楼时,总感觉没迈进这院子脚下踏实。
老陈说,你思想跟不上形势。当初政府动员搬家,我第一个响应,你呢?老薛说,我不是也搬了?
老陈说,你还不是怕留在黄河滩里,没人和你做伴儿,怕狼吃了你?泥湾最后一个搬家,你说你,是不是落后分子?
老薛说,我哪能和你比,老干部,优秀党员。说真的,当看到你们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真让人眼红。我得跟你学学,到时候也戴个大红花啥的。
老陈说,一定能。说罢,大笑一阵,突然停住。他提议,去他家看看。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
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
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两个老人相约回家喝酒,篇幅过半,才让读者知晓是回老家的废墟上喝酒,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B.清醒时两个老人心照不宣,喝到微醉时吐露心声,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小说的构思既自然又巧妙。
C.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两个老人的一次喝酒,却折射出了黄河滩上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很有以小见大之妙。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而细腻的场面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句中的“原先”两字用得好,暗示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变了,与后文的“找到自己曾经的家”形成照应。
B.乙句写出了一代代农民在黄河滩里讨生活的艰辛和局限,交代了村庄整体搬迁这一伟大举措的原因。
C.丙句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酒后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废墟上的满地尘埃和俩老人的开怀畅饮。
D.丁句写出了两个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有老伙计和酒陪伴,有老家想回就回,生活还有什么不如意呢?
8.老陈的家为什么找不到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深意。(4分)
9.请细读小说画波浪线处内容,从中梳理出人物内心包含的情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魏人周市略地丰沛,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三:
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鹑之逐鸟雀。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沙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暗惑第十二》)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何为属群小A聚谋B将犯C其君D遂默E然F杜口G俟问H方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畔,同“叛”,指背叛,与《孟子》中“亲戚畔之”的“畔”意思相同。
B.文中“天下属安定”与后文“以此属取天下”的“属”意思不同。
C.虞,指忧患,成语“尔虞我诈”,其中的“虞”意思与此不同。
D.彰,表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国人周市进攻丰、沛两地,并派人游说雍齿。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并替魏国镇守丰邑。
B.张良认为,将领们担心因往常的过失被猜疑而遭诛杀,同时也担心因土地有限而无法全部获得封赏,于是想要谋反。
C.司马光认为张良本应知无不言,却并没有立即进谏,大概是因为他想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
D.材料三先表明应对公家之事的态度,再以假设性问题引导读者,并进行推理,最后论断史书表述的正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4分)
(2)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4分)
14.材料三中,刘知几认为“妄溢其端”有什么依据?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句中“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中的“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
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于推荐自己的友人。
C.黄庭坚在《登快阁》诗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与本诗有所不同。
D.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
16.尾联中有“数行老泪”之语,你认为这里的“泪”有哪些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歌中常通过脸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意,如《蜀道难》中人们听闻蜀道之难的反应“________”和《琵琶行》中琵琶女自叙身世时“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含蓄隐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草木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它的荣枯容易引发人们的感慨,诗人往往借其寄寓作者复杂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说到生物分类,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非常为难,①________。从生物分类学角度看,藻类不属于特定的自然分类类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红藻门等。虽然藻类的少数种类兼具植物光合自养以及动物异养和运动的特性,但传统上人们仍将藻类归为植物。
提到藻类,人们一般会想起水面上的小小“颗粒”,它们随波荡漾,是鱼类的食物。其实,藻类家族中除了这些微小的成员外,②________,最大型的藻——巨藻长度通常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
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它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③,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再倒入少许热水,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笼不断击打,直到出现一层气泡,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作“茶百戏”,又叫作“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作“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茶百戏”,又叫作“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会议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B.大家都认为小李实在勤快得可以。
C.这块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可以割了。
D.小语的这篇小说写得还可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但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媒介素养。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联合体高三期中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的表述因遗漏了重要信息,导致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2.A(B项,“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的推断误解了文章的本意,原文的相关表述是“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从中看不出“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的内容。C项,“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的表述过于武断,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是误将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了。D项,两个错误;一是“意味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与“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二是“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的推断没有文本依据,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3.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文本依据不足,而材料二第二段“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表述,强调是青年人才需要带领群众去发家致富,青年人是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而不是青年人才自己最先致富,只是做了致富的榜样,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积累。)
4.第①处运用设问句式,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了观点的正确性。第②处引用名言,用作论据,有力地阐述青年人才要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出精彩的人生的道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5.①新农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与城市融合的同步发展战略建设起来的涵盖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②新农业:亦即现代化农业或现代农业,是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其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③新农民: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既能种好地,还懂得如何经营乡村,有能力把乡村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商品。(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6.B(“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理解有误,其中的情感非常复杂,不能用“欣喜”概括,如“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7.D(从上文的对话和下文的场景描写可知,两人的“感觉奇好”更多的来自搬迁带来的新生活,而不是友情和酒,而且,从下文看,老家终将是回不去的。)
8.①从表面看,是因为没有寻找的地标了,但从实质看,是因为生活在变化,社会在进步。②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对逝去的事物,可以有所留恋,但也不必过于执着和纠结;对新生的事物,要学会大方包容和接纳。(每点2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9.①对故园的留恋,找不到故园的伤心和失落;②享受新生活的幸福感;③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对新时代新政策的无比信赖。(每点2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10.BDG(“将犯其君”表意完整,故在B处停顿:“遂”为句首停顿标准,故在D处断句;“俟问方对”表意完整,故在G处停顿。)
11.D(文中“彰”的意思为“显著,明显”。)
12.A(“由于使者的威逼利诱,雍齿不得不选择了投降”理解有误,雍齿投降还因为“雅不欲属沛公”。)
13.(1)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群臣也就都坚信自己能被封赏了。”(“急”、“自坚”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哪里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偶语”、“目见(诸将)偶语”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
14.①张良不可能等到被问才回答;②诸将议反,不可能无所顾忌。(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5.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理解不当,颔联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虚名,由友人推荐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为官十年,现在仍有穷途之感。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并没有表达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的意思,也没有表达出愧对友人之感。)
16.①官职被免之痛。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年老体衰之伤。现在自己已白头,又“衰病”在身,不免有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慨。③惜别好友之凄。在秋风之中,诗人要告别友人离去,离别之情不言自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使人听此凋朱颜 暮去朝来颜色故
(2)其文约 其辞微
(3)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18.①这(那,它)就是藻类 ②还有一些大型的成员 ③大气上空出现了臭氧层(每处2分)
19.蓝藻在地球上大量繁殖,并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唯一这样做的有机体。(3分)
20.②把“茶的故乡”与“茶文化的发源地”颠倒一下;③删去“大约”。(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其后的内容“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茶的故乡”应该互换。二是成分赘余,“大约”与“多”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指出并修改正确2分,共4分)
21.示例一:更喜欢“茶百戏”。茶,表明具体事物,百戏,将茶水之画与表演艺术联系,暗示画面之多样性,给人无限遐思。
示例二:更喜欢“水丹青”。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乃绘画之雅称,此名使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4分)
22.C(文句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项,表示许可。B项,表程度,很、厉害。C项,表示可能或能够。D项,好;不坏;过得去。)
23.【写作指导】材料先指出了当今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意味着网络媒介打造的社交平台,让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自由、更便捷的发言权,网络舆论场给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后话锋一转,指出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体现出了网络交流的公开性,这启示我们在网络平台发表观点时,应注意场合、注意分寸,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传播正能量,担当起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责任。
题干中“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媒介素养”这一问题指明了写作方向,而材料中“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媒介素养”则给出了正确答案。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有的媒介素养就是,表达要理性,要有担当和责任,言论要有边界等。
【参考立意】①提升媒介素养,肩负时代使命。②理性求真,传播正能量。③行有所止,言有所界。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二年十月,沛公攻占胡陵、方与两县,回兵守丰邑。秦泗川御史平率军围丰邑。沛公击破秦军,命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率军到薛县。魏人周市攻略丰、沛,派人对雍齿说:“丰是原魏都梁迁徙的地方,今魏地已平定了几十城。你今天降魏,魏封你为侯并驻守丰;不降,我们就攻破丰并杀光城内的人。”雍齿平素就不愿隶属沛公,到魏招降时,就降魏并替魏守丰。沛公攻打丰县,不能攻取,就返回沛县,怨恨雍齿与丰的青年人叛变。
材料二:
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总是相聚坐在沙地上议论。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群臣也就都坚信自己能被封赏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结束饮宴后,都欢喜异常,说道:“雍齿尚且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啦!”
臣司马光说: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作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里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大概因为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多次凭着个人的好恶来封赏诛杀,有时就会损害公平公正,大臣们常常产生怨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使在上位者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位者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了。
材料三:
至于说到国家公事,只要知道了就应该去做,发现有人对君主失礼,就像鹰鹯追逐鸟雀一样,迅速予以惩治。张良年轻时,曾不惜倾家荡产去结交宾客,要为韩国报仇。这说明他的忠义向来显扬,名节十分显著。后来他归附汉朝,为什么又要与一群小人聚首密谋,将要侵犯君主,却沉默不语,直到被问时才回答呢?如果高祖不问他,难道竟要一言不发吗?况且谋反一定要被杀头,罪在不赦。像将领们屯兵聚众,图谋作乱,他们即使向朝廷秘密报告,还怕泄露机密而被发觉;像这样在众人之中公开议论,怎么能没有顾忌呢?治理国家的道理,一定不能像这样。但是张良担心反叛而国家不安,雍齿封爵有猜疑,这大概是当时确有这种情况。至于说在复道上观望、坐在沙中议论,那只是讲述者铺陈夸张,虚构了事情的细节罢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