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西沃课件+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西沃课件+学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16:08:27

文档简介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是在2022年的赛课课件基础上修改的,特点是以央视版《三国演义》人物为基础,通过交互式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内容,与历史人物对话,为曹操、周瑜等人出谋划策,“亲身体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现三国的魅力。原课件2022年已经上传历史园地网站(公众号历史园地初中号分享发布),只需要2点券便可以下载。
【学习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先展示小学语文课文《草船借箭》,跨学科融合,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语文课文,引出《三国演义》。
生:回顾《草船借箭》的内容,温故知新。
师:带领学生阅读92页的16课序言,引导学生辨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异同,进而引出“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的”,开始本课学习。
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的呢?东汉末年分三国,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三国鼎立魏蜀吴,天下英雄数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知道《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关系,开始本节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学习1:官渡之战
师:展示东汉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表,带领学生温故知新,了解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与前面的13课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历史大背景。
生:回顾东汉的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师:展示黄巾起义地图,带领学生温故知新,回顾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生:温故知新,回顾黄巾起义的影响。
师: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图,展示本节课的历史大背景。
生: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师:以东周的诸侯争霸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做对比,以齐桓公称霸的“尊王攘夷”为提示,引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生:通过对比,了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师:创设情景,以曹操的征询为情景,引导学习自主学习,了解曹操发展过程中的措施。
生:阅读教材,了解曹操发展的措施。
师:紧接上部分内容,展示曹操观沧海的图片和诗歌,带领学习了解曹操“诗人”的一面,跨学科学习,接着提出问题,通过《观沧海》的诗歌背景,引出官渡之战的学习。
生:朗诵《观沧海》,了解诗人曹操。
师:展示地图,创设情景,以曹操问计为情景,引导学生梳理官渡之战的历程,完成官渡之战的学习。
生:阅读教材,梳理官渡之战的历程,为曹操出谋划策。
师:展示曹操袁绍,创设对话,引导学生总结官渡之战。
生:总结官渡之战。
师:扩展学习,通过《世说新语》的一个内容,介绍曹操和袁绍的少时关系。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追枳荆中,绍不能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具免。——《世说新语》
曹操袁绍这对少年损友,终是在乱世反目,你死我活之间,曾经意气风发的天下楷模袁绍死了,而曹操,将继续他的征程……
生:了解曹操和袁绍的关系,准备下一阶段的学习。
学习2:赤壁之战
师:创设情景,通过曹操的内心独白,揭示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通过曹操的问计——“同学,请认真阅读课本93-95页,继续为孤出谋划策,统一天下!”引导学生自学赤壁之战。
生:阅读教材,预习赤壁之战。
师:展示央视版《三国演义》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截图,简单介绍曹操与刘备二人。
生:了解曹操与刘备。
师:借助央视版《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内容,介绍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还是借助《三国演义》的截图,简单介绍面对曹操的大兵压境,诸葛亮如何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生:认真听老师讲三国故事,了解三国历史。
师:展示雄姿英发的周瑜截图,创设情景,以周瑜问策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孙刘一方思考赤壁之战。展示《三国志 周瑜传》中的内容,与教材内容对应,给学生提示。
生:从孙刘一方思考赤壁之战该如何取胜。
师:创设情景,以周瑜和曹操的对比,突出赤壁之战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赤壁之战的内容。
生:总结赤壁之战。
师:展现《三国演义》与曹冲称象,对比文学与史书的不同,辨析史料类型。
生:了解文学与历史的不同与联系。
学习3:三国鼎立
师:创设情境,展示《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的临终画面,以回忆的方式,总结二人的一生,回顾历史的同时,展示历史发展的情况。
生:看图听故事,了解三国历史。
师:对于孙权,以得意回忆的方式,展示东吴的发展历程。
生:看图听故事,了解三国历史。
师:以列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国鼎炉局面的形成。
生: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师:通过东汉统一与三国的对比,以“大一统远去,政权分立来”为标题,揭示三国鼎立的本质——大一统的结束和政权分立的开始。通过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图与三国鼎立的对比,揭示三国鼎立的积极意义——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局部统一,相比于东汉末年的州郡割据,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生:通过地图对比,直观感受三国鼎立的本质和意义。
师:介绍诸葛亮治蜀和曹魏发展经济。
生:了解三国中魏蜀的发展。
师:以地图展示的形式,介绍东吴230年访夷洲。
生:了解230年大陆和台湾的交流
师:总结三国鼎立的积极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局部统一,相比于东汉末年的州郡割据,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生:再次确定三国鼎立的积极影响,加深印象。
师:展示一幅遮挡好国号的地图,以“三家归一是必然,那么将会归于谁呢?”为结束语,结束本课学习,为下节课学习的三家归晋做准备。
学习4:总结与练习
师:通过时间轴,总结本节课的大事件和重要知识点。
生:通过时间轴,直观感受三国大事件。
师:通过几道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更多练习,通过练习学案的方式进行。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2.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
4.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D)
5.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课后作业
1.阅读课本97页课后活动1中曹操的诗句,完成所提问题,并结合语文所学《观沧海》,说说你眼中的曹操。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劝诫儿子刘禅的话,搜集资料,谈谈你对刘皇叔的看法。
3.观看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诸葛亮治蜀》,搜集资料,试着品一品诸葛丞相这位千古智慧的化身。
4.或者你也可以自选三国人物,分享一下你对他的认知。
师:播放央视版《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结束本课学习,让学生在音乐中,再次感受历史的魅力。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课 三国鼎立(分层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桂陵之战
4.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5.《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6.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题号 1 2 3 4 5 6
选项
7.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8.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
③官渡之战 ④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9.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位于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曹丕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10.230年,吴国将领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夷洲”最早的记述。这里的“夷洲”就是今天的(  )
A.海南 B.台湾 C.日本 D.西域
11.230年,孙权派某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位将军是(  )
A.周瑜 B.鲁肃 C.卫温 D.黄盖
1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农业上实行屯田
C.造船业发达 D.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题号 7 8 9 10 11 12
选项
二、拔高训练
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A.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 B.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
C.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 D.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
2.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指曹操)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下列关于“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中打败孙刘联军
C.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3.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4.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题号 1 2 3 4
选项
5.正确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
A.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官渡之战奠定了袁绍统一北方的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6.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统一全国 B.废汉称帝 C.消灭袁绍 D.建立魏国
7.《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孙刘联军惨遭失败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是三国形成的标志 D.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9.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典故渊源流长。与如图知识卡片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语:刘备访贤灯 谜:刘备请孔明
A.纸上谈兵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三顾茅庐
10.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此可知(  )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十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B.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C.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题号 5 6 7 8 9 10
选项
11.劳动创造幸福,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汉代耧车 魏国马钧改进的翻车
A.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B.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C.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演变 D.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12.“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三路军阀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战争客观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C.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3.杜甫在《八阵图》中称赞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要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最好的办法是看第一手史料,以下用于查看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历史剧《三国》 B.诸葛亮《出师表》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罗贯中《三国演义》
14.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枭雄辈出的时代。“三顾茅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分别是指(  )
A.曹操、刘备、关羽 B.刘备、诸葛亮、曹操
C.刘备、曹操、孙权 D.诸葛亮、关羽、孙权
15.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直接佐证了三国鼎立时期(  )
A.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题号 11 12 13 14 15
选项
16.在刘禹锡的诗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中,“三足鼎”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哪一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17.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18.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9.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20.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C.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的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题号 16 17 18 19 20
选项
21.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2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题号 21 22
选项
三、非选择题
1.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8分)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及兵力对比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3—4)万—袁绍(10万) 曹操胜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 孙刘胜
(1)分析交战双方兵力投入与战役结果,概括出两次战役有什么相同点?(2分)
(2)说一说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分)
(3)这些战役一定程度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其中赤壁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2分)
(4)通过分析以上战役,结合你对战争的了解,说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2分)
(2)材料一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1分)此建议是否正确?(1分)结合史实说明。(1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形势?(1分)图中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3分)
(4)台湾在三国时代称为什么?(1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哪一个?(1分)
(5)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材料二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1分)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单谈谈理由。(2分)
3.“东汉末年分三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建立者。
材料二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
材料三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代李白《赤壁歌送别》
(2)材料二与材料三分别与历史上哪两场战役有关?材料三中战役的结果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百度·百科之《三国鼎立》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A.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 B.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
C.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 D.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将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并注重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有利于壮大曹操在北方的势力,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奠定基础,故选D项;曹操的这些措施是在我国北方所实行的,并不涉及对外拓展,排除A项;依据材料,曹操是从政治、经济、人才三个领域来实施,并未涉及思想领域,排除B项;虽然材料中包含有经济措施,但曹操并未统一全国,且材料不只是经济上的措施,排除C项。
2.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指曹操)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下列关于“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中打败孙刘联军
C.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曹(指曹操)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指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的三个主要代表,曹操、刘备和孙权,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选A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不是获胜,排除B项;派卫温到达夷洲的是孙权,与曹操无关,排除C项;曹操之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与曹操无关,排除D项。
3.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官渡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据表格信息“赤壁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与孙权联合迎战曹军,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与孙权无关,排除B项;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战胜袁绍,与孙权无关,排除C项;周瑜是孙吴大将,并未参与官渡之战,排除D项。
4.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208年赤壁之战爆发,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B项;蜀国位于西南地区,吴国位于东南地区,图示位置错误,排除A项;官渡之战要早于赤壁之战,图示顺序错误,排除C项;吴国位于东南地区,魏国位于中国北方,图示位置错误,排除D项。
5.正确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
A.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官渡之战奠定了袁绍统一北方的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赤壁之战,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开启三国鼎立时代,不是曹操,排除A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并没有直接推翻东汉的统治,排除B项;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不是袁绍,排除C项。
6.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统一全国 B.废汉称帝 C.消灭袁绍 D.建立魏国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这首诗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故选C项;废汉称帝指的是220年魏王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的事件,排除B项;200年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排除C项;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D项。
7.《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孙刘联军惨遭失败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是三国形成的标志 D.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的大意是曹操以水师进攻孙权,周瑜在乌林、赤壁打败曹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故选D项;赤壁之战,曹军大溃,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排除A项;200年,官渡之战,曹军歼灭袁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不是赤壁之战,排除B项;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赤壁之战不是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排除C项。
8.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阳武侯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就是当年赤壁之战中,传说中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故选A正确;巨鹿之战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与诸葛亮“水面偏能用火攻”不符,排除B错误;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与诸葛亮“水面偏能用火攻”不符,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与诸葛亮“水面偏能用火攻”不符,排除D项。
9.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典故渊源流长。与如图知识卡片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语:刘备访贤灯 谜:刘备请孔明
A.纸上谈兵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三顾茅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刘备请孔明”“礼贤下士”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蜀汉的先主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草庐中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而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诚意,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高洁品质和非凡才能,故选D项;纸上谈兵与战国时期赵括有关,与刘备无关,排除A项;揭竿而起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有关,与刘备无关,排除B项;破釜沉舟与项羽巨鹿之战有关,排除C项。
12.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此可知(  )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十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B.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C.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答案】B
【解析】据表格内容“于是大疫,吏十多死者,乃引军还”“时操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可知,两份史料记载都说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中爆发了疾疫,从而影响了战局,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中,曹军爆发了疾疫,而不是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疫病流行影响了战局,而不是加剧军阀混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曹操对赤壁之战战败的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劳动创造幸福,下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汉代耧车 魏国马钧改进的翻车
A.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B.农业生产模式的日益完善
C.农业精耕细作方式的演变 D.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图片汉代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两者都代表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根据材料“劳动创造幸福”,体现的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铁犁牛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农业精耕细作方式主要以铁犁牛耕为主,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和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生产工具的变化,未涉及影响,排除D项。
12.“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三路军阀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社会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社会处于大分裂的状态 B.战争客观上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C.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内使天下形成了比较稳定有序的状态”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是由于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局部的统治,故选D项;三国鼎立处于局部统一状态,并非社会大分裂,排除A项;民族交流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项;由于三国鼎立,故而当时的政治并不稳定;排除C项。
13.杜甫在《八阵图》中称赞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要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最好的办法是看第一手史料,以下用于查看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历史剧《三国》 B.诸葛亮《出师表》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罗贯中《三国演义》
【答案】B
【解析】《三国》属于文学作品,虚构成分太多,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排除A项;诸葛亮的《出师表》叙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述的表文,属于第一首史料,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资治通鉴》记述从战国到五代末年的历史,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成书于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虚构成分太多,是后人编撰的书籍与小说,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B
14.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枭雄辈出的时代。“三顾茅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分别是指(  )
A.曹操、刘备、关羽 B.刘备、诸葛亮、曹操
C.刘备、曹操、孙权 D.诸葛亮、关羽、孙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顾茅庐”主要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刘备为了请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上山拜访的故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描述了诸葛亮的功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东汉末年曹操利用皇帝的名义来号令天下诸侯的故事。因此,这些故事与刘备、诸葛亮、曹操有关,故选B项;关羽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材料信息与关羽无关,排除A项;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建立者,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D项。
15.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直接佐证了三国鼎立时期(  )
A.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重视发展经济,局部经济得到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三国都重视发展经济,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国家分裂属于政治方面,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魏、蜀、吴三国时期,国家是分裂的,西晋时期实现全国短暂统一局面,排除D项。
16.在刘禹锡的诗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中,“三足鼎”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哪一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势分三足鼎”并结合所学可知,“三足鼎”是指三国鼎立,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而220—229年处于公元3世纪,故选D项;公元前3世纪处于战国末期和秦朝时期,与三国无关,排除A项;公元前2世纪主要处于汉朝时期,与三国无关,排除B项;2世纪主要处于东汉时期,与三国无关,排除C项。
17.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魏、蜀、吴……”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分裂倾向的加剧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材料强调的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原因,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就是一种均势,均衡局势的打破不是原因,排除B项;局部范围的统一是三国鼎立的结果,不是形成原因,排除D项。
18.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统一了全国。由此可知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项;第一个圆形图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后面的是三国和西晋时期,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第二个圆形图只是三国鼎立,无法概括全部,排除B项;魏晋时期不包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排除D项。
19.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故选D项;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266年)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项、B项;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
20.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B.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C.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的统一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祖国局部的统一,客观上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均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力,并未因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了局部的统一,并非造成国家的分裂局面,排除B项;三国形成后,蜀国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C项。
21.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但和真实的历史还有一定的差别,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故选D项;“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表述错误,排除A项;《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但不是一手文献史料,排除B项;《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表述错误,排除C项。
2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知,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因此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故选A项;三国后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被曹魏所灭,之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是西晋于316年灭亡,此后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对峙,排除C项;西晋灭亡后,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对峙,再后出现南北朝的对立,排除D项。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非选择题
1.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8分)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及兵力对比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3—4)万—袁绍(10万) 曹操胜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 孙刘胜
(1)分析交战双方兵力投入与战役结果,概括出两次战役有什么相同点?(2分)
(2)说一说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分)
(3)这些战役一定程度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其中赤壁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2分)
(4)通过分析以上战役,结合你对战争的了解,说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2分)
【答案】
(1)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2分)
(2)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2分)
(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分)
(4)天时,地利,人和。(意思相近即可)(2分)
【解析】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过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胜利,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383年东晋谢石谢玄以少胜多打败苻坚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三次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东汉末年曹操去洛阳迎接汉献帝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善于用人,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不断加强。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又西进四川。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 孙权在建业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次战役曹操、孙刘联军、谢石谢玄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2分)
(2)材料一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1分)此建议是否正确?(1分)结合史实说明。(1分)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形势?(1分)图中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3分)
(4)台湾在三国时代称为什么?(1分)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哪一个?(1分)
(5)自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材料二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1分)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单谈谈理由。(2分)
【答案】
(1)曹操(1分)、汉献帝(1分)。
(2)刘备(1分)。 正确(1分)。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1分)
(3)三国鼎立(1分)。 曹丕、刘备、孙权(3分)。
(4)夷洲(1分)。 西晋(1分)。
(5)进步(1分)。因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统一打下基础(2分)。
【解析】
(1)人物:根据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即“挟天子而令诸侯”,故“操”与“天子”分别指曹操和汉献帝。
(2)人物:根据材料二“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孙权据有江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分析当时大势,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判断及理由:此建议正确,因为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3)形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 吴国建立 ,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人物:据所学可知,图中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曹丕、刘备、孙权。
(4)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台湾在三国时代称为夷洲。
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5)判断及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为全国统一打下基础,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3.“东汉末年分三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建立者。
材料二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
材料三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唐代李白《赤壁歌送别》
(2)材料二与材料三分别与历史上哪两场战役有关?材料三中战役的结果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材料四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百度·百科之《三国鼎立》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
(1)政权名称及建立者:①魏,曹丕。
(2)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历史作用: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3)积极影响: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政权名称及建立者:据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与蜀、吴并立的政权是曹丕建立的魏,故材料一中①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建立者分别是魏、曹丕。
(2)战役:据材料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中歼灭袁绍主力, 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故材料二与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有关。据材料三“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采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故材料三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有关;
结果:据材料三“周瑜于此破曹公”,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结果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历史作用: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3)积极影响:据材料四“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二是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共40张PPT)
发现三国的魅力
——第16课 三国鼎立
温故——还记得草船借箭否?
还记得五年级学习过的语文课文《草船借箭》吗?
回忆一下,还记得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吗?
还记得这篇课文出自哪部名著吗?
跨学科融合:
跨语文教学
《三国演义》
知新——《三国演义》与三国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这是四大名著之一;可是我们初中历史16课的序言,却通过曹操的事例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真实三国,
是《三国演义》里
的三国吗?
知新——发现三国的魅力
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东汉末年分三国,
州郡割据、战乱不已;
三国鼎立魏蜀吴,
天下英雄数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16课的学习,来发现三国的魅力吧!
温故——东汉中期的情况
东汉中期,因为皇帝年幼,出现了什么局面?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温故——东汉后期大起义
看地图回忆一下,东汉末年的184年,发生了什么?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知新——东汉末年分三国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拉开了大三国时代的序幕,东汉出现了军阀割据州郡,相互战乱不休的局面。
统一的东汉,
分裂了……
公孙瓒
温故——历史经验知多少
周天子:不就是中央衰微,诸侯崛起嘛,这我熟(让我先哭会儿……)
齐桓公:面对这种情况,你需要一个仲父(二大爷)——管仲!
曹孟德:明白了(get√),
这就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的州郡割据,与春秋争霸何其相似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怎么做呢?尊王攘夷啊!
借鉴一下历史,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就取得政治主动了嘛!
知新——曹操如何应对
曹操: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92页,看看孤是如何应对东汉末年的乱世的?答对有赏哟!
政治上:接汉献帝到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筹集军粮!
曹操:回答正确的同学真是个人才,准许与孤共观沧海
联动——政治家曹操是个诗人
曹操:你能猜到孤是在哪场战役获胜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吗?
跨学科融合:
跨语文教学
知新——官渡之战烧乌巢
曹操:这位同学(大才),你来说说,面对强大的袁绍,孤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背景1:汉末军阀中,雄踞河北的袁绍兵多粮足,甚为强大
背景2:为了称雄北方,袁绍和曹操这对发小反目成仇,都想吞并对方,200年,官渡之战爆发
曹操:说得好,不愧是孤之子房!走,今夜随孤轻骑偷袭,火烧乌巢,一战定胜负!
敌众我寡,需要用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若想速胜,莫若烧粮。
总结——官渡之战
时间:
双方:
战术: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声东击西,火烧乌巢。
曹操获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曹操:本初,你败了!
曹操:同学,来总结一下官渡之战的知识点,感受一下孤的额足智多谋吧!
扩展——袁绍与他的损友曹操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追枳荆中,绍不能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具免。——《世说新语》
曹操袁绍这对少年损友,终是在乱世反目,你死我活之间,曾经意气风发的天下楷模袁绍死了,而曹操,将继续他的征程……
知新——挥师南征下荆州
曹操:秦皇一天下,何等伟大,孤不才,既统一北方,自当挥师南下,统一全国!
同学,请认真阅读课本93-95页,继续为孤出谋划策,统一天下!
知新——挥师南征下荆州
开卷有益,认真读书,
好好预习!
知新——天下英雄数曹刘
曹操:玄德,我知道
你现在就在荆州,
等着我去
取你的项上人头吧!
刘备:曹贼,
我与你势不两立!
知新——刘皇叔三顾茅庐
刘备:不知卧龙先生可在?
诸葛亮: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马之劳!
(这一去,就是27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新——卧龙一出天下惊
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联络孙权,共商结盟抗曹
誓要赤壁火,
烧尽敌樯橹!
知新——美周郎妙计破曹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周瑜传》
周都督:我江东子弟多才俊,谁可助我破曹贼!
翻译:哪位同学能说说赤壁之战的历程?
总结——赤壁之战
时间:
双方:
战术:
结果:
影响: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黄盖诈降,周瑜火攻。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瑜:曹贼,
这次是你输了!
曹操:可恨呐!谁可帮我总结经验教训?
思考——三国演义与三国
《三国演义》是小说,虽然以历史为参考,但必然存在文学虚构成分。所以,想领略真正的三国魅力,还是需要以《三国志》为主要参考……
温故——真实三国的神童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学的课文《曹冲称象》吗?这篇讲述小神童曹冲的文章,可是出自正史《三国志》呢!
也就是说,相比《草船借箭》的查无实据,《曹冲称象》可是基本可以确定真实发生过呢!
是不是正史也很有意思呢?
跨学科融合:
跨语文教学
知新——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的临终回忆1:
汉末群雄割据,我挟天子
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据主动
曹操的临终回忆2:
经济上的屯田,既让我解决了军粮的困扰,又收拢安抚了流民。
曹操的临终回忆3:
200年,我与本初(袁绍)战于官渡,
火烧乌巢后,我赢了这位发小,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的临终回忆4:
208年,我挥师南下,本欲一统天下,
可恨啊,可恨孙刘联合,周瑜火攻,
天下一统终成空,鼎足三分成定局。
曹操的临终回忆5:无论如何,我总算经营关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为后代奠定了基础!
知新——浪花淘尽英雄
刘备的临终回忆1:
我虽未如演义一般与关张结义,但真的是亲如兄弟(父子)啊
刘备的临终回忆2:
讨黄巾捍卫汉家天下,怒鞭都邮快意恩仇,我就是这样的刘备
刘备的临终回忆3:
三顾茅庐请来了卧龙先生,未来就拜托你了,丞相!
刘备的临终回忆4:
208年,在赤壁,我终于赢了曹贼
刘备的临终回忆5:取得半个荆州,入川得益,汉水之战北逐曹操,汉室中兴在望啊!
刘备的临终回忆6:可恨那江东鼠辈,偷袭害我大将(二弟)关羽,若不能为他报仇,纵有万里江山,又何足为贵……
知新——浪花淘尽英雄
孙权的自述1:三分天下,我江东有其一,首先要感谢孤的父(孙坚)兄(孙策)打下的基业
孙权的自述2:208年,我做的最对的事情,就是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的赤壁大火,烧尽了曹操的樯橹,烧出了三国鼎立,哈哈哈哈哈哈
孙权的自述3:赤壁之后,一方面,我要向东南发展,福建,是俺的!
广东,也是俺的!
刘备的荆州(湖北湖南)
更要是俺的!
孙权的自述4:230年,我称帝后的第二年,发现了东南沿海有一个大岛夷洲,这个必然是我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现在就派卫温率船队去看看。
知新——东汉末年分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远去了,东汉也结束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2页,总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曹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东吴) 222年称王 229年称帝 孙权 建业(南京)
下面是
哪三个
国家
啥时候建的
建立者是谁
定都在哪儿
啥时候建的
建立者是谁
定都在哪儿
啥时候建的
建立者是谁
定都在哪儿
大一统远去,政权分离来
思考——三国鼎立的贡献
汉末州郡割据:
我动荡不已,没法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
我三国鼎立,各自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局部统一,相比于东汉末年的州郡割据,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三国鼎立的贡献
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开发,北伐中原而已!
魏国:我太祖魏武帝屯田兴业,
我自然也要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兴修水利了!
思考——三国鼎立的贡献
东吴:嘿嘿,我就厉害了,我造船业这么发达,自然要发展海外贸易,扩展汉武帝的丝绸之路了。
东吴:嗯,这个大岛不错,一看就是华夏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卫温,率万人船队去联络一下感情!
(230年,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局部统一,相比于东汉末年的州郡割据,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三家归一是必然,
那么将会归于谁呢?
预知后事如何,
且待下节分解!
总结
184年
200年
208年
220年
黄巾起义爆发,
沉重打击东汉统治,
拉开了大三国序幕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220年,曹丕篡汉建魏,三国时代开始;
221年,刘备建汉(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练习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C
练习
2.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练习
3.下面文本框的内容摘自《历史襄阳》。横线上应该填入的人物是( )
A.诸葛亮 B.徐庶
C.皮日休 D.米芾
A
练习
4.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
D
练习
5.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C
课后作业——说英雄谁是英雄
1.阅读课本97页课后活动1中曹操的诗句,完成所提问题,并结合语文所学《观沧海》,说说你眼中的曹操。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劝诫儿子刘禅的话,搜集资料,谈谈你对刘皇叔的看法。
3.观看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诸葛亮治蜀》,搜集资料,试着品一品诸葛丞相这位千古智慧的化身。
4.或者你也可以自选三国人物,分享一下你对他的认知。
跨学科融合:
跨语文教学
音乐欣赏——历史的天空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答案】C
【解析】略
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故选B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排除A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西晋统一全国于280年,两者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3.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项羽起义军与秦军之间,与“三国”不符,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三国”不符,排除D项。
4.传统的表格列举法对整理知识点是很有效的,下表相关信息补充完整的是(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① 以少胜多 ②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③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④
A.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袁绍③以少胜多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①孙权和袁绍②袁绍战胜孙权③以多胜少④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曹操和袁绍②曹操战胜孙权③以少胜多④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D.①周瑜和曹操②曹操战胜周瑜③以多胜少④曹军大胜,周瑜率军北撤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信息“官渡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据表格信息“赤壁之战”并结合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与孙权联合迎战曹军,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与孙权无关,排除B项;官渡之战结果是曹操战胜袁绍,与孙权无关,排除C项;周瑜是孙吴大将,并未参与官渡之战,排除D项。
5.《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B项;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西晋建立时蜀已被魏所灭;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西晋不属于三国时期政权,排除A项;317年,镇守长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梁是南朝的四个王朝之一,故东晋与梁都不属于三国时期政权,排除C项;420年至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故宋、齐、梁都不属于三国时期政权,排除D项。
6.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故选B项;曹操属于东汉末年时期人物,且在220年已经去世,排除A项;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去世,其与三国鼎立局面没有关系,排除C项;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决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上时间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公元换算世纪是去掉个位十位,千百位数加1,故我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前期是世纪前三十年,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选C项;公元2世纪前期大概指公元100年—公元130年,排除A项;公元2世纪后期一般指公元170年—公元199年,排除B项;公元3世纪后期一般是指公元270年—公元299年,排除D项。
8.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 (  )
①赤壁之战 ②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
③官渡之战 ④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曹丕废汉帝称帝建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③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④孙权称王建立吴国,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选择B项符合题意。
9.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位于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曹丕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在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因此,吴国政权的建立者是孙权,故选D项;曹丕建立魏国,排除A项;刘备建立蜀汉,排除B项;曹操是东汉末年人,没有建国称帝,排除C项。
10.230年,吴国将领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夷洲”最早的记述。这里的“夷洲”就是今天的(  )
A.海南 B.台湾 C.日本 D.西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230年,吴国将领”并结合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因此“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故选B项;三国时期的海南岛被称为朱崖洲,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题干时期的日本被为倭国,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西域指的是今天的新疆等地区,排除D项。
11.230年,孙权派某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位将军是(  )
A.周瑜 B.鲁肃 C.卫温 D.黄盖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故选C项;周瑜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没有到达夷洲,排除A项;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谋士,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黄盖是东汉末年孙吴将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农业上实行屯田
C.造船业发达 D.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三国时期,曹魏大力兴修水利,排除A项;曹操在农业上实行屯田制,排除B项;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