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17: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 2024.11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第1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
1.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在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材料可知( )
A.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B.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C.中华早期文明不同区域间联系密切
D.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余杭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外围是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这个水利工程分高坝和低坝两类,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反映了良渚( )
A.封建制度强大的社会控制力 B.社会治理和基础设施的联系
C.社会的高度组织和管理能力 D.阶级分化深刻影响城市规划
3.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4.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同“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由此可知,周幽王之死的制度性原因是违背了(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5.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民众以“轻死易发”“好相攻击”著称,荆楚也有尚武善射之风,燕赵之人更是擅长骑射,惯习刀兵。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强兵措施的推行 D.诸侯纷争的加剧
6.战国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微,中原诸侯国不遵周制纷纷称王。此时的楚国已蜕去“蛮夷”身份,同齐、赵、韩、魏、燕等国一起共称“诸夏”。这表明当时(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周王室仍具强大影响力
C.楚国成为诸侯各国霸主 D.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减弱
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统治者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老子主张“丞法自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这反映出当时的思想家( )
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 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 D.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
8.《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体现了商鞅主张( )
A.奖励耕织 B.严刑峻法 C.中央集权 D.奖励军功
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这反映了( )
A.秦朝水路交通的发达便捷 B.秦王以远交近攻策略统一六国
C.秦政府注重维护边疆安定 D.秦始皇借助巡游加强中央集权
1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改善国内交通 B.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百姓生活 D.巩固秦朝统治
11.如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关系示意图。这可用以说明秦朝( )
A.中央与地方矛盾消除 B.国家政令难以畅通
C.垂直管理体系的建立 D.地方政府权力扩大
12.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3.《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强化法制,加强管理 B.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C.加强集权,废除分封 D.推崇儒家,强调礼乐
14.西汉初,中央以下,一级为郡和王国(封国),一级政区郡60多个,大部分是在秦郡的基础上设置的。到西汉末年(公元2年),共103个郡、国。在郡之上,自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又设了13个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个郡(国)。由西汉地方行政的变化,可推知( )
A.宗室分封利于政局稳定 B.刺史监察造成皇权式微
C.中央集权趋势逐渐强化 D.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加强
15.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利于加强君主权力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16.东汉宦官湖南人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并带领全国最好的工匠为皇室生产器物,105年他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给汉和帝。“蔡太仆之弩、龙亭九年之剑、蔡侯纸”(蔡伦曾封为龙亭侯、长乐太仆)皆名震天下。这说明蔡伦( )
A.重视生产改良 B.阿谀奉承皇帝
C.善于各种发明 D.导致宦官专权
17.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据此可知,该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19.下表为我国某时期北方部分政权主要官员的族属状况。这可用于说明( )
人数 【族属】汉 【族属】匈奴 【族属】鲜卑 【族属】其他
【政权】前赵 131 114 —— 18
【政权】夏 26 31 4 5
【政权】后燕 151 —— 95 22
A.各政权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十六国时期官员构成利于民族交融
C.内迁民族高度认同中原的文化 D.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群体胡汉杂糅
20.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
A.兵役徭役沉重 B.粮食管理严格
C.储粮技术进步 D.农业繁荣发展
2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
A.率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
22.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该交通路线最有可能开辟于(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德宗时期
23.唐初建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事权分立,相互之间时常推诿扯皮。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于门下省设置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此举旨在( )
A.弥补分权弊端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丞相权力 D.减少财政开支
24.“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25.唐前期国家财政实行“统收统支”,安史之乱后,为应对中央财政困境,杨炎推行两税法,两税收入根据“上供、送使、留州”原则进行分配。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后出现了“当道自供”模式,由此说明( )
A.租庸调制保障了财政收入 B.地方财务管理权逐步扩大
C.供军物品遵循了就近原则 D.国家税收支配制已经瓦解
26.《多宝塔碑》是练习书法入门级的字帖,它“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27.某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28.唐穆宗时期,朝廷专门为留学生设计了比普通进士科简单的“宾贡进士科”,留学生考中,会被授予官位;来自高昌国、高丽、吐蕃等地的众多留学生参加了科考。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开放包容 B.朝廷重视教育
C.民族关系融洽 D.阶层流动增强
29.宋朝立国后,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采用了“分而察之,互相牵制”的统治政策。其中,为节制知州的权力,北宋创置了( )
A.郡县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
30.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的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较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31.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 )
A.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D.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32.近年来,史学研究者通过对《辽史·百官志》编纂过程的研究,提出元修《辽史·百官志》主体骨架和核心条目改编自《亡辽录》所载辽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南面官”“北面官”体系,而历来被深信不疑的“南北面官制”概念可能存在很大漏洞。这反映出( )
A.辽代未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B.元代编纂的史书缺乏可信度
C.新研究有助于深化历史认知
D.史料是史实重现的唯一依据
33.上京会宁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经考古发现,该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齐地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金史·地理志》中曾记载,会宁府皇城中兴建的宫殿庙宇众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这反映出金朝( )
A.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D.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34.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 )
尚书省
中书省
中书门下
D.门下省
35.元朝自1271年建国起到延祐二年(1315年),即从内部关上了那扇科考大门。但一部分读书人“乃更沉潜性命之学,手编诸经传注,汇秤先儒格言,其精义奥旨,融贯演绎”。据此可知,元朝停废科举( )
A.加速了自身政权的灭亡 B.旨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C.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使程朱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36.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
A.形成了健康的婚姻观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的消失 D.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37.元代的王祯通过实际考察研究,花费十多年时间编写完成《农书》。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据此可知,《农书》( )
A.重视农业技术实用性 B.完善了农业科学理论
C.强调农业科技的创新 D.改变了农学发展方向
38.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年,他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增大,他日益骄横跋扈,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杀,明太祖遂罢宰相。废除宰相后,明朝逐渐形成了(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39.在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领袖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还流行“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其部队逐渐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材料中的“起义”( )
A.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安全 B.沉重打击荷兰殖民者
C.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D.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40.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这一治理方式位于下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2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5分)
(2)据材料二,分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5分)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天下费多”,等到大规模的战争一次一次地爆发,财政支出更是急剧增加。富商大贾囤积居奇“而不佐国家之急”,坐视“黎民重困”。武帝通过行政命令,实行改革币制、算缗(征收商人的财产税)等办法,来剥夺商人。同时宣布实行盐铁专卖,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主要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盐铁之利收归中央。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一再规定“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令柴薪渡河津者勿税,又免农器收税。又规定:“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诚便商惠民之举, 而堪为后世治国者取法”;北宋政府的“冗官”、“冗兵”、“冗费”十分突出,其财政来源除了靠商税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得自商品的专利收入。从宋初起就对几个主要商品如盐、茶、矾、酒等实行专卖制度。富商大贾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起他们的巨额财富,汴京是“富商大贾所聚”、“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商人从而拥有无数的“田畴邸第”,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政策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政策的新变化,简析宋代商业政策的主要影响。(5分)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5:BCCCD 6-10:ADADD 11—15:CABCC 16—20:ABCBD
21—25:DBACB 26—30:BBACB 31—35:DCDBD 36—40:BADDC
二、材料解析题:
41.(1)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出现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5分)
(2)措施:统一车轨、货币和文字。(3分)
意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
42.(1)内容:改革币制;征收商人财产税;盐铁专卖。(3分)
历史背景: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时期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的战争,财政支出急剧增加。(2分)
(2)变化:政府规定了一些免税政策;政府规范商业立法,保护商业发展;实行专卖制度,推动商品的专利收入和商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3分)
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富商大贾能够迅速积累财富,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