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三国鼎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6 三国鼎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16: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天灾频繁。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动摇东汉统治。
州郡混乱,地方改刺史为州牧,地方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
历 史 回 顾
汉室衰微
群雄并起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素养目标 1. 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知道曹操在北方发展政治军事集团的措施;了解官渡之战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知道孙刘联军战胜曹操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 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时间、都城及建立者,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和三国各自的发展措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习目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探究思考
曹操为什么能够迅速壮大,并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探究思考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和流亡的民众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用人: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经济: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曹操为什么能够迅速壮大,并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军事:制定正确的战术
探究思考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招揽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探究思考
材料一: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习凿齿(晋代史学家)评论说:“从前,齐桓公一炫耀自己的功业,立刻就有九国背叛;曹操的暂时骄傲自负,导致天下分为三国鼎立的局势。” ——译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军长途跋涉,不习惯水战,疫病流行。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经验教训:骄兵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和袁绍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梳理:
群雄斗智战赤壁
二、赤壁之战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招揽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
三顾茅庐
1.背景: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概况: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战争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公元208年
曹军
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以少胜多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材料二: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四: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材料三: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曹操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轻敌
材料一: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战败?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问题思考】关于赤壁之战,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草船借箭
孔明借东风
周瑜打黄盖
我们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相同点:以少胜多
思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什么共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不同点: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赤壁之战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
三分天下谋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思考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巩固和发展西南)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巩固东南)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赤壁之战
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占领北方,无力南下)
探究思考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分裂
局部统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探究思考
材料一: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曹操 《蒿里行》
(曹魏)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三国志·晋书》
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富强之国。
——《三国志·吴书》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蓄积饶。
——《三国志·蜀书》
人口由“少”到“多”
经济由“衰”到“兴”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经济的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翻车
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1)魏: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吴: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
蜀锦行销三国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3)蜀: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曹操,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思考
戏曲中的曹操形象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吴〕《曹瞒传》
积极
消极
材料三: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的原因乃是正统观念作祟。其实,正统观念是为历代王朝推行封建统治服务的,其所谓是非则以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是否有利为准绳。因此,当初陈寿以曹魏为正统,后来《四库全书总目》对陈寿的批判,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评价者的立场;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大背景下正统观念的变化;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①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结合人物所处时代背景
②评价原则: 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课堂小结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国建立
蜀国建立
吴国建立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9年
时间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趋势。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 东汉后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行和才能,尤其重德,且以“孝廉”之德为上;而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政策,只要求有“治军理民”之才能而不问德行。这一转变(  )
A. 适应了当时的人才需求
B.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C. 改革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 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A
2. “这场战役充分显示了曹操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他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等战术,消灭了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漠北战役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C
3. 辛弃疾词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A. 完成了北方统一
B. 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 改善了民族关系
D.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A
4. 【史料实证】《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材料描述的战役是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D
5. 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提到的这场战役(   )
A.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B. 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
C.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D. 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
A
6. 【时空观念】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中,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A
7. 东汉末年,曹操在诗句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这说明三国时期(   )
A. 民族关系实现缓和
B. 江南地区获得开发
C. 诗词创作取得进步
D. 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D
8. 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一举动(   )
A. 是台湾成为中国领土的开始
B.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 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标志
D. 促进了吴国造船业的发展
B
9. 诸葛亮进入南中地区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诸葛亮)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汉当时(   )
A.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 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 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A
10. 三国鼎立时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逐步扩大南北方经济差距
B.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 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