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0 14: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任教老师:李菁燕
时间:2020.09.09
朱自清


作者介绍与字词

文章的整体感知

文章的片段详解

课堂小结与检测





1.理清文章思路,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学习文中比喻、拟人、衬托的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作者介绍
字词学习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等。
在此输入标题
字词学习
迷 藏 朗 润 蓑衣 烘 托
抖 擞 黄晕 水涨 酝酿
应 和 捉迷藏 薄烟 窠巢
mí cáng
lǎng rùn
suō
hōng tuō
dǒu sǒu
yùn
zhǎng

cáng

yùn niàng
kē cháo
在此输入标题
多音字
水涨起来了
他涨红了脸
zhǎng
zhàng

应和
和平



捉迷藏
宝藏
cáng
zàng

在此输入标题
多音字
黄晕
晕倒
yùn
yūn

似的
似乎
shì


薄饼
薄烟
薄荷
báo



词语解析
润湿:
应和:
寻常:
逼眼:
抖擞:
健壮:
(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指声音相呼应。
平常,普通。
引人注目,醒目。
振作。
强健。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春天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整体感知
这篇文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
盼春——绘春——颂春
(1) (2-7) (8-10)
绘春
春草图(3)
春花图(4)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春总的轮廓图(2)
盼春(1)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进了。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哪一个字?
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盼”字,“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春天的脚步进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春天的喜爱之情。在文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精读课文
细节探究

春草图(3)
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偷偷、钻
旺盛的生命力
嫩嫩、软绵绵
草的质地
绿绿
颜色
一大片……
草的长势
细致描绘春草的生机勃勃
重点解析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偷偷地:拟人手法,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
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重点解析
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春草总结
坐、躺、滚、踢、跑、捉——人(喜悦)
嫩、绿、满、软——草(生机勃勃)
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春花图(4)
思考: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静:
动:
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蜂飞蝶舞
春花图(4)
思考: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由上到下【从高到低】:
树上——花下——遍地。
春花图(4)
找出描写春花的句子。思考:作者是如何全方位地描写春花?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高低结合
眼前花儿争春
想象结果实
虚实结合
花的色彩
花的味道
色味结合
像星星眨呀眨
暗写风与太阳
明暗结合
春花个别解析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花个别解析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花里带着甜味儿”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彩也不浓。
重点解析
春风图(5)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找出文中运用人体的感官对春风进行描写的句子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各种花的香。
嗅觉
听觉
春风图(5)
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官,分别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触觉:
视觉:
嗅觉:
听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温暖)
鸟安巢(欢悦)
各种气息(芳香)
鸟鸣、笛声(悦耳)
春雨图(6)
找出文中描写春雨的句子,思考春雨有什么特点?
⑴“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写出了春雨的经常。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写出了春雨的多、细、密的特点。
春雨图(6)
⑶“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⑷“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了春雨的轻盈。
写出了春雨的润物。
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
绵长、细密:
正面描写
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绿得发亮……
轻盈、润物:
侧面描写
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比喻、排比、拟人。
春雨图(6)
正面、侧面相结合描写春雨:
迎春图(7)
既然已经描绘了四幅春景图,为何还要写“迎春图”?
从写景
到写人
人们十分欢乐地迎接春天,表达了
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与开头相呼应。
情感
结构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迎春图(7)
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赞春(8-10)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这三个比喻段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不能,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课堂小结
与检测

小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作者通过运
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它感情和生
命,通过盼春、绘春、赞春三大部分来表达
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绘春中又通过
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体现了春天万
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好场景,又体现出了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课堂小测
1.“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春天伊始,万紫千红,充满活力。
B.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
C.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
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
C
课堂小测
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种树花跟着一种树不停地开放。
B.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的数量繁多。
C.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所有的花竞相吐艳。
D.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等竞相开放。
D
⒊“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中的“眨”说明:( )
A.花的种类丰富、竞相开放。
B.写野花遍地,逗人喜爱。
C.写花儿繁多,美丽鲜艳。
D.写野花闪闪发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D
课堂小测
5.“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从修辞手法看,此句运用了 ,描写出春雨的 、 的特征。


排比
、比喻
6.“雨是最寻常的”写出春雨的什么特征:( )
A.雨量很多 B.雨期很长
C.经常下雨 D.雨下很小
C
课堂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