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一单元 领略诗人的情思 触摸时代的脉搏-【大单元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一单元 领略诗人的情思 触摸时代的脉搏-【大单元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19: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7张PPT)
领略诗人的情思 触摸时代的脉搏
——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体会现当代诗歌的音乐性,并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重音、停连、语气等,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梳理意象及反复品味其寄寓的情感,能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和诗歌主旨。
3.能够根据不同材料的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总结不同文体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将其应用到作文当中。
二、思维目标
1.能够在反复诵读中,发挥联想与想象,运用一定的朗诵技巧,通过自己的声音、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增强形象思维。
2.通过对比品析,探究诗歌具体形象与思想感情的内在关联,提升在不同形象之间建立关联的形象思维能力。
3.分析并归纳新诗的基本特点及阅读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多角度欣赏课内外诗歌中,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升演绎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训练归纳和概括能力。
三、价值目标
1.欣赏、诵读诗歌,感受新诗的形式美和内在美,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能力。
2.在学习中体悟诗人们或愿为祖国牺牲一切的使命感,或昂扬的革命主义精神,或追求独立自主的坚定,获得精神的感染,感受诗歌的时代性,触摸时代脉搏。
3.体验并感悟诗人的情思,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核心任务
完成单元写作实践一的扩写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学习完本单元的诗歌,一名同学总结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写了下面这句话。回顾读过的诗歌,从中选择几首作为例子,将这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提示:
1.针对三个特点,各举一两个恰当的例子。
2.对每个例子作一些分析,更加清楚、具体地表现你对诗歌的认识。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能够基本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新诗之美。
2.能够分析新诗在外在形式上的变化,感受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突破与创新。
3.能够分组较好地进行朗诵展示。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见感诗情
任务二:比读论诗“新”
导入新课
回忆初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历程。
七、八年级已学过《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黄河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回延安》等诗歌,九年级上册学习了现代诗歌的“活动·探究”单元、名著《艾青诗选》。
任务一 初见感诗情
1.通过诵读、标注朗读符号等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下表。
篇目 文体 作者 性别 国籍 代表作 创作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梅岭三章》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风雨吟》
《海燕》
任务一 初见感诗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一段)诗歌,在小组内朗诵给大家听。
组号: 姓名: 朗诵诗歌:
评价类别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
篇目及朗诵形式 选择理由 ☆ ☆ ☆ ☆ ☆ (1)能根据诗歌创作背景说明所选理由,朗诵形式基本符合篇目内 容,得1 —3颗星;
(2)选择篇目理由充分,朗诵形式独特,能充分表现诗歌内容,得4—5颗星。
感情基调、表情、 动作和身体语言 ☆ ☆ ☆ ☆ ☆ (1)朗诵时,感情把握基本准确,表情比较丰富,有动作和身体语 言展示,得1—3颗星;
(2)朗诵时,感情把握精准,表情恰切,有情感表达需要的动作和 身体语言展示得4—5颗星。
重音、停连、 节奏、语气、 语调等 ☆ ☆ ☆ ☆ ☆ (1)能基本读出诗歌里的重音、停连,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气,基 本能表达诗歌的思想内涵,得1一3颗星;
(2)能对重音进行有效的处理,充分把握诗歌内涵,能恰当地把握 停连,实现流畅地换气,能很好地表现诗歌的语言节奏,得4-5 颗星。
体态、配乐 及道具 ☆ ☆ ☆ ☆ ☆ (1)能比较得体地朗诵,比较符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有音 乐,有借助多媒体、服装等辅助朗诵,得1—3颗星;
(2)能十分自然得体地朗诵,符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借助 符合诗歌意境的配乐,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服装等道具,达到很好的 朗诵效果,得到4一5颗星。
任务二 比读论诗“新”
1.整体感受本单元几首诗歌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简单概括,小组交流。
提示:内容上主要都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任务二 比读论诗“新”
2.关注诗歌形式:将本单元几首诗歌与旧体诗进行比较,任选一首,结合小贴士和助读材料,参照示例,从外在形式上说说它新在何处。
小贴士:新诗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一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白话语言展现现实生活,强调个体的 独立性,体现时代精神,并打破旧体诗格律束缚,追求形式自由的新体诗。按照作品的表达 方式可以划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等。
分行建构是现代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除了自然换行外,跨行也是一种独特的形态, 即将一个完整的语意人为地切分成两行或两行以上,以达到突出某些内容,增强表达效果, 产生文本张力的作用。此外,每一节句数可一致、可变化,但仍保持一定的节奏,读起来朗 朗上口。
任务二 比读论诗“新”
2.关注诗歌形式:将本单元几首诗歌与旧体诗进行比较,任选一首,结合小贴士和助读材料,参照示例,从外在形式上说说它新在何处。
示例:《月夜》之“形式新”
《月夜》全诗只有四行,分行建构,每行都以“着”结尾,不讲究押韵和平仄。四 个“着”的铺排又在整体上起到平衡作用,具有诗意色彩。诗句排列错落有致,句式自由。
课堂小结
情感诵读与意象分析;
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去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课后延学
1.有感情地朗诵本单元的诗歌。
2.课外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鲁迅《人与时》、臧克家《老马》、艾青《礁石》,体会这些新诗的形式美。
第二课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导入新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任务一 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1.大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讲述了祖国艰难的历史,赞美祖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现在,表达为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未来而努力的决心。
任务一 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2.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本诗感情基调及语言节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感情基调从沉重悲怆到高亢激昂;
语言节奏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
任务一 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教师指导:
注意体现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合理安排重音和停连。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1.默读诗歌第一节,找出意象,结合意象的修饰语,理解其意蕴。
(1)“水车”象征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老”“破旧”表现历史悠久,“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表现祖国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
(2)“矿灯”代表工业生产方式,“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熏黑的矿灯”写出了祖国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这表明虽然祖国工业发展沉重、缓慢,但还是在摸索中坚持前行。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1.默读诗歌第一节,找出意象,结合意象的修饰语,理解其意蕴。
(3)“稻穗”代表农业,“干瘪”指稻穗干枯收缩,不丰满。“干瘪的稻穗”象征了祖国农业的落后和衰败。
(4)“路基”代表交通设施,“失修”,指道路没有维护保养,“失修的路基”象征了祖国交通设施的落后和破败。
(5)“驳船”没有动力装置,需靠拉拖才得以前进,才不致掉队;“淤滩”是指泥沙淤积的滩地,“驳船”要在“淤滩上”前进非常费劲,暗指祖国的落后。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2.第一节中的意象群有什么共同特征
“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都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意象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等,色调黯淡,语意沉重,透露出艰苦与落后,象征着祖国苦难的历史。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3.默读诗歌第二节,理解“飞天”的形象意义,理解“花朵”的意蕴。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美好、吉祥、希望,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花朵”指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但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4.细读诗句,赏析精妙用词。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为什么用“纺”不用“唱”
“纺”让人想到“纺车”纺线,喑哑而机械,“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纺”个不停,更显得无力而疲惫。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4.细读诗句,赏析精妙用词。
(2)像这样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还有吗 请找出来,谈谈你体会到的精妙之处。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明确:“蜗行”指像蜗牛似的爬行,虽然前程黑暗,步履艰难,但依然摸索前行。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
明确:“勒进”一词表现出祖国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形象。
任务二 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
5.分析这两小节中作者的情感脉络。
第一节:从纵的方向写祖国的历史。回望几千年封建统治之下祖国落后、保守、愚昧的状态,祖国在极度痛苦中“摸索”前行,表达了诗人揪心的痛苦与焦虑。
第二节:选择一个横切面写祖国的历史。从精神层面表现祖国人民在贫困与悲哀中苦苦“摸索”,但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诗人的情绪转为深深的悲怆。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小贴士:意象群
意象群是指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两个及以上数量的单纯意象组合起来,使意象之间形成关联的意象组合。这些单纯意象并非散乱无章、互不干涉的,而是以某种方式或者遵循某种原则排列在诗歌中。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1)“神话的蛛网”:“蛛网”象征“束缚”,“神话”指历史的浩劫——个人崇拜、盲目冒进的时代,“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希望。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2)“雪被下古莲的胚芽”:“胚芽”指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被唤醒,“莲”圣洁而美好,“古莲”历经磨难,吐出新绿,这便是千古以来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在春意萌动、万物复苏时,这伟大的理想冲破了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露出生命的萌芽。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3)“挂着眼泪的笑涡”:“笑涡”指内心正从痛苦中走出,满含期望的欣慰,“挂着眼泪的笑涡”是指噩梦刚过,伟大的祖国否极泰来,虽然以前伤心的泪水还挂在脸上,然而赤诚的儿女怎能不喜极而笑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4)“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起跑线”象征蓄势待发的精神力量,“新刷出”“雪白”强调崭新,一切重新开始,“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象征祖国为了前方的理想将开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要奋力拼搏了。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
(5)“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黎明”的来临,意味着没漫长夜已到尽头,曙光已在涌动,象征祖国已经迎来新生。“绯红”,即鲜红,日出的光芒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表现了新生祖国的美好发展态势。“正在喷薄”,指祖国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象征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2.与第一节的意象群对比,这一节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与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
这一节写祖国的新生。意象由黯淡转为明亮,语意由沉重转为明快。心中的痛苦转为希望,表达了诗人因祖国苦尽甘来、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充满生机和希望而产生的激动欢欣之情。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3.你如何理解第四节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看似矛盾的诗句
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挚情。诗人虽然是祖国人口的“十亿分之一”,但她对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满了挚爱。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4.下面是根据诗歌第四节修改的诗行,修改后的诗有哪些改变 其表达效果受到哪些影响
我是你亿万儿女中的一个,
你的全部都在我的心中。
你喂养了我,
就让我把一切都献给你,
为你换来富饶、荣光和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任务三 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
4.下面是根据诗歌第四节修改的诗行,修改后的诗有哪些改变 其表达效果受到哪些影响
修改后的诗缺少了“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伤痕累累的乳房”“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血肉之躯”。诗歌因意象丰富而感情深厚,并具有多义性和启示性。修改后的诗缺少意象,流于平庸,堕入抽象化的空泛,诗歌情感也由原来的饱满变得苍白空洞。
课堂小结
无象无以寓情,无情无以为诗。
课后延学
推荐阅读:
舒婷《致橡树》《这也是一切》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岛《回答》
顾城《远与近》
江河《星星变奏曲》
第三课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抒情优美的语句。
2.品味诗人为抒发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而使用的艺术手法,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全诗构思。
①思考: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个“我”不仅仅是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承担起重任。“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这一大形象中。“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既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全诗构思。
②小组探究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全诗构思巧妙,以“我”向“你”(祖国)倾诉的独特形式展开,更利于表达“我”的痛苦、悲怆、欣喜以及自己献身祖国的热情等丰富复杂的感情;更能体现“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能营造浓烈氛围。这种写作形式,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爱国情感的深沉真挚。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诗行建构。
①分析本诗四个诗节的关系。
第一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第三节写祖国的现在,第四节写“我”的宣言。过去,祖国贫穷、落后,“我”忧伤,但是依然满怀希望。祖国新生,“我”喜悦“我”表白将全力以赴回报祖国。不论祖国怎样,“我”都爱她。
第一和第三节偏于写实,第二和第四节分别是在第一和第三节的基础上抒情。如此用心安排四节诗,既有助于诗人表达深沉的爱国热情,也规避了标语口号式的空洞抒情。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诗行建构。
②品析本诗诗行设置的意味。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明明是一句话,却分成两行。分列两行,视觉产生分层,强调美好愿望与现实的落差,突出悲哀,突出保留痛苦的希望之可贵,突出诗人爱国热情的深沉真挚。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②品析本诗诗行设置的意味。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述悯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两句诗分成六行表达。第一句诗分三行,第一行强调祖国极度孱弱,第二行强调“喂养”,即养育,整句诗强调了贫穷祖国倾力养育了“我”;第二句诗也分三行,第一行突出“血肉之躯”,强调“我”全力以赴奉献、回报祖国,第二行强调“取得”,整句诗强调“我”能全力以赴回报祖国而无比欣慰。两句诗分列六行,强调了“我”和祖国之间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意象密度。
①统计每节诗的意象数,品整首诗意象的疏密安排。
意 象 数
第一节 5个(“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第二节 2个(“飞天”“花朵”)
第三节 8个(“神话”“蛛网”“雪被”“莲”“胚芽”“起跑线”“黎明”)
第四节 2个(“乳房”“血肉之躯”)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意象密度。
①统计每节诗的意象数,品整首诗意象的疏密安排。
一、三两节意象密集,二、四两节意象稀疏,这种疏密安排,既调控了诗人情感的宣泄,又使诗歌呈现一种波动节奏。第一节意象密度高,这些意象内涵涉及农业、工业、交通业的衰败与落后,凸显了诗人对祖国关注的全面,表达了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第三节意象密度更高,用八个壮阔、新颖的意象描绘祖国新生,一个欣喜、激越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厚真挚。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意象密度。
②回顾积累的古诗词,分享意象疏密安排巧妙的诗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两句诗分别写了三个物象,意象密度很大,描绘了广阔的空间景象。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意象密度。
②回顾积累的古诗词,分享意象疏密安排巧妙的诗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意象密度很大,引发读者强烈的美感与不尽的遐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情境:残月高挂,天色微微发亮,周围一片阅寂;突然,茅店里传来一声鸡叫,整个世界随即躁动起来;秋冬之晨,寒风猎猎,板桥上铺了一层清霜,上面印着先行客人的足迹。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语言密度。
跳读诗歌,发现讲求语言密度的诗句,分析其意蕴。
“语言密度”,指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包含尽可能和密的信息,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语言密度。
跳读诗歌,发现讲求语言密度的诗句,分析其意蕴。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迷惘”“深思”“沸腾”中既有时间概念,照应着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也有情绪概念,表明了自己由痛苦到激越欣喜的心迹。“迷惘”“深思”“沸腾”也写出了人生体验的精华,在迷惘的时候,不要惊慌,要深思,深思自己能为别人为社会奉献什么,之后付诸实践,这是拥有正能量人生美好状态的正确路径。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语言密度。
跳读诗歌,发现讲求语言密度的诗句,分析其意蕴。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富饶”“荣光”“自由”涵盖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政治清明,中间蕴含作者愿景,希望自己全力以赴建设的祖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着政治文明、社会法治、人民平等、自由的国家。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1)品句式选择。
①活动一:将第四节诗中的句式“我是你的……”,改成“我爱你的……”,读改后诗节,分享感受。
原句式表示“我”是祖国的,“我”和祖国熔铸在一起,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而改后的句式表示“我“和“祖国“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我”与祖国一同经受若难屈辱、一同挣脱鹏绊、一同走向希望的合为一体的感情无法表达出来。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词语运用。
①跳读诗歌,发现并分享诗中富有意味的词语。教师引导归类。
富于动态美感的词语,如“纺”“蜗行”“勒”“喷薄”。
这些词语的内涵,上节课已讲授。它们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词语运用。
①跳读诗歌,发现并分享诗中富有意味的词语。教师引导归类。
具有色彩美感的词语,如“熏黑”“雪白”“绯红”,分别对矿灯、起跑线、黎明的色彩进行了如实描摹,也有间接暗示的意味。“熏黑”暗示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雪白”寓意着光明与生命、公正与纯净,暗示祖国已完全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一切将重新开始,奔向光明;“绯红”暗示祖国前景壮丽,蒸蒸日上。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任务一 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
(2)品词语运用。
②诗人用“我亲爱的祖国”,而没有用“我们亲爱的祖国”“我敬爱的祖国”,思考探究诗人选用的“我”“亲爱的”这两个词的意味。
选用“我”,强化了主人公意识,正因为相国是我的,所以“我”必须为她奋斗,为她奉献,甚至为她牺牲,更何况祖国全力以赴爱“我,强调“我是国”“国是我”,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深沉真挚。
诗人用“亲爱的”表达“我”和祖国之间的平等感和亲切感,抒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任务二 小结归纳,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总结现代诗阅读策略。
读现代诗歌要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之美;
知人论世,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意象,结合语境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赏析语言(言语形式),深度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课后延学
自主阅读舒婷的《馈赠》,完成以下任务。
1.分小组探究《馈赠》中的主人公形象“我”是否仅指诗人自己。
2.从言语形式角度选取一个点,写一小段本诗的赏析文字。
3.舒婷的诗一般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请分析《馈赠》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第四课时 《海燕》(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
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意蕴,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导入新课
在沙皇俄国有这样一篇文章,一本杂志因为发表了它而被查封停刊,政府害怕它造成舆论而禁止它公开传播,就连文章的作者也被流放到偏远地区,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经典——《海燕》,去感受时代的最强音。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概述本文大意。
本文描写了暴风雨来临前,海燕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的大海上勇敢无畏地飞翔搏击,欢呼即将来临的风暴。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学生浏览全文,想象画面,思考三幅画面之间的顺序,完成表格。
划分层次 画面内容 顺序
第一部分(1—6段) 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到来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画面内容 顺序
第一部分(1—6段) 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大海上高做地飞翔,渴望暴风雨到来 以暴风雨渐
次逼近为序
第二部分(7—11段) 暴风雨迫近之时,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6段) 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把握作品感情基调,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
这首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是高亢的,它描绘了海燕在大海上与风云雷电的勇敢搏击,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海燕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形象越来越高大,朗读时的感情也逐层激昂:
第一部分,起调平缓,语速适中;
第二部分,逐步增强,语调坚定;
第三部分,声调高亢,气势激昂。
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把握作品感情基调,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其中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做完朗读标记后,三位学生代表合作朗读三幅画面,其余学生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对感情基调的把握等角度进行评价。
朗读标记示例:
(平缓的)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明快的)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阅读教材“预习”中的背景提示及补充的材料,思考材料中哪位书报审查官对《海燕》的解读是准确的。
补充材料:
1900—1903年,俄国发生工业危机,3000多家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沙皇统治阶级不仅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疯狂镇压工人。工人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各地涌现许多苹命先驱者,一场革命风暴爆发在即,高尔基很敏锐地触摸到这一时代脉搏。
1901年,高尔基参加彼得堡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目睹沙皇军警镇压革命的血腥暴行,当即写下了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其中,散文诗《海燕》(又名《海燕之歌》)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的结尼部分所唱的歌。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阅读教材“预习”中的背景提示及补充的材料,思考材料中哪位书报审查官对《海燕》的解读是准确的。
补充材料:
创作完《春天的旋律》之后,高尔基将它寄给莫斯科的《信使报》,书报检查官批示: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谈话形式之下,作品描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由于学潮和政府对学生所进行的侦查追究而引起的种种情绪,而《海燕之歌》则是直接教唆大家同政府进行斗争,建议不允许发表。接着,高尔基又把这篇小说寄给彼得堡的《生活》杂志,其结尾部分《海燕》被单独发表。据《生活》杂志主编波塞在十月革命以后回忆:“《海燕》是经过审查官叶拉庚事先审查后发表的,但他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阅读教材“预习”中的背景提示及补充的材料,思考材料中哪位书报审查官对《海燕》的解读是准确的。
《信使报》的检查官解读是准确的。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创作的《海燕》,是为无产阶级唱出的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诗人巧妙地用象征手法创造了“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大海”“乌云、闪电、雷声、狂风”等形象,借“海燕”形象迎接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1)“象征”的定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高尔基曾说:“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藏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多的思想内容。”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填写下表。
形象 文中的相关描写 象征意义 诗人情感
海燕
海鸣 海鸭 企鹅 乌云 闪电 狂风 大海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形象 文中的相关描写 象征意义 诗人情感
海燕 高做地飞翔,勇敢,欢乐,自由自在 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 热情歌颂“海燕”似的革
命先驱者,鄙视其他海
乌似的不苹命和假苹
命者
海鸣 呻吟,飞帘,恐惧 形形色色怯于苹命、不革
命和假革命者 海鸭 呻吟,吓坏 企鹅 蠢笨,胆怯,躲藏 乌云 暗,直压,燃烧 黑暗的社会环境、反革命
势力 闪电 一晃就消失 狂风 恶狠狠,掉 大海 苍茫,无底,怒吼 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任务二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小结理解文本象征义的方法。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
把握文中所描绘的形象及其特征;
找出象征体和被象征的本体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艺术构思。
课堂小结
小贴士:散文诗
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富含内蕴的诗情,具有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力。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语言仍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多采用暗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课后延学
结合本课的阅读感受,为本文拟写一个副标题。
第五课时 《海燕》(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2.学习诗歌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导入新课
海燕——暴风雨的预言者
海燕——勇敢者之歌
副标题的作用: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说明,能进一步明确并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它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和主调。
任务一 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1.找出正面描写海燕的句子,圈点批注,分析海燕的形象。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并且给海燕活动的背景增添一点亮光,使人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和希望。“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任务一 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1.找出正面描写海燕的句子,圈点批注,分析海燕的形象。
(2)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做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这个句子表现出海燕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的变化进程。其中的动词“飞舞”描写了海燕搏击风浪的雄姿,强调它加快了振翅的频率,表现了其勇于搏击的欢快心情和乐观精神。
任务一 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1.找出正面描写海燕的句子,圈点批注,分析海燕的形象。
(3)——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预言家的极度兴奋欢快之情,号召人民起来迎接暴风雨,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
任务一 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2.分析侧面描写,把握海燕形象。
(1)作者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那些飞窜的海鸥、被吓坏了的海鸭和躲藏的企鹅 找出描写其他海鸟的句子,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写其他海鸟是为了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它们的胆怯反衬出海燕的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呻吟”“吓坏”等词赋予海鸭以人的声音、动作和情感,写出了海鸭的恐惧、胆怯,与英勇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特点。
任务一 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2.分析侧面描写,把握海燕形象。
(2)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作者为什么还写了大海、雷声、闪电、狂风和乌云 找出一处描写海面环境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些是海燕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诗人以壮阔、险恶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正是在这些场景环境的变化中,海燕的形象越发清晰、鲜明。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动词“抱”“甩”“摔”,刻画“恶狠狠”的神态,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蓄的力量,也侧面表现出风的猖狂和凶狠。正是这样险恶的环境,烘托出海燕的英勇、敏捷、乐观。
任务一 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归纳“海燕精神”的内涵,探究“海燕精神”的时代意义。
“海燕精神”的内涵是“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海燕精神”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大到国家和时代,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大风暴,非常需要像海燕一样英勇无畏的先驱者。小到每一个生命个体,也常常会经历人生的暴风雨,需要像海燕一样乐观勇敢地迎接未来。
任务二 拓展阅读,理解运用
阅读高尔基的散文诗《火绒草》,理解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脊和小小的火绒草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寄托其中的思想感情。
“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脊”象征了人类生存的严酷环境,既是自然环境,更是社会和政治环境,“巍巍高峰睿智的缄默”令人不寒而栗,它以无情和冷漠对待正“蒙受着苦难”的人类。
“小小的火绒草”象征了在不幸与苦难中顽强求生的人、勇敢的人。在这首散文诗里,高尔基表达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课堂小结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诗入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主要形象“海燕”的豪壮情怀、感召力量。
课后延学
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 请以《我们是……》为题,写一段文字。
第六课时 整合联读课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任务一 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丛莽(mǎng) 旌(jīng)旗 阎(yán)罗 当(dàng)纸钱 即(jí)为(wéi)家
2.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任务一 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阅读诗题、小序和注释,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陈毅同志在红军长征后,因身负重伤留在南方,后在这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江西大庾岭遇险,于是马上转回梅山,又遇上敌人搜山。敌人因搜捕不到陈毅,便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幸好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灭了大火。敌人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多次反扑搜查,将梅山团团围了二十多天。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因内部慌乱而撤退,陈毅同志才得以脱险。
任务一 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4.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第一首:身陷绝境,死而后已
第二首:誓死卫国,激励战友
第三首: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任务一 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5.思考三首诗之间的关联。
这三首诗共用同一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层深化、拓展。三首诗共同 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的组诗。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默读诗歌,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意象群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 英勇无畏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默读诗歌,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意象群 内涵 情感
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 英勇无畏
斩阁罗的十万旌旗、纸钱 表达不屈的革命意志 视死如归
捷报、自由花 表达苹命必胜的信念 坚定乐观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1)旧词新用。“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说法,虽不存在但为人们所熟知。“阎罗”,让人想到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诗人借它来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泉台”指地下,传说中人死后居住之处,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即使死了也要集合旧部 “斩”掉像“阎罗”一样的反动者,想象奇伟,感情强烈。
(2)新中有旧。诗人创作时,或模仿前人诗句,或化用前人诗意。本诗首章三、四句与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似;次章后两句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异曲同工。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3)用典。“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中“头悬国门”的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处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 表现诗人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中,“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上》;“杀身成仁”见《论语·卫灵公》。 处表现出诗人在面对必死险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精神。
(4)借代。诗中借“旌旗”代指军队,借“烽烟”代指战争。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此诗“旧体”“写新意”,展现了一个革命者身陷绝境时从容镇定的英雄本色,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斗争风云,一向被看作以旧诗形式抒写革命情怀的成功之作。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2.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
学生在做好朗读标记的基础上朗读,教师点评并范读。
朗读指导:
第一章,“断头”读得坚定,显示诗人遇险时的镇定从容;“意 如何”读出自问的语气;重读“斩”,读出诗人对反动派的憎恨,立志杀敌的痛快。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2.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
学生在做好朗读标记的基础上朗读,教师点评并范读。
朗读指导:
第二章,“正十年”语速放慢,读出革命征程的漫长感;第四句语速加快,读出诗人对革命胜利的期盼,想象胜利的喜讯来得又多又快,“当”字重读,表达出诗人虽“死”犹喜的豪壮。
任务二 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2.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
学生在做好朗读标记的基础上朗读,教师点评并范读。
朗读指导:
第三章,“应有涯”重读,表明诗人坚信革命必胜;“遍种”和“自由花”之间稍停顿,并重读“自由花”,表现全诗感情的最高点,展现出一个无畏生死、取义成仁、为信仰而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任务三 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美
1.朗读,选取一两处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旁批该词的表达效果。
2.小组交流,运用“换词法”替换批注的词语,体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诗人感情。
任务三 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美
动词替换。
(1)“招”能否换为“收”“率”
(2)“斩”能否换为“打”“杀”“伐”
(3)“飞”能否换为“传”“飘”
任务三 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美
(1)“招”:招集,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声势浩大。如果换为“收”“率”都没有这样的效果,“收”字缺少声势,“率”不符合“断头” “泉台”的语境。
(2)“斩”:威力巨大,沉着痛快,特别能表现诗人对“阎罗”的憎恨。如果换“打”“杀”“伐”都不妥,虽有抗敌之意,但没有原文生动的表现力。
(3)“飞”:捷报频传,喜讯来得又多又快。这一动词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换为“传”“飘”,速度慢,没有气势。
任务三 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美
副词替换。
(1)“须”能否换为“将”
(2)“正”能否换为“已”
(3)“多”能否换为“要”
任务三 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美
(1)“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
如改“将”字,则只是一种预测,不能强烈表达诗人献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2)“正”字表现出了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如 改“已”字,读来有一种疲倦之感,缺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3)“多”字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待,如改“要”字,则有一种命令的语气,难表期盼之情。
课堂小结
现代诗歌是对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创新。以毛泽东、陈毅、朱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命家诗人,既有着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又深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沿用旧体诗格式进行创作,记征程,抒豪情,言壮志,展现了20世纪我国革命历史的宏伟画卷。
课后延学
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第七、八课时 整合联读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导入新课
自由朗读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都很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首诗好,但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运用学过的读诗策略,深入解读诗歌,觉得它好,还要说出它好在哪里。
任务一 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1.学生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
2.展示批注成果,全班交流完善。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浸”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任务一 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1.学生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
2.展示批注成果,全班交流完善。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任务一 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3.速读五首诗歌并思考: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诗歌格律上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梅岭三章》比较,这五首新诗韵律比较自由。如,押韵比较宽泛(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没有严格的对仗;每句长短不拘,整散结合;建行(句数)多少不限;节奏上注重按情感的起伏来体现抑扬顿挫。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1.找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知识链接:新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新诗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自鸦片战争后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人们在迷茫和困顿之中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部分先进之士的有益探索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产生源于中国20世纪初社会思潮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中的反映,是大历史背景中个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革旧立新意识的反映。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1)《月夜》
“霜风”“月光”营造出来的冷清、寂寥的夜里,“顶高的树”是强大的“依靠”,但诗歌中却说“我”和它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我”独立与倔强的形象就显示出来了。
这两句诗让我想到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一句和“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很相似,都有“树”的意象。我觉得舒婷的诗表意更明确,通过木棉对橡树“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表白,歌颂风雨共担、相互支持的爱情。这首诗因为短,它的内涵其实更丰富了,让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1)《月夜》
《月夜》中的“箱”“风”“月”营造了孤独、冷清、寂寥的氛围,但“呼呼”“明明”等修饰语给这个氛围增添了一点活力和亮色。“顶高的树”在这种氛围中是强大的“依靠”“庇护所”。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2)《萧红墓畔口占》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红山茶”,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觉得萧红就是这束红山茶,所以红山茶是一个隐喻,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中,“茶花”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而不是“白山茶”,一是让这首小诗具有色彩的亮点,同时也代表了诗人对萧红的感情深度。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2)《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3)《断章》
这首诗用两组意象揭示了一个哲理,“你”和“看风景的人”、“明月”与“梦”两两相应,引人思考。
“风景”“明月”“梦”,简单意象构成画面,揭示出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4)《风雨吟》
“风”“雨”“海”“舟”,这是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暴风雨在诗歌中往往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社会的巨变。诗歌写于1941年,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风雨飘摇、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年轻舵手”表明了诗人的激情和忧惧,他既想驾驭狂风暴雨中的命运之舟,但也
不免对命运之舟将要驶向何处感到担忧。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4)《风雨吟》
《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5)《统一》
“叶、花、果实、树木、大地”将“所有”和“一”建立联系,揭示出世界的和谐统一性。
《统一》中所有的叶、花朵都一样,所有的果实、树木也都没有差别,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2.分析比较,从意象选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
温馨提示:从“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和“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月夜》中的意象“月夜”“霜”“风”“月”“树”等虽然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但在本诗中,其含义却发生了微妙变化。如,“箱”“风”“月”“树”不再表现孤独、冷清、寂寞的意蕴,因为“呼呼”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让“月光”有了亮色,“顶高”让“树”成了避风港,成为权势的象征。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2.分析比较,从意象选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
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如用“红山茶”“长途”“风景”“房舍”“果实”等这些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的新意象。
任务三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
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月夜》。“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该句表达出诗人自尊自立、追求自由、崇尚光明、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任务三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
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中,“寂寞”本是指人物的心情,这里用来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蕴藉,写出诗人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同时也暗示此行的艰难。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达出诗人对墓中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的沉重之感。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该句中的“却”凸显出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任务三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
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任务三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
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风雨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该句中“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因“年轻”才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也正因为“年轻”,才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
任务三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
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统一》。“繁多是个谎言”,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该句把“大地”比喻成“花”,“花”在世人的眼中是“美好”的象征。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任务四 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
《月夜》,“呼呼”“明明”重读,读出在这清冷、幽远的环境中“我”的寂寞孤独;“顶高”重读,凸显出大树的高大无比、“我”的渺小;“并排”重读,稍加停顿,读出一种平等的感觉;“立”“靠”重读,读出对比,表现出“我”的独立;“着”要读得舒缓自然。
任务四 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寂寞”重读,读出诗人对萧红的深厚情谊;“红山茶”重读,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之意蕴含其中;“头边”后面稍作停顿,突出我此行的目的,表现出我的深情;“等待”“卧听”重读,读出诗人的寂寞忧郁;“却”后停顿,突出诗歌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任务四 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
《断章》,“看风景”“看你”和“你的”“别人的”重读,读出两组关系特别的画面中蕴含的哲理意味。
任务四 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
《风雨吟》,“卷”“奔”重读,语调可高亢一点,读来给人一种风雨肆虐的感受;第二节,语调稍微下降,读出风雨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节,“舵手”“海”重读,读出“我”的勇气和责任感。
任务四 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
《统一》中“所有”“一切”“整片”和“一”重读,突出对比,强化世界的统一性;相同的句式,节奏要一致,读出韵律的整齐美。
任务五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对比阅读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任务五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对比阅读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五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4)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任务五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2.理解现代诗歌强调人物个体独立性的特点。
(1)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非我性”,往往见情不见人,抒情主人公将自己整个浸在诗的情调中,却不明确点出“我”“你”。只有少数最为放达的诗人,诗中有“我”,如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
任务五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2.理解现代诗歌强调人物个体独立性的特点。
(2)新诗则强调人物个体的独立性。现代诗人重视个性,重视抒发自我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月夜》中与大树并立着的“我”,《萧红墓畔口占》中不远万里去吊唁的“我”和卧听海涛闲话的“你”,《断章》中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风雨吟》中具有年轻舵手之心的“我”,《统一》中对个体差异性进行的怀疑,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个体的独立性。新诗非常注重个性的表现,人物个体(抒情主人公)昂扬出场,打破了古典诗词写作“非我性”的束缚,是新诗创造性的体现。
课后延学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鉴赏心得。
迷途
北岛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颗述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晴
写作要求:
1.有明确的鉴赏点;
2.鉴赏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有理有据;
3.字数300左右。
第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阅读不同的材料,能把握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
2.总结不同文体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将其应用到作文当中。
3.通过扩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写作水平。
导入新课
组内交流课前温习七年级上册课文《女娲造人》的学习成果,小组共同回忆并梳理课文《女娲造人》在《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课后的“阅读提示”部分录有)基础上主要增添的内容。
这种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就是扩写。
任务一 自主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扩写
默读文本,勾画出关键语句,全班交流。
扩写要求:首先要忠于原文;还要找准扩写点;在扩写时,要特别注意文章内容的一致和连贯。
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扩写着重点:
①记叙性文章补充情节和细节,增加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
②说明性文章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对说明对象的介绍;
③议论性文章,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
任务一 自主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扩写
默读文本,勾画出关键语句,全班交流。
不同体裁的文章扩写时忠于原文的具体做法:
①记叙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
②说明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说明对象;
③议论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观点。
任务二 学习记叙性文章扩写
1.引导学生回顾导入环节,明确《女娲造人》对《风俗通》中相关记载的哪些内容要点进行了扩写,找准扩写点。
作者补充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具体过程”,增加了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如补充了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等描写。
任务二 学习记叙性文章扩写
2.阅读下面材料,尝试将其口头扩写为一篇记叙性文章。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任务二 学习记叙性文章扩写
小组合作把握材料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确定扩写点。
确定短文的中心思想:土块是国土的象征,对于晋公子重耳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把握人物形象:重耳、狐偃、乡下人。
确定扩写着重点:①对故事情节的补充,如,重耳一行在五鹿如何遇到乡下人,如何讨要吃食,乡下人为何给土块,重耳怎样发怒,狐偃怎么劝说等方面都可以补充情节;②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即发挥想象,增加重耳、乡下人、狐偃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及场面的描写。
任务三 学习议论性文章扩写
1.学生自主阅读议论性语段,把握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述思路。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任务三 学习议论性文章扩写
1.学生自主阅读议论性语段,把握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述思路。
这段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那么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呢 接着从“要注重平日积累”和“要坚持不懈”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得出“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的结论。最后,提出“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的号召。
任务三 学习议论性文章扩写
2.如把上述议论性语段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扩写的着重点是什么
议论性文章扩写的要点在于补充论据,联系平日积累的材料,仔细思考有哪些事实方面的、道理方面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
任务四 学习说明性文章扩写
学习完本单元的诗歌,一名同学总结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写了下面这句话。回顾读过的诗歌,从中选择几首作为例子,将这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提示:
(1)针对三个特点,各举一两个恰当的例子。
(2)对每个例子作一些分析,更加清楚、具体地表现你对诗歌的认识。
任务四 学习说明性文章扩写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栽。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诗人用“水车”“矿灯”等一组意象表达了对曾经落后的祖国的痛惜;用“起跑线”“黎明”等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新生的欣喜。
语言凝练是它的另一个特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简短的定语与“我”之间的搭配,便撑起了舒婷心中所有的激昂。还有《萧红墓呼口占》中的“山茶”,被赋子了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诗人以“红山茶”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自己对萧红感情的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又蕴含着激情。涵泳品味,就能体会到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
节奏韵律也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梅岭三章》的偶句押韵、句式整齐,读起来有着强烈的节奏感。还有的诗歌建行自由,押韵宽泛,句式自主性较强,但都有其内在的韵律节奏。例如,《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的句式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但诗中又夹杂着两个句式不同、长短不一的散句,体现出一种参差错落之美。
任务四 学习说明性文章扩写
扩写评价量表(总分60分)
等级 评定要求 A类(48-60分) B类(40-47分) C类(36-39分)
D类(36分以下)
忠于原文 忠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遵循原文的体裁。 比较忠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遵循原文的体裁。 基本忠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基本遵循原文的体裁。 完全悖离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没有遵循原文的体我。
找准扩写点 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依照相应的体我进行选择,找准扩写点,有计对性地进行扩写。 基本上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依照相应的体裁进行选择,确定适合的扩写点,扩写内容比较有针对性。 勉强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依照相应的体我进行选择,确定适合的扩写点,扩写内容的针对性较弱。 扩写点背离表达中心的需要,扩写内容不能依照相应的体裁合理选择,没有针对性。
内容的一致和 连贯 上下文意脉贯通,人称、语气等前后一致,情节发展、说明介绍、论述推进合乎逻辑,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上下文意脉基本贯通,人称、语气等基本一致,情节发展、说明介绍、论述推进基本上合乎逻辑,过渡和详咯基本得当。 上下文意脉勉强贯通,人称、语气等勉强一致,情节发展、说明介绍、论述推进勉强合乎逻辑,过渡和详略勉强有所体现。 上下文表意杂乱文中缺少必要的过渡,详略安排很不得当
课后延学
完善扩写的文段。
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有条理地对本单元学习所得进行整理。
2.通过班级讨论,对现当代诗歌阅读认识更加深刻。
导入新课
结合学习经验,思考可以从哪些共性的方面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和哲理,将其整理成策略单,形式可以自由多样,如思维导图、文字、表格等,小组 交流、讨论、完善。
参考角度:
A.了解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B.把握感情基调
C.分析意象/形象
D.揣摩语言,抓关键词句
E.关注象征、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
F.发现诗歌独特形式的意味
G.运用联想与想象
H.多向理解情感或哲理美
任务一 赏新诗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摘抄、赏析你认为写得最妙的诗句,参考小贴士,依照示例, 为其他几首诗分别制作卡片。
提示:可以从语言的凝练、跳跃、省略,奇妙的修辞手法,特别的标点符号,特殊 句式,陌生化等角度进行赏析。
任务一 赏新诗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摘抄、赏析你认为写得最妙的诗句,参考小贴士,依照示例, 为其他几首诗分别制作卡片。
小贴士:新诗语言特点
(1)陌生化。即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实现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语法规则以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达到令人耳目一 新的艺术效果。常见的陌生化处理的方法有:词语的陌生化,(量词混搭、名词并置、主谓反 常搭配、动宾反常搭配、词语交互错位、词类活用)、句式的陌生化、修辞的陌生化等,如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纺”和“疲惫的歌”是动宾反常搭配。
(2)圆周句式。圆周句式是指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育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 体。一般出现在抒发强烈情感的作品中。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河边上破 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干瘪的稻穗……”,"——祖国啊!”等。
任务一 赏新诗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摘抄、赏析你认为写得最妙的诗句,参考小贴士,依照示例, 为其他几首诗分别制作卡片。
现当代诗歌摘录卡片

出处: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赏析:运用了新奇的比喻,将“祖国”比作“破旧的老水车”,富有乡土气息,而 “纺”和“疲惫的歌”在这里是动宾反常搭配,让人耳目一新,也更突出了祖国饱经风 霜但是仍顽强努力的特点,表达了“我”要与祖国一起经历风雨、走过艰难困苦的决心。
任务二 析新诗手法
研读诗歌,参考小贴士,找岀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作用,并参照示例, 为每首诗整理手法宝藏卡。
小贴士:诗歌常用手法例谈
(1)主客流转。主客流转指抒情主体和抒情客体、对象的交错换用和彼此交融,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借助主客流转,让其合二而 “我”即祖国,祖国就是“我”,充分彰显了“我”与祖国骨肉相连、荣辱与共;如《月夜》中“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置换了诗歌的主客体关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表达出不同于旧体诗的哲理性思考,展现出“五四”一代青年人强烈的自我意识、理性的自我反思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同。
(2)象征手法。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 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的手法。它能够使思想更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如《海燕》中在乌云滚滚、涛声震荡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叫喊的海鸥象征着在沙皇专制的高压下勇敢地宣传革命、号召战斗的革命家,而惧怕暴风雨的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着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揭露了它们丑恶的嘴脸和本质。
课堂小结
如何阅读现当代诗歌 朗诵技巧 解读方法
处理好有效的重音 反复诵读,知人论世
能呈现诗歌的真挚情感 把握感情基调
注意轻重缓急的节奏 分析诗歌意象
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 揣摩语言,品味独特的言语形式
借助身体语言、配乐、服装道具等 体会写作手法
课后延学
选一首现代诗,尝试写鉴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