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1 16: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结合以上材料,下列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其思想核心是不承认国民党的旧外交
②它反映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③它体现了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它体现了在“一边倒”方针指引下,反对与帝国主义国家建交的立场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4、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开罗会议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并于20世纪50年代最终有了自己的外交“定海神针”。材料中的“定海神针”是指
A.“一边倒”的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6、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7、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A.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8、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10、有一记录新中国外交历程的12集纪念光盘,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集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特点的标题是
A.“一往情深”、“患难与共”、“情深意长”
B.“分道扬镳”、“冤家路窄”、“峰回路转”
C.“求同存异”、“风云突变”、“重归于好”
D.“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
1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2、“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A.波茨坦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3、1950年,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礼物”指的是
A.《中苏同盟互助条约》 B.《中苏友好合作条约》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中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4、“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15、温家宝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没有世界的和平稳定,就难有人类的发展进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下列历史事件或主张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中国军队参加海地维和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2分)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 (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客《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治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应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 (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 ——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B
6、B
7、B
8、D
9、A
10、B
11、A
12、B
13、C
14、C
15、D
16、(1)原因:近代中国综合国力软弱,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外交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分)
成就:(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1954年,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3)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强大,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2)赞扬: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表现: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18、答案:(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便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而此时美国却表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并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心。 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削弱,封锁中国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3)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倒“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4)美国签订《与台湾关系法》意味着美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和其他一切关系。
(5)从这个“法”中可以看出,美国仍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仍在干涉中国内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6)我国政府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