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团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3、《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受封者要向天子缴纳贡赋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D.土地不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5、下面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均田制新探》以及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均田制的研究》的封面,这两本书研究不可能涉及的主要朝代应该是
A.北魏 B.三国
C.隋朝 D.唐朝
6、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东南交通的发展 D.北方外族的入侵
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8、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9、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重农抑商” B.北魏推行均田制
C.北宋“不立田制” D.张居正“田赋征银”
10、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材料信息比较全面的解读是
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
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 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
1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12、唐朝时,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分为柴市、米市、马市等。以上表明唐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包括( )
①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②市场经济发达 ③贸易严格限制在“市”里 ④农村市场得到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13、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14、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国家授权许可 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
15、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 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6亿人民币欲收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2分)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4分)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4分)
(2)我国古代这一最早始于何时?是谁首倡的?我国历代统治者推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6分)
(3)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B
6、A
7、C
8、D
9、B
10、B
11、D
12、D
13、C [解析] 本题以唐朝的诏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唐代”“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等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实行的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晚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恢复于西汉初期,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市”无关,故D项错误。
14、.B
15、A
16、答案 (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2)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制农具的演变。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17、(22分)(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2分)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原因:①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分)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3)“本”指农业,“末”指商业(4分)
(4)重农抑商(2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2分)
(5)闭关锁国(2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