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1 19: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 齐景公于公元前516年请教晏婴如何巩固统治,晏子回答是“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齐景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秩序与商业发展相关
C.商人的身份地位变化频繁 D.齐国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宋代广为流传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晚明时向“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转化。这反映出
A.八股取士受到质疑 B.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专制统治不断加强 D.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3、“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6、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8、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B.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C.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D.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9、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10、宋朝刘子翚《忆樊楼》一诗中写到:“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从“夜深灯火上樊楼”一句中,可分析得出宋代汴京城商业活动的突出特点是
A.夜市繁盛,突破了时间限制 B.草市兴起
C. 管理严格 D.坊市分开
11、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12、“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市井坊陌,铺席骈盛”,诗词中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代 B.汉代 C.宋代 D.明代
13、中国的县级机构自唐之后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大抵在2000到2300个,可市镇数量却几何级增多,至清中期,全国已有约二三万个。市镇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B.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
14、山西人士孔祥熙认为,全世界最会理财的是犹太人,英国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而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其依据最可能是
A.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
B.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
C.山西人经营了数百年的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D.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
15、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
C.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D.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三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12960公里。 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材料四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分)并结合材料三概括其原因。(3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突出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有怎样的认识?(2分)
17、(36分)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三大航线: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8分)
(4)据材料四指出,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8分)
1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分)并分析其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士农工商各守常业,就能维持国家统治秩序”,故选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工贾不变”是指让商人经商的意思,与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秦朝,排除D。答案 B
2、B
3、C
4、B
5、B
6、C
7、B
8、B
9、A
10、A
11、D
12、C
13、C
14、C
15、C
16、.(14分)(1)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3 分)
(2)城市化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近代城市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完成,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3 分)
原因: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3 分,任答三点给全分)
(3)特点: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沿海与中西部差距大)(1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工业的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分,任答两点给全分)
(4)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17、(36分)(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为主,进口货物以奢侈品为主。(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有利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载北方。(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2)不同: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部分不得超过6分)
影响:促进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每周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变化:从出超到入超(2分)
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经济特权;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他国家的贸易竞争。(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4)趋势: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2分。只答出增长的,给1分)
认识:围绕“积极主动、开放、改革、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把握机遇”等角度作答,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8、【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1分)原因: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完善的交通系统;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3分,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1分)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2分,任意两点即可)
(3)不同:过去主要是商品贸易往来,现在包括贸易、投资、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过去主要是一种贸易通道,现在走向更广泛的联系。(4分)
(4)认识:对外贸易发展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2分,任意两点即可)
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明清对外贸易);;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较简单,结合材料中的“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通过对材料后半部分的阅读和提取,可从政治、经济、交通(水路和陆路)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通读材料可轻易回答出朝贡贸易的特点;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的“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的信息可归纳出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的答案,进一步思考后可得出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的答案。第(3)问从内容上考查了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的不同点,可从两者贸易交流的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归纳出答案。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回答时,联系前三小题的答案形成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不偏题主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