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1 19:5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利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A.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 B.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
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 D.商朝的司母戊鼎
2、《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3、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④中国古代经济曾颇具竞争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唐代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获取史料的途径有 ①史书记载 ②文学作品 ③考古发掘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B.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6、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7、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 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0、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下列关于唐宋瓷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C.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D. 河北邢窑和四川大邑等是青瓷的主要生产地
11、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
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
12、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13、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田庄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14、《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中国瓷器业不遗余力的开拓海外市场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15、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士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二、非选择题
16、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17分)
材料一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 (1667)缺机l70张, 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B
6、D
7、B
8、
9、D
10、D
11、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析】从材料中“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官窑”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满足的皇室和政府的需要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满足的是一家一户生活、生产的需要;“明朝的机房”是民营手工业,满足民间消费的需要;“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封建官办的军事企业,满足封建政府的需要,二者都不面向市场;故选C项。
【举一反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形式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 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12、 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材料中“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信息说明外国洋布虽然进入中国并没有占据整个中国市场,说明自然经济仍有一定抵抗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国商品完全占领中国市场信息,故A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描述信息,D项“彻底破坏”表述错误。
13、【答案】D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解析】田庄手工业是豪强地主依赖政治特权取得或者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即生产资料私有,产品用于出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产品自给自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和“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知应为官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
14、【答案】B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包括欧洲风格的器皿是因为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这就说明当时中国制瓷业注重开拓海外市场。所以答案选B。
15、C
16、(17分)(1)信息:棉纺织业产品除了自用外,还用于还债和交税;棉纺织业分工细;统治者重视棉纺织业。(6分)
(2)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2分)
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
(3)作用: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5分)
17、 14分
(1)特点:(6分,每点2分)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特点:(8分,每点2分)
官营手工业衰落;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18、(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2分
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2分
(3)不同。1分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2分 起阻碍作用。1分
(4)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