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证据,并能对证据进行质疑。
2、能够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解释火山与地震分布规律、矿藏分布的位置、岛屿、海沟、山脉和高原形成原因;预测地球地形变化的趋势等实际性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通过对大陆漂移说的质疑进而产生新问题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质疑的方法;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传递“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三个理论的分析,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没有止境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2学情分析
通过前概念调查发现:在三个假说中,“大陆漂移学说”学生已有所了解,知道大陆原来是一块的,后来分裂开来,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但是学生没有的前概念是科学家是如何建立猜想,获取证据和获取证据的方法,及对证据的质疑和对“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质疑,因此这些应该作为本块内容教学的重点。对于海底扩张说学生是没有感性认识,也没有任何的前概念,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作为给学生提出猜想的支架,并且需要辅助一定的模拟实验给学生以更直观的感受。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学生在社会课中有所了解,而对于板块漂浮的位置及板块的运动等方面的内容缺少感性认识和系统的认知,因此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上引导学生将这一学说构建完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说及各学说的运用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各学说的运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呈现材料和图片: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地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动物和植物的化石,菊石、鱼等。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2、概括学生问题后引出课题----海陆的变迁。提出本节课研究问题:海陆是如何变迁的?
针对材料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针对研究问题,建立猜想----海陆原来是连在一起,后来分开了。
活动2【讲授】一、大陆漂移假说
(教师活动)引导:提出了猜想我们接下来做什么?你有哪些证据能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交流寻找到的证据。
教师小结学生提出证据,并介绍大陆漂移说及魏格纳的事迹。
提出问题:大陆漂移假说还是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就是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活动3【讲授】二、海底扩张学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你认为使大陆分开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进行猜想,并互相评价猜想。
出示海岭周围岩石年龄分布图
提出问题:仔细分析海底的岩层年龄分布, 观察并回答问题
你有什么发现?岩石年龄为什么如此分布?
出示海底扩张视频 归纳总结海底扩张说内容
提问: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 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问题。
活动4【活动】三、板块构造学说
(教师活动)
呈现新问题:喜马拉雅山区正以每100年上升7cm的速度在不断上升之中。
提问:海岭与海沟将岩石圈分裂开,一共分成了几大板块?分别是哪些板块?漂浮在哪里?
(学生活动)
运用现有假说无法解释该问题。回答相应问题,认识六大板块。
追问:板块有几种运动形式?
(1)提供模拟板块碰撞:用两本科学书来模拟两个板块并在科学书的交界处放上一个物体,模拟两个板块碰撞,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地形的变化中板块碰撞起到什么作用?
(2)板块张裂实验:
两位同学向两边拉木板模拟板块张裂。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板块的碰撞,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思考板块碰撞会形成哪些地形。
小组合作完成模拟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思考板块张裂会形成哪些地形。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板块构造学说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长高吗?
(学生活动)
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活动5【讲授】小结
小结三个假说并给出任务:谈谈我们在建构这些学说的时候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中用到的科学方法并交流建构假说的科学探究过程。
活动6【练习】课堂巩固
采用“非常6+1,我来砸金蛋”的模式进行反馈练习。
1、人们在 和 两大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全球可以分为 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并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2、有人预言:几千年后,红海将扩大,地中海将消失。试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学说来解释这种现象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相应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