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发展现代科学技术 B.加强社会主义国防建设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国家的民主制度,__________的建立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
A.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B.“红卫兵”组织
C.革命委员会 D.“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收集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时,收集到了“三
落两起”“濒临崩溃边缘”和“有所发展”等词汇。这些词汇所评论的我国经济发展时期是( )
A.“一五”建设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十年
C.“文革”十年 D.“文革”结束以来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收集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时,收集到了“三
落两起”“濒临崩溃边缘”和“有所发展”等词汇。这些词汇所评论的我国经济发展时期是( )
A.“一五”建设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十年
C.“文革”十年 D.“文革”结束以来
5、为纪念刘少奇同志逝世40周年,2009年11月16日《刘少奇家世》一书正式发行。刘少奇同志的冤案得以平反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②应该健全民主与法制
③应该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④应该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7、1977年3月10日~23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在讲话中说:“‘文化大革命’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如不这样看,就会有损我们的旗帜。”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左”倾错误依然严重
B.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成效不大
C.“文化大革命”余毒犹存
D.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8、“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 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 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拉锁,那可是青藏高原。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11、毛泽东曾在1966年断言:“混进党内、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个论断实际上( )
A.是对党内阶级斗争的正确预言 B.否定了党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C.揭穿了林彪抢班夺权的阴谋 D.否定了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的精神
12、“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疯狂迫害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但不起任何作用。材料所反映的最准确信息是 ( )
①经济文化发展停滞 ②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③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④人权遭到严重践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从“文革”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不包括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14、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长沙市民王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15、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问,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A.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B.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
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
D.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16、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材料二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3)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服。”
——摘编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 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材料二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历史条件。
(3)如何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
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分别概括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量……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 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胡锦涛总书记面对两千多名十七大代表的注视(如下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是如何走民主“这条新路”的?后来遇到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矫正的?
(2)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你认为在当代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描绘的中国民主政治蓝图?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D
6、C
7、选A。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反映“文革”结束后,党的主要领导人仍然不能正确地看待它,其实质是“左”倾错误在党内依然存在。故选A。
8、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中所述明显不对,难点是④项中所述,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①④的选项即可。
9、B
10、D
11、B
12、B
13、D
14、D
15、D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历史已经证明“文革”完全是一场错误的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应该根本否定.A项可以排除;“文革”长达十年,冲击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故B、C也不正确。
16、(1)①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②思想主张:仁者爱人。
(2)①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②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③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3)①看法:同意,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②论证:从人大代表选举“一律用无记名投票”“从等额变差额”“从8∶1变1∶1”等信息可看出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彻底性,体现了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的理念。
17、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概况。第(1)问,材料一从权力的赋予和法律的地位两方面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第(2)问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概括,可从材料中直接获取信息。第(3)问即回答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第(4)问“基本的制度框架”指的是“三大制度”的建立,“民主增量”指的是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1)人民主权,任人唯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通过民主选举和议会立法,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4)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民主增量: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动农村民主制度建设。(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8、解析:本题以毛泽东、胡锦涛对民主的叙述导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归纳回答。第(2)、(3)问结合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当今政治形势分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新中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挫折:“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使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
矫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拔乱反正,健全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使我国进入到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2)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使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将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
(3)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