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走近科学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21 14:31:06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测量的定义 说出常用的长度单位和单位间的换算,能计算相应的习题; 知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初步体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并沟通交流,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学会小组间的合作讨论,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体验讨论的过程,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果实的意识。
2学情分析
《长度的测量》是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七年级上册引言《走进科学》第三节的内容,前两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让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什么是科学探究》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长度的测量,为后面其他测量方法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对长度的测量有所接触,这为学习本节课在知识上打下了一个基础,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对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小组合作的形式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刻度尺的使用;长度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刻度尺的读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教师PPT展示准备好的线条长短错觉的图片(2min)
提问:这两条直线目测哪根比较长呢
讲述:今天我们就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科学探究的思路来实验一下。
学生对于图片很感兴趣。
对它们长度进行目测比较。
学生回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通过心理学的菲克的图片,学生进行目测再通过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提高他们对本堂课的兴趣和求知欲。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1mins)
提问:对于这两条线段的长短,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举手发言
记录
在科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通过读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1mins)
讲述:各小组讨论建立一个假设
小组讨论
记录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协作的形式,让学生的想法进行碰撞。
设计方案:(10mins)
提问1:要比较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提问2: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讲述:测量工具具有3个要素
教师讲解量程、零点和分度值的含义
设疑:小学时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这些常用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讲述: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学生发言
齐声回答
学生寻找自己直尺的3个要素
结合小学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小组讨论单位之间的关系。
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实验设计表格能力较弱,所以实验记录单由老师提供。利用小学知识和常识来获取新知识,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设计方案中解决测量的工具、工具3要素以及长度单位
提问:在测量时,我们的手摸了很多东西,很脏,手上都是什么?
那如果测量细菌,我们要用什么单位呢?
讲述:米、微米、纳米之间的关系。
设问:在我们记录数据的时候,特别是米到纳米的转化,要写很多个零,为了方便,可以用什么方法?
讲述科学计数法
细菌
思考,小组讨论
初步了解科学计数法的方法
让学生接触细菌的生活体验,把握微观世界的概念,从而理解微米、纳米等长度的概念。从而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
获取事实和证据:(20mins)
提问:我们该如何进行测量呢?
教师在学生讲解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帮学生概括测量的步骤并穿插注意事项
提问:如果直线的长度介于5.3厘米和5.4厘米之间的,那怎么办?
讲述:估计值
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
分组测量,一个成员负责记录
举手发言
在刻度尺的使用让学生贯穿好使用方法,对下面温度计、天平等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验证与评价:(5mins)
提问:大家的图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讲述:误差的概念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生小组的形式展示测量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组展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科学的逻辑思维
提问:最后大家的结果表明这两条线段一样长吗?
讲述:感觉器官的判断并非可靠,用工具测量才比较可靠。
学生回答
利用这出乎意料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上使用仪器工具的主要性。
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总结: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刻度尺的使用等(2mins)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充分发挥初中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展示自己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机会。
巩固与拓展
你能不能用普通的刻度尺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3mins)
小组讨论,以寻求解决方法。
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加以延伸,培养学生思维、探究的能力。
布置作业
课本后的习题与参考书的相应题目(1mins)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以达到拔尖和转化后进生的作用。
课件13张PPT。建立健康信息档案
----长度的测量你觉得哪条线段比较长?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和证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与评价设计实验方案1、我们知道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小学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是怎么换算的?
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1千米(km)=1000m=103m
1 米(m)=10 dm
1分米(dm)=10 mm微米( μm )纳米(nm)1毫米(mm)=1000μm=103 μm
1微米=1000 n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1分米(dm)=0.1m=10-1m 1千米(km)=1000m=103m 1厘米(cm)=0.01m=10-2m1毫米(mm)=0.001m=10-3m1微米(μm)=0.000001m=10-6m1纳米(nm)=0.000000001m=10-9m设计实验方案1. 0.015km= dm练习:单位换算0.015×1km10000dm=150dm= 0.015×单位由大到小换算,乘以相差倍数2. 12.5mm= m练习:单位换算12.5×1mm=0.0125m= 12.5除单位由小到大换算,除以相差倍数1000m获取事实和证据1、选:根据三要素选择合适的刻度尺2、放1.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尺的位置放正。2.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看:视线⊥读数4、读:测量结果的数字和单位组成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5、记:别忘记单位实验记录单误差引起误差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的本质?1不可能估计的很准确
2测量工具本身的原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不可避免,只能减小验证与评价两条线段一样长感觉器官的判断并非可靠,用工具测量较可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