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祈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地理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公元前3世纪,某地理学家得知太阳光线在6月21日可以直射到塞尼城的井底。在该
日正午他对亚历山大城某垂直地物投下的影子进行测量时,发现阳光偏离地物正上方的角度
α为7.2°(图1)。接下来他测量了塞尼城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地表距离为5000斯塔蒂亚
(图2)。据此完成1~3题。
亚历山大城
某垂直地物
亚历山大城
5000斯塔蒂亚
埃及
塞尼坡的
“口水井
24.05N
塞蜮
23.5N
图1
图2
1.图中亚历山大城纬度为
A.30.7N
B.31.25N
C.16.3N
D.16.85N
2.推测地球周长约为
A.12.5×5000斯塔蒂亚
B.25×5000斯塔蒂亚
C.37.5×5000斯塔蒂亚
D.50x5000斯塔蒂亚
3.和公元前3世纪相比,如今济南的6月21日
A.昼长变长
B.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C.日出方位偏南
D.日落方位偏北
地理试题第1页(共8页)
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
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
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图3示意牧区一农区协同发展模式。据
此完成4~5题。
祁连山牧区
河西走廊农区
甲
生态移民
外出务工
的
蹈
¥品
承包草原
舍饲养殖场
饲草种植区
流转草原
小规模饲草种植区
农田
舍饲养殖场
图3
4.影响该地生态移民和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为
A.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C.生态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5.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A.草畜平衡区、禁牧区、异地借牧、饲草销售
B.草畜平衡区、禁牧区、饲草销售、异地借牧
C,禁牧区、草畜平衡区、饲草销售、异地借牧
D.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异地借牧、饲草销售
某科研小组基于钻井岩柱,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内某区域地下连续沉积岩层的发育和分
布规律。图4为该区域某地质时期微生物岩和石灰岩岩层厚度分布及其岩柱(M钻井)示意
图。海水进退导致的岩性转换期是微生物岩的主要发育期。据此完成6~8題。
图例:
图4
地理试题第2页(共8页)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C D B C D B A C A A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2 分)
(1)气团性质由冷干(2 分)变为暖湿(2 分)。
(2)湖左侧箭头 1 分;湖区向上箭头 1 分;湖右侧箭头 2 分。
(3)降雪期缩短(2 分);总降雪量减少(2 分)。
17.(14 分)
(1)北部山地阻挡冬季南下冷空气,使弄岗自然保护区冬季气温较高(2 分);峰丛洼地地
形阻隔局地冷暖空气交流,保温效果好(2 分)。
(2)峰丛顶部和坡地流失的水土汇集到洼地,补充了洼地内的水分和养分,提升了土壤的
持水性(2 分),且洼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补充干季的水分(2 分);相对封闭的地形更加有利于
水土和养分的赋存(2 分),并且营造了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天敌和人类活动的干扰
(2 分);洼地受周围山体遮挡,与峰丛顶部的高差大,可对望天树形成保护,有效避免雷击和强
风等气象灾害(2 分)。
18.(15 分)
(1)宽度:灌丛宽度与回涡沙丘宽度呈正相关(2 分)。
高度:灌丛高度与回涡沙丘高度呈正相关(2 分)。
(2)部位:H4(1分)。风速越大,携沙能力越强,携带物质粒径越粗(2分);回涡沙丘侧翼
地理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2 页)
气流发生绕流形成加速区,风速最大,风沙流携沙物质粒径最粗(2 分)。
(3)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过渡带地下水位降低(2 分);灌丛生长所需水分减少,
从而变稀疏甚至有死(2 分);导致回蜗沙丘逐渐消散(2 分)。
19.(14 分)
(1)空间分布特点: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新城社区附近。(2 分)
原因:新城生活服务设施不足。(2 分)
(2)新城应合理规划就业用地比例;提供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引导新城居民日常活动向
新城内集中,促进本地生产和消费。(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
(3)在达到理想模式状态后,新城居民非机动化出行和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大为提高(2
分);多样化出行方式选择和良好的交通条件提升了新城居民的移动性(2 分);交通环境的改善
提高了新城空间内部的连通性和设施可达性,有利于营造本地化的新城生活空间。(2 分)
地理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