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1 20: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在井冈山(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D.揭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2、一位美国历史学者曾经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者之一是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
A 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帝 B 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C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D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3、《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该“错误”主要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4、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悔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A. “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 《国共合作宣言》 D. 《论联合政府》
5、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主要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6、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 )。
A.《八一宣言》的发表 B.一二九运动爆发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
7、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说:“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B. 承认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C.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
D.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
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
9、 “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情形应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0、《秋收起义暴动歌》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歌中“成了功”的含义是 (  )
A.起义军占领了大城市长沙
B.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
C.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D.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1、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
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12、《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中有句歌词:“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赴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关于“途中”“迷雾”产生的原因是:
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转移
③转移途中损失惨重 ④日本帝国主义对红军的围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3、雅安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有雨城之称,素有雅雨、雅鱼、雅女“三雅”美誉;雅安历史悠久,近代更留下了“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壮丽诗篇。请问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雅苹认为雅安属热带季风气候,且处盆地,夏季多雨
B.陈琦认为这里的翼王指天平天国著名将领杨秀清
C.井冈认为“翼王悲剧”的主要原因是被四川雅安的“雅女”所抛弃
D.白龙认为指挥红军在雅安取得军事胜利的红军将领有可能在解放后获得“八一勋章”
14、张鸣在《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中写道:“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国革命
A.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B.不了解中国国情
C.照搬苏俄模式 D.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15、“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句话是对井冈山特点的高度概括。下列“红”事件发生在井冈山的是
A.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B.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C.彭德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 D.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二、非选择题
16、2015年8月15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天,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莫斯科有10万人次参观,同时日本有52位参议员及众多群众到靖国神社参拜战犯之魂。维护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还需爱好和平国家的共同努力。阅读回答: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其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17、材料一: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一一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材料二: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
——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
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多宝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千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
(1)材料一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9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以坏的“劳动份地”。
——1933年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决议
材料二 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材料三 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因为战争已经在大陆上基本结束,和1946年至1948年的情况(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生死斗争,胜负未分)完全不同了。国家可以用贷款的方法去帮助农民解决困难。以补农民少得一部分土地的缺陷。因此,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护富农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的生产,又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保护中小土地出租者。
——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党对富农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在哪一时期推行?为什么党要采取这种政策?
(2)材料二中,党对富农的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总结出不同时期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B
2、B
3、A
4、A
5、C
6、C
7、A
8、A
9、C
10、B
11、B
12、A
13、D
14、C
15、C
16、(1)英国请求中国救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开罗宣言》。内容: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17、(1)相同看法:当年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有极强的破坏性。(3分)
价值尺度:人性、人权。(3分)
(2)原因:处于战争的特殊需要(鼓舞己方士气、打击对方);(2分)阶级利益的差别所致;(3分)启示:看问题、看史料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客观的进行分析;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4分)
18、(1)依据材料一,分析党对富农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在哪一时期推行?为什么党要采取这种政策?
限制富农.() 土地革命时期.()因为当时左倾错误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
(2)材料二中,党对富农的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抗日战争时期,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3)材料三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为了早日恢复农业生产,孤立地主,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总结出不同时期党对富农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除上述要点外,答出其他政策、原因且言之成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