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女娲造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女娲造人》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07: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看图猜神话
神话
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神话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神话
神话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神话的特点
1.内容多是将自然加以形象化
2.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
3.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女娲造人
袁珂
作者介绍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百题》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本课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
背景介绍
揉( ) 莽莽榛榛( )
荒凉( ) 掘起( )
蓬勃( ) 澄澈( )
掺和( ) 疲倦不堪( )
预习检测
róu
mǎng mǎng zhēn zhēn
huāng
jué
péng bó
chéng chè
chān huo
kān
开辟:
神通广大:
莽莽榛榛:
生气蓬勃:
澄澈:
掘起:
掺和:
预习检测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本文指古代神话,谓盘古开天辟地。指宇宙开始。
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命力旺盛。
清澈透明。
挖起。
掺杂混合在一起。
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宇宙:
气概:
疲倦不堪:
绵延:
预习检测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兴致高,情绪热烈。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延续不断。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6)
第三部分(17-18)
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写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女娲想出使人类繁衍生息的办法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第①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课文解读
交代了女娲造人的背景与当时的环境: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可是没有人类显得有些荒凉寂寞,没有生气,这表明天地之间需要人类,人类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说说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解读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情有什么关系?
课文解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解读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承接上文“应该添点东西进去”的想法;引出下文女娲造人一事。
女娲是用哪两种方法造人的?
课文解读
方法一:女娲先是用黄泥揉团成人
方法二:后来她用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课文解读
第二种;因为第一种不仅比较慢费时比较多,还十分费力使女娲疲惫不堪。
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课文解读
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做傻瓜,因此都假装看见了新衣。
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人”。
思考:女娲造人后心情怎样?
课文解读
喜悦
思考:女娲为什么喜悦?
课文解读
为人类创造成功而喜悦
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而喜悦
为大自然充满生机,有了温馨,有了爱,有了创造而喜悦。
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呢?
课文解读
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娲?细读课文,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形象。
课文解读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动作描写——“走”“蹲”
神态描写——“笑”“假装生气”
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女神
课文解读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动作描写。“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认真和执着。
课文解读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动作描写。“拉”“伸”“搅”“挥洒”等一系列动词,活现了女娲挥藤洒泥造人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的智慧,与“绝妙”一词相照应。
课文解读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神态描写。“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课文解读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在造人的前后,女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怎样理解这种变化?
课文解读
造人后:
造人前:
感到非常孤独。
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对照下面《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合作探究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合作探究
丰富了以下内容:
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
5.作者的评述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主旨归纳
课外欣赏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课外欣赏
西方-上帝用尘土造人,接着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