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南丰县)
一、选择题
1、为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某历史课题小组将一课题分为如下四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即政府、党派纪念辛亥革命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民间组织与社会大众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认识,对海内外辛亥革命阐释的学术进程及学派的再认识,纪念空间与辛亥革命记忆。你认为该课题的名称最为准确的应该是 ( )
A.辛亥革命史事长编
B.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武昌起义的整理与研究
D.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阐释
2、某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3、梁启超先生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5、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9、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10、“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1、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12、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13、右图是《真相画报》刊登的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有关人犯(图中为袁世凯;左上为赵秉钧,袁氏政府总理),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被刺杀主要是因为与袁世凯争夺大总统一职
B.被刺杀主要是因为与孙中山争夺大总统一职
C.被刺杀主要是因为与赵秉钧争夺国务总理一职
D.被刺杀主要是因为与孙中山争夺国务总理一职
14、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结局、民国初年的扰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精神武器”。就当时而言,这一“新的精神武器”可能是
A. 维新思潮 B. 改良主义
C. 马克思主义 D. 毛泽东思想
15、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
B.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
C.“民变”导致部分立宪派人士转向反清斗争
D.“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非选择题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争论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笔者读到了不少关于辛亥革命性质问题上的一些新观点,这些新观点启迪人们思维,有利于推动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
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本主义革命是不正确的”这一认识,吕明灼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因为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是当时最进步、革命的思想,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杨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辛亥革命的性质应是民主共和革命,领导力量是“共和知识分子”或“平民知识分子”。彭剑认为,各方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讨论,基本都是从领导者性质入手,但从政体转型角度来看,辛亥革命的一个基本面是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较量。
评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个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2)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18、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做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1)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4分)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2)他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7分)
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
(3)请你结合辛亥革命的史实说出孙中山先生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主要理由。(7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提到的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四个子课题均为纪念辛亥革命,而且是各个阶层派别进行纪念,只有D表述最全面,最符合题意。
2、【解析】选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甲乙丙丁均符合史实,只有戊的表述有误,因为辛亥革命只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并未结束所有的封建制度。故选C。
3、A
4、A
5、B
6、D
7、C
8、C
9、D
10、B
11、D
12、D
13、C
14、C
15、16、【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9-12分)①列出其支持的观点(2分),②能举出多方面相关的史实论证自己观点(7-10分),
二等(4-8分)①列出其支持的观点(2分),②仅能从一两方面列举史实并论证观点(2-6分)。
三等(1-3分)
仅能作一般性论述,缺乏史实和清晰思路,酌情给1-3分。
17、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对史料分析、理解和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功绩的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答案:(1)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2)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
(3)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18、【解析】 本题通过创设三则背景新材料,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回答第(1)题要注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如“丧权”“武汉义旗”“专制共和”,结合辛亥革命背景作答。第(2)题主要考查孙中山辞职的原因,结合材料与教材易回答。第(3)题主要考查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辛丑条约》的签订、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
(2)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在袁世凯的两手作用下,清帝溥仪也已经退位;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不正确。原因:民国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开始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况且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十分涣散。
(3)这是对孙中山的永恒纪念和崇高敬仰。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或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生命。特别是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