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会写“归、巢、芦”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归巢、芦苇、霸占”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仿照诗歌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想象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一段乡村傍晚时分的视频,视频中有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芦苇摇曳等画面,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2. 引导语:“同学们,在这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诗二首》,去领略诗歌中别样的风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1. 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1)正音:“巢”读“cháo”,不要读成“cáo”;“罗”读“luó”,注意是边音。
(2)指导书写:
“归”:左右结构,注意右边是“彐”,不是“曰”。
“巢”:上下结构,上面是三个“撇点”,下面是“木”,要写得紧凑。
(3)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重点生字,学生书空,然后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20分钟)
《秋晚的江上》
1. 默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教师引导学生圈出:归鸟、斜阳、清江、芦苇)
2.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一只倦鸟驮着斜阳飞回巢中,从江边的芦苇丛上空飞过。
3. 提问:“驮”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驮”字将鸟当作人来写,赋予鸟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的疲惫和斜阳的重量感,突出了画面的动感。)
4. 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对美丽、宁静画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指导朗读:语速稍慢,语调轻柔,读出诗歌的宁静之美。
《花牛歌》
1. 自由朗读《花牛歌》,思考:花牛在做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
2.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1)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只花牛,正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草地的柔软、温暖的阳光、微风轻拂等。)
(2)花牛坐起来的时候,它可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天空中飘动的白云、远处的青山、飞舞的蝴蝶等。)
(3)花牛在走的时候,它的步伐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花牛的悠闲自在,如步伐轻盈、缓慢等。)
(4)花牛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在花丛中玩耍、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等。)
3. 分小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等,把花牛当作人来写,生动地表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活泼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
4. 多种形式朗读:男女分读、小组读、齐读等,读出花牛的悠闲和诗歌的欢快节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总结现代诗歌的特点: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富有想象、饱含情感,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冰心的《繁星》等现代诗歌,进一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2)仿照《花牛歌》,写一首关于小动物的诗歌,注意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
2. 把自己写的关于小动物的诗歌读给家人听,并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走月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正确认读“鹅卵、风俗”等7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理解“运载、柔和”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 能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写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想象、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受文中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2.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月光下的美景和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和作者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2. 背诵第4自然段。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以及对比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月夜美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及与其他描写月色文章片段或不同情境下夜晚景象描写的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月光曲,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月夜美景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月光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想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引出课题“走月亮”,简单介绍“走月亮”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①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鹅卵、风俗、跃出、稻穗、填上、庄稼、葡萄、成熟、柔和、灰白色、鹅卵石、河床、新鲜、修补、坑坑洼洼”。
②指名认读,正音,重点强调“卵、穗、跃”等字的读音。
③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指导。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20分钟)
1.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走月亮时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标记出来。
2.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
3. 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的月光下的美景。例如:
①出示句子“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②引导学生抓住“流着香味、流着月光、抱着月亮”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溪水、鹅卵石、小水塘在月光下的可爱模样,感受月光的柔和。
③提问:“这里的‘抱’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让画面更生动有趣。
4.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作者和阿妈之间互动的语句,体会母女之间的亲情。比如:“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通过朗读这些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阿妈的依赖和亲昵。
5. 对比阅读引入:展示一段其他作者描写夜晚但没有亲情元素的文字片段,让学生对比阅读,初步感受本文独特的情感氛围。提问:“和我们刚读的《走月亮》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亲情在本文中的重要意义。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作者在走月亮过程中看到的美景和感受到的亲情。
2.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每个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的情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2. 听写生字词,同桌互改,教师针对易错字进行强调。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涵(15分钟)
1.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既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又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的幸福和快乐,反复出现让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2.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省略号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文中有多处省略号,如“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让学生思考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文章更有意境。
3. 对比手法分析:
①找出文中其他有对比意味的地方,如月光下的美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虽未详细描写白天,但可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对比对突出月光下美好氛围的作用。
②提问:“如果没有这种对比,文章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深入理解对比手法对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仿写句子(15分钟)
1. 出示文中的例句:“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引导学生分析例句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2. 让学生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景物。例如:“秋风瑟瑟,很温柔地吹着。是啊,它眼前,是它抚摸过的枫林。”“枫林像一团被晚霞染红的火焰。”
3.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句子,互相评价、修改。然后推选优秀的句子在全班展示,教师进行点评,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写作。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课文通过描写月光下的美丽景色和作者与阿妈走月亮的温馨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阿妈深深的爱。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心感受亲情,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五)布置作业(课外)
1. 完成课后练习相关题目。
2. 把自己写的关于景物的句子整理成一篇小短文,配上一幅画。同时,找一篇运用对比手法的课外文章阅读,并和《走月亮》对比,说说异同。《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鼎沸、横贯、浩浩荡荡”等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
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③能背诵课文 3 - 4 自然段,熟读全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朗读、默读、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潮水变化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奇观的热爱和探索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3 - 4 自然段。
2. 教学难点
①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理解并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潮水的气势磅礴。
2. 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想知道这么壮观的景象是在哪里出现的吗?从而引出课题“观潮”,并在黑板上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鼎沸、横贯、浩浩荡荡、昂首东望、山崩地裂”等词语,对易错字进行重点指导,如“鼎”的笔顺、“沸”的读音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如“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20 分钟)
1. 学习潮来前的部分(第 2 自然段)
①让学生默读第 2 自然段,同时提醒学生边读边思考:潮来前江面的景象是怎样的?人们的心情如何?可以拿起笔在文中做一些简单的批注。
②组织学生交流。对于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引导学生抓住“平静”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想象江面如同一面镜子般的画面,体会那种宁静的氛围。同时,关注“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让学生感受这种薄雾给江面增添的神秘色彩。再引导学生从“人山人海、昂首东望”这些描写人们的词语中体会人们等待大潮的急切心情。可以提问学生:“人山人海”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来看潮的人非常多,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奇观。)“昂首东望”又体现出人们怎样的状态?(体现出人们迫不及待想看到大潮的那种专注和期待。)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在朗读时,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读出江面的平静,如“平静的江面,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一句,语速稍慢;而读到描写人们的部分时,语调可稍微提高,语速加快一些,以表现出人们的兴奋和急切,比如“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 学习潮来时的部分(第 3 - 4 自然段)
①播放潮来时的视频片段,播放之前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仔细感受潮水到来时那震撼人心的画面。”视频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潮水的动态变化,注意潮水的声音和形态。
②学生自由朗读第 3 - 4 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可以建议学生用波浪线标注描写声音的语句,用直线标注描写样子的语句。
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找到的语句,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潮水声音的变化。从“隆隆的响声”开始,让学生想象这种声音像远处传来的闷雷,低沉而有力量;接着是“闷雷滚动”,让学生感受这种声音的持续和增强,仿佛大地都在微微颤动;最后是“山崩地裂”,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所表现出的声音的巨大和震撼,就像山体崩塌、大地裂开一样,让人心惊胆战。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加深对潮水声音变化的理解。
④体会潮水样子的变化。对于“一条白线”,让学生想象在宽阔的江面上,远处出现的那一条细细的白线,是多么的奇特;“横贯江面”则体现出潮水的气势,从江的一边迅速延伸到另一边,可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潮水的这种动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导学生理解“两丈多高”的概念,可以结合教室的高度(假设教室高 3 米左右,两丈多高约 6 - 7 米),让学生想象一堵这么高的水墙扑面而来是多么壮观;最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引导学生体会潮水的汹涌澎湃,就像无数英勇的战士冲锋陷阵一样,势不可挡。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教师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突出表现潮水声音和样子变化的关键词语,如“隆隆”“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横贯”“白浪翻滚”“齐头并进”等,让学生模仿。朗读时,声音要洪亮,语调随着潮水的变化而变化,如描写“一条白线”时语调稍高且轻,表现出初见白线时的新奇;到“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时语调升高、语速加快,体现潮水的气势;“山崩地裂”处声音达到最高,表现出潮水的震撼;“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语速稍快且有力,展现潮水的汹涌。同时,注意停顿和节奏,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⑥让学生尝试背诵第 3 - 4 自然段。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如潮来的顺序(先是出现白线,然后白线横贯江面,接着白浪翻滚形成水墙,最后像战马齐头并进)、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关键词等,帮助学生背诵。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试着背一背,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最后全班一起背诵。
3. 学习潮头过后的部分(第 5 自然段)
①学生轻声朗读第 5 自然段,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怎样的。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细节描写的词语。
②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等语句。对于“漫天卷地”,可以让学生想象潮水像一张巨大的毯子一样,向四面八方席卷而去的画面;“风号浪吼”则表现出潮水余波的威力,让学生感受那种狂风呼啸、浪涛怒吼的氛围;“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让学生体会到潮水的能量之大,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潮头过后江水仍然奔腾不息的气势。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如:“同学们,我们读完了这篇课文,谁能来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大潮的声音大(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气势雄伟(如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水墙、像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变化多(从一条白线到水墙再到战马般的潮水)等特点,强调“天下奇观”这一中心,让学生明白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独特景观,是非常罕见和壮观的。
2. 让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被大潮的壮观所震撼,有的可能会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还有的可能会提到想去亲眼看看钱塘江大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积极的反馈和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奇观的热爱和探索之情。
3.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其他自然奇观的资料。可以先在小组内分享,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言,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文字介绍或者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学生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补充和提问,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像钱塘江大潮一样神奇的自然景观,如火山喷发、极光现象、尼亚加拉大瀑布等。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1. 背诵课文第 3 - 4 自然段。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背诵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积累优美的语言,同时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给家长背诵,家长签字确认。
2.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小短文,注意有顺序、抓特点地描写。在布置作业时,提醒学生可以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自然景观,比如一次美丽的日出、一场壮观的暴风雨、一座秀丽的山峰等。写作时,可以先确定要写的景观,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进行描写,抓住景观的特点,运用一些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传说,下节课进行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如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可以给学生一些示例诗句,如“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在文化领域中的丰富内涵。同时,收集传说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民间故事,加深对这一自然奇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