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三顾茅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07: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 上册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之
精彩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重点
2.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难点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传世。
他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多个版本传于世,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简介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文学常识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
本文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沔( ) 璋( ) 吴会( )
殆( ) 怠慢( ) 拜谒( )
倾颓( ) 愧赧( ) 鄙贱( )
存恤( ) 纶巾( ) 鹤氅( )
贵胄( ) 如雷贯耳( )
箪食壶浆( ) 顿开茅塞( )
miǎn
zhānɡ
kuài
dài
dài

tuí
nǎn


ɡuān
chǎnɡ
zhòu
ɡuàn
dān

字音字形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
成语积累
三顾茅庐
顾:拜访。
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指的是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文题意思:
文题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又点明了刘备求贤若渴,一再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
速度全文,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关、张二人劝阻,刘备用典故开导他们。
第二部分(2-3):刘备以诚得见诸葛亮,诸葛亮献策第三部分
(4):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第一次:刘备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拜见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 ”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  
第二次: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到诸葛家茅庐一访未果,只好返回。忽见一人,容貌轩昂,风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 ”其人曰:“将军是谁 ”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
前情提要——刘备五次错认诸葛亮
第三次: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将近茅庐时,忽闻路旁酒店中有人作歌,一人歌罢,另一人接着击案而歌......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 ”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著清奇古貌。一问方知,乃诸葛孔明之友,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
第四次:接下来到庄上后,童子对刘备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卿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而是其弟诸葛均。
前情提要——刘备五次错认诸葛亮
第五次:无奈之下,刘备只好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随口还吟诵一首咏雪小诗。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马答礼。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
刘备五次误认诸葛亮,足见其思贤之情至真、至切。对遇到的几拨人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同一般。
前情提要——刘备五次错认诸葛亮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
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文本探究
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一论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占有天时】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占有地利】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可争,作为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可图,作为根据地】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占有人和】
第3段诸葛亮从哪些方面分析了天下形势
其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第二步,“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稳定后方,做好内政外交上的准备;
第三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北定中原,成就霸业,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策略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并没有完全放心,对刘备的诚意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需要深入了解、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 这又说明了什么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玄德、关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稳重、顾全大局
关公
人物形象分析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张飞:
暴躁、鲁莽
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语言描写: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玄德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地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可以说明其求贤若渴,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
动作描写: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刘备形象: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玄德
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动作描写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外貌描写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诸葛亮故意多次避而不见刘备,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讨论
这样做不合适,因为这种行为明显是对来访者的不礼貌。虽然诸葛亮有试探的用意,但应适可而止,否则,很可能与赏识自己的“伯乐”失之交臂。
这样合适,因为一方面此时诸葛亮对刘备是否能成就大业,是否能礼贤下士并没有完全了解,故意采用避而不见的形式对其进行试探和考验,说明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写出了刘备求贤的虚心、虔诚。
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
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虽然见到了诸葛亮,也经过了诸葛亮不动声色的一次次考验:先是诸葛均漫不经心的回答,接着是诸葛亮故意睡觉的不理睬,等等,情节曲折,耐人回味。
2.人物形象鲜明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响”“一个时辰”,而态度却恭恭敬敬;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便可看出,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
课堂小结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 上册
感谢聆听
VISIT THE HOUSE THREE TIMES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三国演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