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选择题
出发站点的影响强度是指从某城市出发到其他城市的客流比例;到达站点的影响强度是指从各个城市到达某站点的客流比例。下图示意沪宁高铁一周出发站点(图1)与到达站点(图2)的影响强度分布。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受上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 )
A.南京 B.苏州
C.昆山 D.无锡
2.从南京和无锡出发到达上海的客流占比基本相同,但到达上海的南京客流占比大于无锡客流,主要是因为( )
A.南京总人口多 B.无锡城市等级高
C.南京经济相对落后 D.无锡距上海更远
(2024·长沙模拟)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并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图1是长三角部分城市分布图,图2是长三角部分城市受上海辐射强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由图可知,影响受上海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空间距离
C.城市交通 D.资源配置
4.宁波受上海辐射强度强于浙北的绍兴、舟山,原因是宁波( )
A.水陆交通便利
B.与上海产业结构相似
C.发展水平较高
D.与上海历史文化不同
(2024·韶关模拟)金融辐射效应强度的大小是城市金融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其强度与被辐射地区的金融规模(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等),金融集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数),经济基础(GDP、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2019年香港对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强度(数值越大,辐射强度越大)。据此完成5~6题。
5.与深圳、广州相比,香港对澳门金融辐射效应强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澳门( )
A.与香港交通通达度较低
B.与香港空间距离较近
C.金融产业占比少
D.城市空间规模小
6.目前肇庆地区为提升香港对其金融辐射效应强度,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优化产业基础、金融配套建设
B.加快国际金融平台的建设
C.加快汽车金融、航运金融的发展
D.强化金融对科技产业的支撑
(2024·茂名模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中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兰西城市群横跨甘肃、青海两省,省级行政中心兰州、西宁为区域内核心城市。长期以来,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投资网络仍表现出明显的省际“双核分离”结构。下图示意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投资网络现状及规划。据此完成7~9题。
7.目前,阻隔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的关键因素是( )
A.交通条件 B.空间距离
C.区划壁垒 D.市场腹地
8.与现状相比,规划中的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投资网络( )
A.核心城市增加 B.次级城镇增加
C.联系规模扩大 D.联系方向反转
9.加快推动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的意义在于( )
①建设统一大市场 ②提高省级行政中心吸引力 ③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建设新城是许多特大城市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把新城规划建设作为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下图示意2021年北京、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分布统计。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 )
A.规划面积更大
B.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
C.人口数量更多
D.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较小
11.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应侧重( )
A.培育新城优势产业
B.均衡布局新城人口
C.提高新城行政等级
D.改善新城人居环境
城市群由初级向高级演变,q值是评判城市群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q>1时,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较强;q<1时,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较弱。当q值变大时,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降低;当q值变小时,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提升。下图为城市群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
A.趋向集聚 B.集聚加速
C.集聚衰减 D.趋向分散
13.下列有关城市群发展阶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趋向集聚阶段,中心城市自身的规模优势增强
B.集聚加速阶段,中心城市对外辐射效应不明显
C.集聚衰减阶段,地域内城市分工体系相当完善
D.趋向分散阶段,外围城市的空间扩张速度加快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也是我国最早启动建设的跨省都市圈。2020年12月,常州市溧阳市和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该都市圈正式进入“8+2”时代。下图示意南京都市圈范围。
(1)简述南京都市圈建设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试提出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C 2.A 解析:第1题,从各出发站点到上海的客流比例看,昆山出发到达上海的客流比例最高;从上海到达各站点的客流比例看,上海到达昆山的客流比例最高,表明上海对昆山的影响力最大。第2题,虽然从南京和无锡出发到上海的客流比例基本相同,但因为南京城市等级高,人口规模大,外出客流量大,所以到达上海的客流占比较高。
3.B 4.C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受上海辐射强度最强的是离上海最近的苏州,其次是无锡、南通、嘉兴、杭州等。第4题,宁波与绍兴、舟山距上海的距离差别不大,宁波受上海辐射强度强于其他几个地区,主要是因为宁波发展水平较高。
5.C 6.A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金融辐射强度与被辐射地区的金融规模、金融集聚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金融辐射效应强度受交通通达度、城市空间规模影响较小,且香港与澳门之间交通通达度高,A、D错误;金融的辐射强度与空间距离呈现负相关,距离越近,金融辐射越强,B错误;澳门的支柱产业为博彩业和旅游业,金融产业占比较小,C正确。第6题,金融辐射强度与被辐射地区的金融规模、金融集聚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香港对肇庆地区的金融辐射强度较低,为提升香港对其金融辐射效应强度,肇庆应着眼本地区内经济和金融产业的发展,加强自身的金融规模、金融集聚和经济基础建设,优化产业基础和金融配套建设,加快区域金融平台建设,肇庆金融产业基础较弱,难以建设国际金融平台,A正确,B错误;目前香港对肇庆地区金融辐射强度较低,待香港对其金融辐射强度提高之后再发展与金融相关的周边产业,C、D错误。
7.C 8.C 9.B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西宁和兰州之间距离较近,联系方便,B错误;但由于兰州、西宁等城市属于不同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遭到割裂,他们之间的区划壁垒是阻隔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的关键因素,C正确;目前兰西城市群的交通条件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市场腹地也在不断扩展,所以交通条件、市场腹地不是阻隔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的关键因素,A、D错误。第8题,由图可知,与现状相比,规划中的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投资网络核心城市数量不变,A错误;次级城镇数量不变,B错误;城市之间的联系流增加,且强联系流占比提升,说明联系规模扩大,C正确;两点之间的要素联系是双向的,没有出现联系方向反转的现象,D错误。第9题,推动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打造省际统一大市场,做到要素、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统一化,即通过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有利于建设统一大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①④正确;加快推动兰西城市群民营企业空间融合,与提高省级行政中心吸引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②③错误。故选B。
10.B 11.A 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与北京相比,上海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就业目的地中,中心城区占比较低,说明上海各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依赖程度较低;根据图文材料得不出新城规划面积、人口数量、与中心城区的产业联系强度等信息。第11题,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因此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需要培育新城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分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均衡布局新城人口不切实际;城市等级提升需要多个区位条件,一般不能提高新城行政等级;改善新城人居环境,对提升单个新城在区域内的辐射服务能力影响较小。
12.C 13.C 解析:第12题,读图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上海)规模优势仍然很突出,即q>1,同时对其他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不断增强,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提升,q值变小,因此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属于集聚衰减阶段。第13题,读图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趋向集聚阶段,q<1且呈增大趋势,可知中心城市自身的规模优势增强;集聚加速阶段,q>1且呈增大趋势,可知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降低,即中心城市对外辐射效应不明显;集聚衰减阶段,q>1且呈减小趋势,可知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空间扩张协调度不断提升,但中心城市规模优势仍然很高,地域内城市分工体系有待完善;趋向分散阶段,q<1且呈减小趋势,说明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减弱,外围城市的空间扩张速度加快。
二、非选择题
14、解析:第(1)题,南京都市圈将部分安徽城市纳入进来,可以加强安徽省的对外交流,利于优势资源的输出,促进经济发展;安徽省可接受该都市圈部分产业转移,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的多元化,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2)题,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首先需要各城市间的沟通和联系,需要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城市间联系;各城市优势不同,应做好资源整合和整体规划;都市圈中南京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城市,应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各城市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城市间产业应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各城市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答案:(1)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就业;接受该都市圈部分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城市间联系;做好资源整合和整体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