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0 08: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诞生于上海租界中的近代先进的公用设施,例如电灯在华人区“初设仅有路灯,继即行栈、铺面、茶酒戏馆,以及住屋无不用之”。自来水起初供外国人使用,后来华人居民也可用上“激浊扬清,人皆称便”的洁净自来水。这一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近代西方的影响
C.政治运动的影响 D.社会思想的解放
3.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4.《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6.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7.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8.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9.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1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11.“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2.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13.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14.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 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 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15.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16.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居住环境的改善
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17.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18.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1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20.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剥除棉花籽)不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不久民族机器厂即开始仿制(轧花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这说明的是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是村落形成的直接条件,B项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之一,受近代西方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外力因素的影响,电灯、自来水等近代先进的公用设施在上海租界中诞生,故B项正确;“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影响”、“社会思想的解放”均属于内部因素,故排除A、C、D项。
3.A
【详解】
1900年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成立上海工程总局,后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工程总局由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事宜到自治,说明上海近代城市治理进程不断推进,故选A;材料反映上海市政管理的发展情况,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仅从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上海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排除C;地方自治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地方独立倾向,但D项无法全面反映上海市政管理的发展过程,排除。
【点睛】
4.A
【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城市主要起到防卫和保护臣民的作用,即突显政治和军事功能,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知,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既可以保卫统治者,也保护臣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城市的选址是否在战略要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否缺少经济管理功能,故D项错误。故选A。
5.B
【详解】
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并未提及空间上的 差异性,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
6.B
【详解】
据材料“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简化,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英语受到古典主义字体风格的影响,并不是对人们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书写自由,这与自由主义相异,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文字并不是教育观念,排除D项。
7.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题干中“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实际上是调整国民经济的表现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的粮食供应,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故D项正确;AC项与时代背景不符,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8.C
【详解】
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決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垄断无关,排除D项。故选C。
9.C
【解析】
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10.D
【详解】
根据“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大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村镇的形成和发展,排除C项,D项正确;A项本身论述正确,但并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据材料“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可知,大城市并不是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排除B项。
11.D
【详解】
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12.B
【详解】
“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13.B
【详解】
根据“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这里描述的铁轮小车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B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题干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因此其不能作为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的标志,排除C;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化,D夸大了自行车的影响,排除。
14.B
【详解】
天津开埠之后为解决火灾问题,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有效的减少了火灾发生频率,这说明城市管理有一定进步,B正确;“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说明之前政府有救火队,意味着主要的救灾依然是政府主导,排除A;题干只列举了救火一项内容,并不能解决整个城市发展困局,排除C;完善救火并不能削弱政府权威,排除D。
15.C
【详解】
密集的市镇网络的出现有助于这些市镇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选C;这些市镇之间距离都较近,不能体现长途贩运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排除B;密集的市镇网络并不一定会阻碍农业生产,D项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C。
16.D
【详解】
材料反映近代英国人口不断增加的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加显著,和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工业化合城市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居住环境整体恶化,排除A;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殖民地充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英国不特意掠夺殖民地人口往英国,排除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实际中期,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17.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D
【详解】
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19.B
【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选B。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南宋私营商业不会居主导地位,也不会超过农业,故AC不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排除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
20.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归纳与排除能力。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南北朝以来,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1.(1)差异:时间:英国比中国起步早;历史阶段: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是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工业革命交叉促进;社会性质:英国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
(2)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政府立法推动;工业革命推动;就业观念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思想解放,传统观念的变化。
(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城市化稳步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城市化良性推进。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等方面概括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时间上,英国比中国起步早;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和“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阶段方面,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是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工业革命交叉促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性质方面,英国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
(2)原因: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的城市化奠定了政治前提;根据材料“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可知,政府立法推动;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变化。
中国:根据材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根据材料“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思想解放和传统观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可知,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城市化稳步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根据材料“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可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是党和人民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化良性发展。
22.(1)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棉花、棉布集散地;棉纺织技术创新;商人介入生产,出现包买商;出现雇佣关系(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棉花出口增加,催生机器轧花;民族纺织业发展,刺激了棉花生产;民族纱厂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纺织分离,家庭手工业买纱织布,又促进民族纱厂发展(或民族纱厂与家庭棉纺织业相互推动);城市工业化带来农村生产环境问题;近代机器纺织业冲击小农经济。
【详解】
(1)根据材料一“ 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可得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是: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棉花、棉布集散地;根据材料一“……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可得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是:棉纺织技术创新;根据材料一“……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可得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是:商人介入生产,出现包买商;根据材料一“……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是:出现雇佣关系(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剥除棉花籽)不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可得出,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是:棉花出口增加,催生机器轧花;根据材料二“……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可得出,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是:民族纺织业发展,刺激了棉花生产;根据材料二“……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可得出,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是:民族纱厂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纺织分离,家庭手工业买纱织布,又促进民族纱厂发展(或民族纱厂与家庭棉纺织业相互推动);近代机器纺织业冲击小农经济;根据材料二“……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可得出,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是:城市工业化带来农村生产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