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 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新课标要求 ①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② 阅读某地区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认识降水的测量工具了解降水的影响。 3.掌握并绘制降水年柱状图。 4.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 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运用降水量柱状图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降水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重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地理图的绘制方面和地理规律的归纳和表述上还存在不足。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古诗词看降水。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3.春雨贵如油。 4.瑞雪兆丰年。 降水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古诗词感受降水的不同形式,丰富课堂的形式。
学习任务二 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概念 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注意: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形成 观看视频:降水的形成。 3.降水量大小 新闻说受台风影响,本市局地日降水量可达200毫米,这样的降水有多深呢 这些降水如果平铺在地面上,会有20厘米那么深,比一支竖立的全新铅笔还要高。 4.降水量的测定 (1)测量降水的仪器 雨量器和量杯 (2)降水量单位 毫米(mm) (3)观看视频降水具体是如何测定的。 资料补充:古代人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关于雨雪的多少,如今我们用降水量衡量,古代如何衡量呢 又怎样观测和记录呢 我国古代的降水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古代降水记载中,科学价值较高的是清代的《晴雨录》,它是有组织的、连续的天气记录。晴雨录》记载的内容通常包括阴晴、雨雪、雷电、风等,其中关于雨雪的记载还特别注明下雨、下雪的起止时间,并用大、小、细、微等标量雨雪程度。此外,清代还用“雨雪分寸”衡量雨雪的大小程度。所谓“雨雪分寸”,就是用尺寸(市尺)记录每次下雨后雨水渗人土壤的深度,或者每次下雪的积雪厚度。“雨雪分寸”可以反映土壤含水状况。 5.降雨的等级 6.降水的类型 (1)日降水量:一日的降水量总和即为日降水量。 (2)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3)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 7.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季节变化 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2)降水的年际变化 一个地区不同年份降水的年际变化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8.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9.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1)降水的描述方法 (1)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则称降水多(多雨); (2)月降水量低于50毫米,则称降水少(少雨); (3)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间,称为湿润。 2.降水的分布状况 看降水是否均匀,如果变化不大,则描述为全年XX;如果变化幅度大,分季节描述该地降水量情况。 练习:描述下列城市的降水特点 了解降水的定义和不同新形式,结合素材加强知识迁移。 通过比喻更加形象的理解降水量的大小。 图文结合,认识雨量器和降水的测量方式。 视频的设计丰富课堂素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不同等级的降雨认识降水的多少与大小。 通过动手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 学会降水的描述,为后续学习气候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分析降水分布特征的思维,规范学生的答题语言。
学习任务三 降水的分布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1.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判读方法(与等高线、等温线一样) (1)看数值 (2)看延伸方向 (3)看疏密程度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气温分布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小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①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 由赤道向两极,大体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④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资料补充: ①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西海岸中部的沙漠地区,在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之间南北绵延约1000千米。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离岸风和秘鲁寒流综合影响下,使本区成为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 ②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 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给予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同学之间交流互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得兴趣。 补充干极和雨极的成因,让学生熟悉世界降水的差异性。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