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同步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掌握,而且要能够学以致用,可以结合所学完成相应练习,融会贯通。所以在这里,依据每课的知识点,选取对应题目,让学生在知识点的同步练习中,检测学习效果,有意识地培养核心素养,学以致用。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评价某一帝国的意义在于“因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与这一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其中“国家构造基本形态”所起的作用是( )
A.巩固统一 B.重建国家 C.网罗人才 D.统一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是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秦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自秦朝以后,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因此该帝国是秦朝,其中“国家构造基本形态”所起的作用是巩固统一,故选A项;材料中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之后实行的,排除B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不是选举制度,与网罗人才无关,排除C项;统一思想与材料中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周秦之变是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权更替之一,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军功授爵到考试录取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天子独尊到平民政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设郡县制,改变了西周分封诸侯管理地方的模式,故选C项;禹建立夏朝,禹去世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使传位贤能改变为血缘世袭,排除A项;考试录取人才的机制开始于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B项;中国古代政治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与平民政治不符,排除D项。
3.“‘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采用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促进全国社会经济联系,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故选C项;毛公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不属于秦朝且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刀形币是秦统一六国之前齐国等国的货币,排除B项;“汉并天下”瓦当是汉朝时期的文物,目的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与题干秦朝变为现实不符,排除D项。
4.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如图板书设计,其标题(空白框处)应为( )
A.秦统一六国 B.秦末农民大起义
C.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D.三国鼎立
【答案】B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秦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虽然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但反秦浪潮没有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西汉,故选B项;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图示反映的是秦朝的灭亡,不是秦朝的建立,排除A项;图示反映的是西汉建立之前的史实,排除C项;三国鼎立是在东汉之后出现的政权并立局面,与题目反映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5.“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黄巾起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故选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与秦朝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与秦朝无关,排除C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答案】A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繁重的徭役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严酷的刑法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刘邦“约法三章”的举措既取信于民,又维护了咸阳的统治;张良、萧何、韩信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夺取天下。可见,题干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刘邦夺取的天下的原因,故选B项;目的是想要得到的结果,题干信息并非涉及刘邦夺取天下的目的,排除A项;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应涉及: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及建立汉朝的过程,题干并未涉及,排除了C项;影响是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题干亦未提及,排除D项。
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意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为此其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厉行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焚书坑儒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C项;汉文帝厉行节俭,但不是富民政策,政策是休养生息,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大兴文治,与汉初统治者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初统治者无关,排除D项。
9.根据下表判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可知,汉文帝、汉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强调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农民负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D项;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的是东汉光武帝,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无关,排除A项;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与东汉光武帝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水利工程关系不大,因此兴修水利、奖励耕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10.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轻徭薄赋——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 D.“以德化民”——汉文帝
【答案】B
【解析】据图示信息“封地”可知,图片体现了一块封地一分为四,结合所学可知,其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有关,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选B项;轻徭薄赋属于经济措施,材料强调政治措施,两者并不一致,且汉景帝并未彻底解决诸侯势力强大的问题,排除A项;汉高祖实行了分封,没有削弱王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生发展的措施,但与封地无关,其并未解决诸侯国势力强大的问题,排除D项。
11.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禁”是焚书坑儒,汉代的“尊”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加强皇权,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秦汉对儒家的态度,与以法治国,稳定秩序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对儒学的态度,没有涉及道家的顺应自然,保障民生,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阐述秦汉对儒学态度,与墨家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无关,排除D项。
12.《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 B.成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的有利保障
C.有利于提高政府军队战斗力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成为汉武帝实现思想大一统的有利保障,排除B项;材料反映汉武帝加强经济集权的措施,与有利于提高政府军队战斗力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排除D项。
13.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对匈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 B.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
C.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D.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汉初经济萧条,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稳定外部局势,对内休养生息,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等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对匈奴的态度转变为军事打击。因此,汉朝对匈奴政策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国家实力明显增强,能够支撑朝廷用兵,故选D项;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就不会转而对匈奴用兵,这一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为了从军事上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北击匈奴,但不是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北击匈奴是暴力方式,不是和平方式,与和平统一无关,排除C项。
14.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争权夺利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继位的黄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因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D项;与民休息是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加强思想大一统的措施,与东汉不符,排除A项;王莽改制在新朝,与题目“东汉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统治的盛世,不是在东汉中后期,排除C项。
15.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指陈胜吴广起义,不是黄巾起义,故①错误;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故②正确;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故③正确;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不是西汉,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6.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道:“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习总书记谈到的“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霍去病北击匈奴
C.张骞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因此,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之旅”,故选C项;甘英出使大秦、班超经营西域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东汉是25年建立,与材料“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不符,排除A项、D项;霍去病北击匈奴不是和平使团,排除B项。
17.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提升了汉朝军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动植物品种传入中国,中国的动植物等传向西方,因此这体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物种交流,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物种传播,并未说明商贸发展,无从体现“实现了贸易互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交流,“加速了民族交融”无从体现,排除C项;“动植物品种”传入中国并不能直接提升汉朝军力,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8.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新疆地区)在汉代已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说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故选A项;材料中的西域主要指今天的新疆地区,不是西藏地区,排除B项;西域是在西汉时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不是东汉,排除C项;汉武帝时派张骞通西域,为管理西域奠定了基础,开始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的是汉宣帝时,排除D项。
19.对如图所示一组图片的主题及其影响解读准确的是( )
A.耕织技术的革新 B.汉字字体的演变
C.书写材料的进步 D.文书格式的改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西汉纸本地图”“东汉造纸工艺流程图”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由竹简变成布帛再到纸,这反映了书写材料的进步,故选C项;题干主要强调书写材料的进步,未涉及耕织技术,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书写材料的进步,未体现字体演变,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书写材料的进步,未阐释文书格式,排除D项。
20.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
A.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 B.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C.汉武帝开始重视史学的重要地位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写成了《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故选D项;从“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可知强调的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形式,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开创性贡献,而不是强调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这与题干“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无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1.秦统一中国影响深远,为了巩固这一学习内容,陈老师选取了一些材料,准备带领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吧。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
【参考答案】
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
开创性意义: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详细分析】
因素: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可知,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有兼并战争;根据材料一“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可知,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有大国形成;根据材料一“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可知,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有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
开创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他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
【参考答案】秦王:秦始皇。时间:公元前221年。
【详细分析】秦王:根据所学可知,“秦王扫六合”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就是秦始皇嬴政。时间: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
材料三
在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记载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的问题。
烦恼一:经过兼并战争,山东六国的国王都一个个变成了秦的阶下囚。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性的胜利,秦王(嬴)政认为,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其至尊的地位。
烦恼二:秦始皇倚仗皇帝的无上权威,总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过,不管他怎样日夜兴作,“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
烦恼三:在全国范围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呢?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秦王嬴政如何解决烦恼一、二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来解决烦恼三?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以上三个烦恼的解决,共同反映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3)解决烦恼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解决烦恼二:设立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制度: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分析】
(3)解决烦恼一:据材料“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其至尊的地位”可知,秦朝建立后,嬴政确立了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解决烦恼二:据材料“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可知,秦朝建立后,确立了三公九卿制,设立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制度: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治理地方,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四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为“制”“诏”,印称“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根据材料四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特点:皇位世袭,皇权专制,皇帝独尊。
【详细分析】特点:根据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可得出,皇位世袭;根据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得出,皇权专制;根据材料一“皇帝自称‘朕’命令称为‘制’‘诏’,印称‘玺’”可得出,皇帝独尊。
材料五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家),诸侯更相(竞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6)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此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参考答案】制度:周朝: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详细分析】制度:根据材料二“封子弟同姓甚众”可知,李斯反对周朝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2.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秦统一中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巩固统一更是非常重要。为了巩固这一学习内容,陈老师选取了一些材料,准备带领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吧。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图二中的文字为“皇帝之玺”,你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字体吗?根据图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得以实行的背景和影响,
【参考答案】
措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字体:小篆。
背景:秦完成了统一。
影响:这些措施共同巩固了秦朝的大一统。其中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方便了各地交通往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
【详细分析】
措施:“书同文字”反映的是统一文字,“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的是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反映的是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
字体:图二是秦朝的皇帝之玺,当时秦朝已经统一了文字,所以图二中的文字必然是小篆字体。
背景: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完成统一了,为了巩固统一,所以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同时,正因为完成了统一,所以国家才能够以政令的形式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巩固统一。具体来说,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方便了各地交通往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商朝已经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同时出现了金属货币。秦朝建立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俞沛铭《货币史话》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半两钱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特点: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
历史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详细分析】
特点:根据材料一“秦朝建立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可知,秦半两钱的特点是: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由当时的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可知,秦半两钱的历史地位是: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材料三
始皇二十六年,秦既统一中国,《史记》记其统一后的大政,以“车同轨”和“一法度衡石丈尺”“及书同文字”……“车同轨”在宇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要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秦朝道路示意图
——摘编自白寿弇(中国交通史)
(3)交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个新时代”的特征。运用材料三中的两项史实,说明秦朝交通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参考答案】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说明:全国的交通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筑各种类型道路,构成了全国性道路网;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这些举措加强了各地联系,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详细分析】
特征:根据材料三“始皇二十六年,秦既统一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秦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因此秦朝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说明:根据材料三“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根据材料三“秦朝道路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全国的交通以都城咸阳为中心,修筑各种类型道路,构成了全国性道路网,这些举措加强了各地联系,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材料四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据材料四,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并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参考答案】
目的:防止游牧部落卷土重来。
看法:一方面抵御了外部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定;另一方面,劳民伤财,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抱怨。
【详细分析】
目的:根据材料一“为了防止……卷土重来”可知,修建长城的目的是防止游牧部落卷土重来。
看法:根据材料一“防止……卷土重来”、“耗去了大量生命”可知,修建长城一方面抵御了外部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定;另一方面,为了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耗去大量生命,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抱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弱,地方强的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 ① .
汉代讲经图 图二 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我们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感受汉代席地而坐、教学互动的教育特点。《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 ② .
图三 反映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后统一铸造的五铢钱此外,汉武帝还实行 ③ ;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图四霍去病是西汉一代名将,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他死后,汉武帝为他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以示表彰。他的赫赫战功是 ④ .
(1)上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学习卡片,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设计任务。
(2)以上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汉武帝哪四个方面(或领域)的措施?综合四幅图片,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
【答案】
(1)①实施“推恩令”;②《诗》、《书》、《礼》、《易》、《春秋》 (答出儒家经典也可);③盐铁官营 (或盐铁专卖,或在全国各地设盐铁);④漠北战役大破匈奴。
(2)图片1:政治,图片2:思想文化,图片3:经济,图片4:军事。
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解析】
(1)内容:①根据材料图一“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也发展起来,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无力与中央对抗。②根据材料图二“汉代讲经图”画像砖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使儒学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③根据材料图片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统一铸造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因此是盐铁官营 (或盐铁专卖,或在全国各地设盐铁);④根据材料图片四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重创匈奴,使之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2)领域: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汉武帝的四个方面措施,图片1:政治,图片2:思想文化,图片3:经济,图片4:军事。
主题: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______”处是( )
______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公元前230 B.公元前221 C.公元前209 D.公元前207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B正确;公元前230年,秦开始统一战争,排除A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排除C项;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排除D项。
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朝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材料中“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 )
A.世卿世禄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封建等级制度 D.思想统一制度
【答案】B
【解析】据“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可知,其主要和秦朝时期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度是奴隶制时代的官僚政治制度,实行于商周时期,排除A项;我国从西周开始就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C项;思想统一制度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3.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
【答案】C
【解析】据“秦朝”“掌管监察事务”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就设置了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事务,故选C项;丞相是掌管行政事务,排除A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项;通判是宋太祖赵匡胤时设置的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这与题干时代背景不符,排除D项。
4.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其中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公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示意图信息,“郡县构成地方政府”,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由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排除B项;秦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排除D项。
5.“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其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全国,使用同样的秦国文字——小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便利了不同地域人们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认同的产生,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影响,其背景是秦朝统一六国,排除A项;秦朝统一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统一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6.“‘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采用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促进全国社会经济联系,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故选C项;毛公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不属于秦朝且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刀形币是秦统一六国之前齐国等国的货币,排除B项;“汉并天下”瓦当是汉朝时期的文物,目的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与题干秦朝变为现实不符,排除D项。
7.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之所以能够“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得益于大一统国家体制的作用。
8.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秦代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长城,用以抵御匈奴,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故选C项;其他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D项。
9.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秦二世时,又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这些举措( )
A.旨在统一语言文字 B.利于岭南地区开发
C.便于强化君主专制 D.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守边部队留驻岭南”“秦二世时……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可知,这些举措在秦朝征服岭南地区后,通过戍边和迁移人口以有利于岭南地区开发,故选B项;戍守岭南地区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开发,与语言文字的统一无关,排除A项;便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瓦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0.不能从下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
A.中央对地方实行分郡管理 B.王朝的都城位于西部的咸阳
C.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D.修建的长城西端点是陇西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各地设置的郡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分级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A项正确;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即图上的咸阳),故B项正确;从图中可知,南方珠江流域开凿的人工水利工程灵渠便利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沟通了两地,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知,长城西端的起点并不在陇西,而是临洮,故D项错误。
11.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选D项;王室衰微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12.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与材料中“仰慕”相关功绩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焚书坑儒
C.实行推恩令 D.兴办太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其主要和秦始皇的重要功绩有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与材料中“仰慕”相关功绩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与“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使人仰慕”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秦始皇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
13.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西汉)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明)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选D项;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确,排除A项;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的标准,但材料主要涉及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样,排除C项。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汉书》记载,秦朝因为无休止无归期的劳役征发,使得“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死者相望”。这种现象反映了秦朝
A.战乱不断 B.统治暴虐 C.法律严苛 D.交通发达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无休止无归期的劳役征发使老百姓民不聊生,这体现了秦朝统治的暴虐,故选B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秦朝劳役繁重,没有涉及到战乱、法律、交通等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
2.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朝
A.刑法极为严酷 B.人民素质不高 C.赋税非常沉重 D.社会治安混乱
【答案】A
【解析】材料“五人共同盗窃……判为刑徒”意为五人共同盗窃,且赃物价值仅在一钱以上,就遭受了极为残酷的刑罚——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同时被判处为刑徒,即受到长期的奴役和苦役,这体现了秦朝刑法极为严酷,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盗窃处罚,且仅涉及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据此得出秦朝人民素质不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刑罚沉重,并非赋役沉重,排除C项;材料涉及秦律,与社会治安情况无关,不能体现“社会治安混乱”,排除D项。
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A.灭六国,违背人民意愿 B.征百越,不利民族融合
C.修长城,阻碍南北交流 D.施暴政,加剧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云集响应,这与秦朝的暴政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故选D项;灭六国,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需要,并非违背人民意愿,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因此征服百越有助于加强民族交融,排除B项;长城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属于军事防御工程,并未阻碍南北交流,排除C项。
4.《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答案】B
【解析】“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说明秦朝有制定相关法律,但因为百姓们都不了解才会误以为“失期,法皆斩”而起义,故选B项;陈胜吴广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起义发生在秦朝末期,不是历史传说,排除A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详实,史料价值高,排除C项;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正说明了秦朝法律严格执行,排除D项。
5.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设立太学 D.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故结合题意,可知选A。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进行统一文字;故排除B。汉武帝时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故排除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排除D。
6.“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黄巾起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故选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与秦朝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与秦朝无关,排除C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答案】A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繁重的徭役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沉重的赋税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严酷的刑法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是向谁投降?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9.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
A.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巨鹿之战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公元前207年,秦军的主力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歼灭,加速了灭亡,故选A项;长平之战是与秦朝兴起相关的战役,巨鹿之战是与秦朝灭亡相关的战役,长平之战排在巨鹿之战后面,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与秦的兴亡无关,排除C项、D项。
10.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暴力型的国家统治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这句话的意思为,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但是过于的极端化了法家思想,最终导致了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最终灭亡于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用法家思想一统六国,但是在秦朝统一全国之后,仍沿用法家思想,并且使得法家思想极端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家百废待兴,亟待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时候,法家思想的严酷就变得格外的突出,所以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故答案为A。本题问的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C选项是表面原因,根源在于法家思想的极端化,故不选。B、D选项与题干所给不符合。
11.统治者从秦朝灭亡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A.必须仁政治国 B.必须增强国力
C.必须重视发展生产 D.必须重视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起义,最终使其走向了灭亡。由此可见,统治者必须要采取仁政治理国家,故选A项;秦朝国力强盛,因此增强国力并不是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排除B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因此与重视发展生产、重视教育无关,排除C、D两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象棋中,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为“九五”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敌方之“将(帅)”。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春秋战国 B.商周之际 C.秦汉之交 D.三国魏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楚河汉界反映的是秦朝末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展开争战,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汉朝。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汉之交,故选C项;春秋战国是诸侯混战争霸的大分裂局时期,与楚汉之争不符,排除A项;商朝晚期,纣王昏庸残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军决战获胜,灭亡商朝,建立西周,与楚汉之争无关,排除B项;三国魏晋是东汉后的历史时期,与楚汉之争不符,排除D项。
2.西汉初年,政府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如图),目的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以下选项中,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秦灭六国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故选D项;牧野之战是是周武王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排除A项;秦灭六国是秦始皇的功绩,与刘邦不符,排除B项;巨鹿之战是项羽打败秦军的战争,排除C项。
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纪通常是以100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划分的,公元转化为世纪,去掉个位十位数字,百位数字加一,因此公元前202年为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数字个位十位越小越接近世纪末,世纪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故选D项;其他选项错误,排除A项、B项、C项。
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饥馑”、“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人民生活困难,食物匮乏,人口锐减,故选B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与西汉初期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西汉初期起义不断,排除D项。
5.汉高祖刘邦“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体现了( )
A.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 B.抑制诸侯的集权思想
C.汉朝鼎盛时期的繁荣 D.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汉朝初期,统治者不断降低田赋,减轻农民负担,反映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到抑制诸侯的内容,排除B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降低田赋不能增加国库收入,排除D项。
6.下表反映的是汉高祖和汉景帝时期的赋税和徭役情况。根据下表,可以判断西汉初年实行( )
统治者 赋税 徭役
汉高祖 十五分之一 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 三十分之一 每三年一个月
A.重视教育 B.“以德化民” C.休养生息 D.勤俭治国
【答案】C
【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汉高祖和汉景帝时期,赋税降低,且徭役时间变短,这有助于减少百姓的负担,这体现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赋役的减少,与重视教育关系不大,汉武帝设立太学才体现了汉朝重视教育,排除A项;“以德化民”属于儒家思想,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两者并不一致,排除B项;汉文帝勤俭治国,但其与赋役的减少无关,排除D项。
7.《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贞观之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与民休息”、“汉言文景”可知,材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和汉景帝关心农桑,废除严刑酷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治世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故选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局面,与汉朝不符,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与题目“文景”不符,排除C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盛世局面,与汉朝不符,排除D项。
8.据《汉书》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由此可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
【答案】C
【解析】材料“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意为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始终秉持着节俭治国的理念,他的宫殿、园林、车马、服饰等,都没有进行过多的增加或奢华的装饰,这体现了汉文帝勤俭治国,故选C项;轻徭薄赋是汉初实行的税收政策,可以减轻人民负担,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但材料强调文帝的节俭,与以德化民、减轻刑罚无关,排除B项、D项。
9.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故选B项;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目光敏锐的皇帝,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项。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击匈奴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示意图可知,汉初封国控制的人口和管辖的地区都比中央要大,说明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这样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北击匈奴是汉武帝在军事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削弱封国势力无关,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加强管控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巩固思想统一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推动了禅让向世袭的转变 B.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夏朝时,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与汉武帝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
3.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可知,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故选D项;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并未实行盐铁官营,排除A项、B项、C项。
4.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收回铸币权
实行盐铁国有
均输、平准、平抑 物价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材料图片所示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收回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国有”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有利于平抑物价,不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措施,不能体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经济政策,不能反映对对外贸易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5.随着西汉王朝的强盛,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思想统治政策转变为( )
A.勤俭治国 B.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C.休养生息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逐渐强盛,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新的社会问题,如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商贾势力膨胀等,因此,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统治,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统治政策,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故选D项;勤俭治国不是思想方面的统治政策,提倡勤俭治国的是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材料强调的是要改变汉初统治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6.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是因为武帝利用他的主张( )
A.废除丞相制度 B.抑制各诸侯王 C.打击豪强势力 D.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选D项;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抑制各诸侯王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与主父偃有关,与董仲舒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设立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董仲舒无关,排除C项。
7.下表是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有关(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实行“推恩令”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可知,儒家的支派及其作品篇数分别为103个和3123篇,远远高于其他派别,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实现思想大一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推恩令”则是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变化,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是汉武帝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推行的,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
8.史料载:“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材料叙述的是( )
A.武王伐纣的功绩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功绩
C.蒙恬北击匈奴的功绩 D.班超经营西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抗击匈奴,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故选B项;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排除A项;蒙恬北击匈奴,发生在秦始皇时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时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9.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御史台 D.枢密院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故选B项;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但其属于中央官员,且在秦朝便已经出现,并非西汉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元朝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与西汉时期无关,排除C项;元朝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与西汉时期无关,排除D项。
1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表明(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D.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刺史制度,其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方面,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不是经济措施,无法得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不是对外关系,与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无关,排除D项。
11.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他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C.拓宽选材用人渠道 D.弥补丞相才干不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汉武帝用相人数较多,频繁换相,还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决策,说明汉武帝建立了中外朝制度,直接控制中枢权力,反映了汉武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强化皇权,故选B项;汉武帝削弱相权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是加强皇帝专制权力,排除A项;拓宽用人渠道是制约相权带来的结果,不是汉武帝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频繁换相和建立中外朝制度不是为了弥补丞相才干不足,而是为了削弱丞相权力,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排除D项。
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B.多措并举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 D.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指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其中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是通过政治上推行推恩令、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和统一使用五铢钱、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措施,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故选B项;创立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无关,排除A项、C项;汉朝初期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小明在学习历史某课时,制作了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课学习的内容是( )
A.西汉的灭亡 B.新朝的建立 C.东汉的兴衰 D.西晋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他们学习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史实,与西汉、王莽新朝、西晋的建立均无关系,排除A项、B项、D项。
2.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囚徒、奴婢,禁止人口买卖。上述措施( )
A.缓和了集团内部矛盾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光武帝释放囚徒、奴婢,禁止人口买卖有利于保证劳动力,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囚徒、奴婢属于被统治阶级而非统治集团内部,排除A项;“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释放囚徒、奴婢,禁止人口买卖可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但没有加强君主的权力,排除C项。
3.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光武帝时期“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说明光武帝为加强统治而采取了( )
A.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崇尚节俭 D.裁减官员
【答案】D
【解析】材料“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减轻百姓负担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句话的意思是减少了官吏的数量和职位,将原本十个官职精简到只保留一个,即十分之一的官职被保留下来,因此主要措施是裁减官员,故选D项;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但材料强调的是裁减官员,释放奴婢、减轻刑罚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B项;光武帝崇尚节俭,但与“吏职减损”无关,排除C项。
4.直观的图示是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学习东汉衰落的原因后,整理出了下图。该图反映东汉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东汉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利用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因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D项;西汉初期,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的说法不能全面反映图示内容,没有体现宦官专权,排除C项。
5.东汉顺帝时期京城流传“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童谣。造成这一童谣流传的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军起义的破坏
C.汉顺帝的残暴统治 D.州牧割据混战不已
【答案】A
【解析】材料“直如弦,死到边”意为在古代,那些坚持原则、不畏强权、勇于直言的大臣或士人,往往因为他们的正直而得罪权贵,最终可能遭遇不幸,甚至丧命;“曲如钩,反封侯”强调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曲意逢迎、阿谀奉承的奸臣,他们虽然心术不正,但却往往能够得到权贵的赏识和重用,甚至因此获得高官厚禄、封侯拜相,这体现了东汉末期政治黑暗,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导致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黑暗,体现的是官僚系统的问题,黄巾军起义属于农民起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汉顺帝的残暴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但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政治黑暗,正直官吏不被重用,与汉顺帝的残暴统治关系不大,排除C项;州牧割据混战不已出现于东汉末年,但其与官僚系统内部的黑暗关系不大,排除D项。
6.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后,导致州牧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或者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州牧在地方势力过大,不利于加强皇帝专制权力,排除B项;州牧势力强大,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排除C项;州牧地位高于郡守,形成割据势力,不能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排除D项。
7.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答案】A
【解析】东汉的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故选A项;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B项;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与豪强大族的住宅不符,排除C项;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D项。
8.184年,张角等领导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王朝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京师震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可知,材料表明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排除A项;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排除D项。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人:张角;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其中“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故选A项;班超在东汉时期担任西域都护,长期留守并经营西域,没有对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直接贡献,排除B项;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排除C项;班勇是班超之子,班勇曾收复西域,维护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也不是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人物,排除D项。
2.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作为艺术绘画作品,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故选D项;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
3.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A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知,汉朝的丝绸等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等传入中原,这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选A项;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丝绸之路开通是在西汉时期,班超是东汉时期经营西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朝与西域都是我国的,因此无从体现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且西域在新疆地区,不是西藏,排除D项。
4.自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宣告后,“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 )
A.西安西域 B.西域欧洲 C.西域东罗马帝国 D.长安大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都城长安,最远到达大秦,故选D项;西汉都城是长安,不是称西安,排除A项;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西域是丝绸之路所经地区,排除B项、C项。
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可知,历史解释强调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和评判。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这体现了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是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项;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这是对张骞通西域的描述,并未进行评判,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这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内容,并非评判和认识,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B项;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这体现了东汉对西域的管辖,并未进行评判和认识,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D项。
6.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可知,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得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选A项;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丝绸之路无关,其强调的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是在明清时期,且高产作物传播与新航路开辟相关,排除C项;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驿站主要在国内修建,丝绸之路促进的是对外交往,排除D项。
7.汉武帝时,汉朝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可到达( )
A.朝鲜半岛 B.中南半岛 C.印度半岛 D.阿拉伯半岛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故选C项;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半岛,排除A项;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排除B项;汉武帝时的海上航线没有到达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
8.如图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文字“西汉”可知这是西汉。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管辖西域36国, 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故选A项;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设在沿海地区,而①处位于新疆地区,排除B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位于青藏高原,与新疆地区不符,排除C项;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
9.《后汉书》记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保护)之。(公元前60年)宣帝改曰都护。”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淝水之战发生的原因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60年)宣帝改曰都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选D项;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同步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掌握,而且要能够学以致用,可以结合所学完成相应练习,融会贯通。所以在这里,依据每课的知识点,选取对应题目,让学生在知识点的同步练习中,检测学习效果,有意识地培养核心素养,学以致用。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评价某一帝国的意义在于“因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与这一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其中“国家构造基本形态”所起的作用是( )
A.巩固统一 B.重建国家 C.网罗人才 D.统一思想
2.有学者认为周秦之变是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权更替之一,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军功授爵到考试录取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天子独尊到平民政治
3.“‘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
4.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如图板书设计,其标题(空白框处)应为( )
A.秦统一六国 B.秦末农民大起义
C.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D.三国鼎立
5.“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黄巾起义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7.《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意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为此其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厉行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焚书坑儒
9.根据下表判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0.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轻徭薄赋——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
D.“以德化民”——汉文帝
11.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2.《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 B.成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的有利保障
C.有利于提高政府军队战斗力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13.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对匈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 B.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
C.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D.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
14.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争权夺利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5.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道:“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习总书记谈到的“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霍去病北击匈奴
C.张骞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17.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提升了汉朝军力
18.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9.对如图所示一组图片的主题及其影响解读准确的是( )
A.耕织技术的革新 B.汉字字体的演变
C.书写材料的进步 D.文书格式的改进
20.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
A.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 B.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C.汉武帝开始重视史学的重要地位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非选择题
21.秦统一中国影响深远,为了巩固这一学习内容,陈老师选取了一些材料,准备带领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吧。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他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
材料三
在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记载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的问题。
烦恼一:经过兼并战争,山东六国的国王都一个个变成了秦的阶下囚。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性的胜利,秦王(嬴)政认为,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其至尊的地位。
烦恼二:秦始皇倚仗皇帝的无上权威,总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过,不管他怎样日夜兴作,“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
烦恼三:在全国范围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呢?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秦王嬴政如何解决烦恼一、二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来解决烦恼三?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以上三个烦恼的解决,共同反映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四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为“制”“诏”,印称“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根据材料四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材料五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家),诸侯更相(竞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6)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此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22.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秦统一中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巩固统一更是非常重要。为了巩固这一学习内容,陈老师选取了一些材料,准备带领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吧。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图二中的文字为“皇帝之玺”,你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字体吗?根据图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得以实行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商朝已经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同时出现了金属货币。秦朝建立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俞沛铭《货币史话》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半两钱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材料三
始皇二十六年,秦既统一中国,《史记》记其统一后的大政,以“车同轨”和“一法度衡石丈尺”“及书同文字”……“车同轨”在宇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要各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秦朝道路示意图
——摘编自白寿弇(中国交通史)
(3)交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个新时代”的特征。运用材料三中的两项史实,说明秦朝交通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材料四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据材料四,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并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弱,地方强的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 ① .
汉代讲经图 图二 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我们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感受汉代席地而坐、教学互动的教育特点。《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 ② .
图三 反映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后统一铸造的五铢钱此外,汉武帝还实行 ③ ;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图四霍去病是西汉一代名将,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他死后,汉武帝为他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以示表彰。他的赫赫战功是 ④ .
(1)上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学习卡片,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设计任务。
(2)以上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汉武帝哪四个方面(或领域)的措施?综合四幅图片,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______”处是( )
______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公元前230 B.公元前221 C.公元前209 D.公元前207
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朝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材料中“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 )
A.世卿世禄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封建等级制度 D.思想统一制度
3.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
4.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其中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公制
5.“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其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
6.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7.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秦代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8.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秦二世时,又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这些举措( )
A.旨在统一语言文字 B.利于岭南地区开发
C.便于强化君主专制 D.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9.不能从下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
A.中央对地方实行分郡管理 B.王朝的都城位于西部的咸阳
C.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D.修建的长城西端点是陇西
10.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与材料中“仰慕”相关功绩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焚书坑儒
C.实行推恩令 D.兴办太学
12.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西汉)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明)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汉书》记载,秦朝因为无休止无归期的劳役征发,使得“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死者相望”。这种现象反映了秦朝
A.战乱不断 B.统治暴虐 C.法律严苛 D.交通发达
2.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朝
A.刑法极为严酷 B.人民素质不高 C.赋税非常沉重 D.社会治安混乱
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A.灭六国,违背人民意愿 B.征百越,不利民族融合
C.修长城,阻碍南北交流 D.施暴政,加剧社会矛盾
4.《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5.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设立太学 D.独尊儒术
6.“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黄巾起义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8.“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是向谁投降?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9.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
A.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巨鹿之战
10.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暴力型的国家统治
11.统治者从秦朝灭亡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A.必须仁政治国 B.必须增强国力 C.必须重视发展生产 D.必须重视教育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象棋中,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为“九五”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敌方之“将(帅)”。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春秋战国 B.商周之际 C.秦汉之交 D.三国魏晋
2.西汉初年,政府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如图),目的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以下选项中,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秦灭六国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5.汉高祖刘邦“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体现了( )
A.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 B.抑制诸侯的集权思想
C.汉朝鼎盛时期的繁荣 D.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
6.下表反映的是汉高祖和汉景帝时期的赋税和徭役情况。根据下表,可以判断西汉初年实行( )
统治者 赋税 徭役
汉高祖 十五分之一 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 三十分之一 每三年一个月
A.重视教育 B.“以德化民” C.休养生息 D.勤俭治国
7.《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贞观之治
8.据《汉书》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由此可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
9.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击匈奴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推动了禅让向世袭的转变 B.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3.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收回铸币权
实行盐铁国有
均输、平准、平抑 物价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5.随着西汉王朝的强盛,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思想统治政策转变为( )
A.勤俭治国 B.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C.休养生息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6.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是因为武帝利用他的主张( )
A.废除丞相制度 B.抑制各诸侯王 C.打击豪强势力 D.强化中央集权
7.下表是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有关(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实行“推恩令”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8.史料载:“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材料叙述的是
A.武王伐纣的功绩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功绩
C.蒙恬北击匈奴的功绩 D.班超经营西域
9.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御史台 D.枢密院
1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表明(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D.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
11.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他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C.拓宽选材用人渠道 D.弥补丞相才干不足
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B.多措并举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 D.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小明在学习历史某课时,制作了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课学习的内容是( )
A.西汉的灭亡 B.新朝的建立 C.东汉的兴衰 D.西晋的建立
2.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囚徒、奴婢,禁止人口买卖。上述措施( )
A.缓和了集团内部矛盾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3.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光武帝时期“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说明光武帝为加强统治而采取了( )
A.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崇尚节俭 D.裁减官员
4.直观的图示是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学习东汉衰落的原因后,整理出了下图。该图反映东汉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东汉顺帝时期京城流传“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童谣。造成这一童谣流传的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军起义的破坏
C.汉顺帝的残暴统治 D.州牧割据混战不已
6.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
7.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8.184年,张角等领导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王朝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人:张角;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其中“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2.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3.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4.自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宣告后,“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 )
A.西安西域 B.西域欧洲 C.西域东罗马帝国 D.长安大秦
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6.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7.汉武帝时,汉朝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可到达( )
A.朝鲜半岛 B.中南半岛 C.印度半岛 D.阿拉伯半岛
8.如图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9.《后汉书》记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保护)之。(公元前60年)宣帝改曰都护。”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淝水之战发生的原因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反映的是( )
A.扁鹊总结四诊法 B.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钟繇独创楷书书法
2.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学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印刷术
C.火药和指南针 D.印刷术和造纸术
3.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
A.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B.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4.下列叙述与华佗有关的是( )
A.发明“麻沸散” B.被尊称为“医圣”
C.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拓者 D.提出“治未病”理论
5.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6.《九章算术》共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下表是其部分章节的内容。据此可知,《九章算术》( )
第一章:方田讲述了平面几何面积算法 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按照比例折换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输用衰分述解决赋税的合理负担问题
A.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B.重视经验而轻原理
C.体现了数学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7.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
①《九章算术》②《齐民要术》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耧车的出现反映该时期( )
A.科技的提升 B.农业的进步
C.人民的幸福 D.中央集权的强化
9.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是( )
A.《春秋》 B.《诗经》 C.《汉书》 D.《史记》
10.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可见《史记》的体例是( )
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通史
11.下图两个建筑分别体现了佛教、道教文化内涵,佛教正式传入中国、道教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
A.秦朝 B.东汉 C.北魏 D.周朝
12.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 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13.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 B.与本土宗教相互融合
C.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同步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掌握,而且要能够学以致用,
可以结合所学完成相应练习,融会贯通。所以在这里,依据每课的知识点,选取对应题目,
让学生在知识点的同步练习中,检测学习效果,有意识地培养核心素养,学以致用。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评价某一帝国的意义在于“因统一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国家构造基本形态,
与这一时代造就的精神文化基本形态,一同跨越并规范了其后中国两千年的漫漫历史”。其
中“国家构造基本形态”所起的作用是( )
A.巩固统一 B.重建国家 C.网罗人才 D. 统一思想
2.有学者认为周秦之变是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权更替之一,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也随
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军功授爵到考试录取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天子独尊到平民政治
3.“‘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
是( )
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
4.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如图板书设计,其标题(空白框处)应为( )
A.秦统一六国 B.秦末农民大起义
C.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D.三国鼎立
第 1 页 共 20 页
5.“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
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八王之乱
C. 淝水之战 D.黄巾起义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
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 严酷的刑法
7.《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
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
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 影响
8.西汉统治者在充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意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为
此其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厉行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 焚书坑儒
9.根据下表判断,“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 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0.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该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
确的是( )
A.轻徭薄赋——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 休养生息——汉高祖
D.“以德化民”——汉文帝
第 2 页 共 20 页
11.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
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
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2.《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
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 B.成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的有利保障
C. 有利于提高政府军队战斗力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13.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
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对匈奴政策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 B.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
C. 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D.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
14.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 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 光武中兴、争权夺利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5.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 ③④
第 3 页 共 20 页
16.2017年 5月 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道:
“公元前 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
完成了‘凿空之旅’。”习总书记谈到的“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霍去病北击匈奴
C. 张骞出使西域 D.班超经营西域
17.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
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
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 加速了民族交融 D.提升了汉朝军力
18.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 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 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9.对如图所示一组图片的主题及其影响解读准确的是( )
A.耕织技术的革新 B.汉字字体的演变
C. 书写材料的进步 D.文书格式的改进
20.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
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判断标准应该是( )
A.昌盛的秦汉文化需要人及时记载 B.西汉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C. 汉武帝开始重视史学的重要地位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 4 页 共 20 页
二、非选择题
21.秦统一中国影响深远,为了巩固这一学习内容,陈老师选取了一些材料,准备带领
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吧。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
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
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
性意义。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他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
材料三
在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记载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的问题。
烦恼一:经过兼并战争,山东六国的国王都一个个变成了秦的阶下囚。面对如此巨大的
历史性的胜利,秦王(嬴)政认为,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
其至尊的地位。
烦恼二:秦始皇倚仗皇帝的无上权威,总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过,
不管他怎样日夜兴作,“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总不能事事躬亲,
包揽一切。
烦恼三:在全国范围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呢?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秦王嬴政如何解决烦恼一、二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
度来解决烦恼三?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4)以上三个烦恼的解决,共同反映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四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自称“朕”命令称为“制”“诏”,印称“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根据材料四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第 5 页 共 20 页
材料五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
远),相攻击如仇雠(仇家),诸侯更相(竞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
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6)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
支持,此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22.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秦统一中国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巩固统一更是
非常重要。为了巩固这一学习内容,陈老师选取了一些材料,准备带领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
所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吧。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图二中的文字为“皇帝之玺”,你知道
这四个字是什么字体吗?根据图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得以实行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商朝已经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同时出现了
金属货币。秦朝建立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以重量作为货币单位、以圆形方孔作
为货币的基本形式,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俞沛铭《货币史话》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半两钱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材料三
始皇二十六年,秦既统一中国,《史记》记其统一后的大政,以“车同轨”和“一法度
衡石丈尺”“及书同文字”……“车同轨”在宇面上,虽只是要各处车辙的度数相等,要各
第 6 页 共 20 页
轮间的距离划一;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交通情形
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畅行各处,
便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秦朝道路示意图
——摘编自白寿弇(中国交通史)
(3)交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个新时代”的特
征。运用材料三中的两项史实,说明秦朝交通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材料四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
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 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 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
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据材料四,指出修筑长城的目的,并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 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了西
汉初期中央弱,地方强的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
汉武帝 ① .
第 7 页 共 20 页
汉代讲经图
图二 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我们能从
一个侧面了解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
的态度,同时也能感受汉代席地而坐、教学互动的
教育特点。《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 ② .
图三 反映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后统一铸造
的五铢钱此外,汉武帝还实行 ③ ;又在全国范围内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
很大改善。
图四霍去病是西汉一代名将,为西汉立下赫赫战功。
他死后,汉武帝为他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以示表彰。
他的赫赫战功是 ④ .
(1)上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学习卡片,在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内容,完成设
计任务。
(2)以上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汉武帝哪四个方面(或领域)的措施?综合四幅图片,
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
第 8 页 共 20 页
第 9课 秦统一中国
1.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______”处是( )
______年,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
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是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A. 公元前230 B.公元前221 C. 公元前209 D.公元前207
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
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朝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
代。”材料中“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 )
A. 世卿世禄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 封建等级制度 D.思想统一制度
3.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太尉 C. 御史大夫 D.通判
4.如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其中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 分封制 B.皇帝制 C. 郡县制 D.三公制
5.“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
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其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
朝统一文字”的( )
A. 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 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
6.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 700千米,仅用两年
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 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7.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秦代长城的起止
点是( )
A. 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第 9 页 共 20 页
8.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
秦二世时,又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
庭,繁衍后代。这些举措( )
A. 旨在统一语言文字 B.利于岭南地区开发
C.便于强化君主专制 D.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9.不能从下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
A. 中央对地方实行分郡管理 B.王朝的都城位于西部的咸阳
C.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 D.修建的长城西端点是陇西
10.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
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
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
仰慕?”与材料中“仰慕”相关功绩是( )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焚书坑儒
C.实行推恩令 D.兴办太学
12.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西汉)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明)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毛泽东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第 10 页 共 20 页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汉书》记载,秦朝因为无休止无归期的劳役征发,使得“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
生……死者相望”。这种现象反映了秦朝
A. 战乱不断 B.统治暴虐 C. 法律严苛 D.交通发达
2.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说明秦朝
A. 刑法极为严酷 B.人民素质不高 C. 赋税非常沉重 D.社会治安混乱
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A. 灭六国,违背人民意愿 B.征百越,不利民族融合
C.修长城,阻碍南北交流 D.施暴政,加剧社会矛盾
4.《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 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
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A. 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5.公元前 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
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 设立太学 D.独尊儒术
6.“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黄巾起义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
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 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 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8.“公元前 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
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是向谁投降?
A. 陈胜 B.吴广 C. 刘邦 D.项羽
9.决定秦朝兴起、灭亡的两次战役分别是
A. 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B.巨鹿之战、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巨鹿之战
10.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
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
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A. 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暴力型的国家统治
11.统治者从秦朝灭亡的历史中,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A. 必须仁政治国 B.必须增强国力 C. 必须重视发展生产 D.必须重视教育
第 11 页 共 20 页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象棋中,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为“九五”而战,战局
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敌方之“将(帅)”。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春秋战国 B.商周之际 C. 秦汉之交 D.三国魏晋
2.西汉初年,政府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如图),目的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
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以下选项中,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牧野之战 B.秦灭六国 C. 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3.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
年代尺,其中公元前 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第 12 页 共 20 页
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 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5.汉高祖刘邦“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
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体现了( )
A. 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 B.抑制诸侯的集权思想
C.汉朝鼎盛时期的繁荣 D.增加国库收入的措施
6.下表反映的是汉高祖和汉景帝时期的赋税和徭役情况。根据下表,可以判断西汉初年实
行( )
统治者 赋税 徭役
汉高祖 十五分之一 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 三十分之一 每三年一个月
A. 重视教育 B.“以德化民” C.休养生息 D.勤俭治国
7.《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
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
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 光武中兴 D.贞观之治
8.据《汉书》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由此可知,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 )
A. 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 勤俭治国 D.减轻刑罚
9.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
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
证了汉文帝提倡( )
A. 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 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第 13 页 共 20 页
第 12 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汉武帝为解
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 北击匈奴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公元前 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
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 推动了禅让向世袭的转变 B.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3.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
A. 汉高祖 B.汉文帝 C. 汉景帝 D.汉武帝
4.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收回铸币权
实行盐铁国有
经济加强中央控制
均输、平准、平抑
物价
A.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5.随着西汉王朝的强盛,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思想统
治政策转变为( )
A. 勤俭治国 B.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C.休养生息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6.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
第 14 页 共 20 页
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
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是因为武帝利用他的主张( )
A. 废除丞相制度 B.抑制各诸侯王 C. 打击豪强势力 D.强化中央集权
7.下表是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
有关(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实行“推恩令”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8.史料载:“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材料叙述的是
A. 武王伐纣的功绩 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功绩
C.蒙恬北击匈奴的功绩 D.班超经营西域
9.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
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
A. 御史大夫 B.刺史 C. 御史台 D.枢密院
1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 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
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表明( )
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D.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
11.汉武帝在位 54年间,先后用相 13人,他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
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此举旨在( )
A.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C.拓宽选材用人渠道 D.弥补丞相才干不足
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
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创立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B.多措并举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 D.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第 15 页 共 20 页
第 13 课 东汉的兴衰
1.小明在学习历史某课时,制作了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该课学习的内容是( )
A. 西汉的灭亡 B.新朝的建立 C. 东汉的兴衰 D.西晋的建立
2.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囚徒、奴婢,禁止人口买卖。上述措施( )
A. 缓和了集团内部矛盾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3.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光武帝时期“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说明光武帝为加强统治
而采取了( )
A. 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 崇尚节俭 D.裁减官员
4.直观的图示是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小明在学习东汉衰落的原因后,整
理出了下图。该图反映东汉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东汉顺帝时期京城流传“直如弦,死到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童谣。造成这一童谣流
传的原因是( )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军起义的破坏
C.汉顺帝的残暴统治 D.州牧割据混战不已
6.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 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
7.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
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第 16 页 共 20 页
A. 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8.184年,张角等领导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州郡失据,
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表明黄巾起义( )
A. 源于东汉王朝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 184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人:
张角;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 时间 B.领导人 C. 口号 D.作用
第 14 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0周年。其中“一带”指的是“陆上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张骞 B.班超 C. 甘英 D.班勇
2.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A. 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3.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第 17 页 共 20 页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
4.自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宣告后,“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和
最远到达的地方是( )
A. 西安西域 B.西域欧洲 C.西域东罗马帝国 D.长安大秦
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
释的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6.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
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7.汉武帝时,汉朝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
远可到达( )
A. 朝鲜半岛 B.中南半岛 C. 印度半岛 D.阿拉伯半岛
8.如图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 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9.《后汉书》记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保护)之。(公元前 60年)宣帝改曰都护。”该
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淝水之战发生的原因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第 18 页 共 20 页
第 15 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
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反映的是( )
A. 扁鹊总结四诊法 B.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钟繇独创楷书书法
2.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
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学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
A. 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印刷术
C.火药和指南针 D.印刷术和造纸术
3.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
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
A. 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B.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4.下列叙述与华佗有关的是( )
A. 发明“麻沸散” B.被尊称为“医圣”
C.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拓者 D.提出“治未病”理论
5.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一生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辨
证诊断、对症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留给后世的医学著作
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6.《九章算术》共收录了 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下表是其部分章节的内容。据此可知,
《九章算术》( )
第一章:方田讲述 第二章:粟米谷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 第六章:均输用衰分
了平面几何面积 物粮食按照比例 程、体积计算、工程分 述解决赋税的合理负
算法 折换 配方法 担问题
A.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B.重视经验而轻原理
C.体现了数学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7.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
科技成就的有( )
第 19 页 共 20 页
①《九章算术》②《齐民要术》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8.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
工序一次完成。耧车的出现反映该时期( )
A. 科技的提升 B.农业的进步
C.人民的幸福 D.中央集权的强化
9.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年的史事,
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是( )
A.《春秋》 B.《诗经》 C.《汉书》 D.《史记》
10.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
相的历史活动。可见《史记》的体例是( )
A. 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 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通史
11.下图两个建筑分别体现了佛教、道教文化内涵,佛教正式传入中国、道教在中国出现的
时间是( )
A. 秦朝 B.东汉 C. 北魏 D.周朝
12.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
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
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 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13.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
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 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 B.与本土宗教相互融合
C.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
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