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并能鉴别哪些物体是光源。
(2)知道阳光(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并能提出有关的证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 “光在空气、水中传播”、“小孔成像”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实验是研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晨曦”“影子”“太阳下的光斑” 等自然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所施教的班级为浙江省余姚实验学校703班,班级整体的科学学习兴趣较浓,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充满好奇,有多个课外研究小组带动科学学习。在学习储备上,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科学学习,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已基本掌握,思维较活跃,但逻辑思维还需要一定的形象事物支撑,因而,需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学生对本节所研究的光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认识较肤浅,因而在教学中根据需要来设计实验,通过直观现象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客观自然现象生活事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春光明媚下该班学生春游的图片,在轻松的情境重现下体味阳光的美好。
【引入】正因为有光,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多彩,那么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带来光明?其中哪些是能自行发光的?
活动2【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光源
【活动 1】两人为一组写出5个带来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汇报】老师走动,选取一组以图片的形式将结果呈现于黑板。
【归纳】 我们把这一类能自行发光 的 物体 ,叫作光源。 太阳是自然界中最强的光源,也是对地球来讲最重要的光源。
【巩固】判断下列物体哪些属于光源?以小组接龙形式:判断是或不是。(图示:炫目的白炽灯,晶莹剔透的水滴,闪闪发光的钻石,发光的猫眼,一轮明月。口头提问:投影光屏、电脑电子屏)
【提问】你能对上面列举的光源进行分类吗?你所给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人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那为什么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我们也能看见呢?
【小结1】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能看到是因为他们能将其他光源的光发射出来。比如,月球、猫眼、水滴。本身发光的物体能看见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直接进入眼睛。
2.阳光的直线传播
【设问】光由光源发出后是如何传播的呢?(停顿)你见过相关现象吗?
【展示】透过树叶缝隙的阳光;激光灯呈现的光束。
【归纳】从中,你发现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特征吗?(请同学归纳)
【过渡】刚才的图片及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我们研究问题凭感觉不行,你能否用实验进一步来验证这一猜想呢?
【活动2】通过激光的模拟实验来直接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首先是通过有烟尘的玻璃钟罩,你看到光经过的路径吗?是怎么的?接着,我们试试在墨水中是否也是同样的路径?
【汇报】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归纳】光能在空气、水(可称为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吗?(生)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吗?(生)
【描述】不均匀的空气中斑马线会模糊;篝火旁人影会变糊等现象。
【活动2】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传播路线?观察光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传播路线?
【归纳】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小结2】所以,光(是 )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板图】这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为了形象的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这条假象的直线叫光线。
【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都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或者运用了光是直线传播原理的。你有想到吗?
【展示】(备用图片:排队、影子、日食月食等)
【引导】当介质不是同一种或分布不均匀时,光无法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呢?
【小活动】请一名同学到讲台桌前,用大型手电筒照射一名同学,观察变幻手影。
【展示】就无法继续传播,在障碍物后方会形成——影子。
【讲授】我们已经知道了阳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为了既形象又简洁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引进“光线”。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引入的。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假想的线叫光线。
【板图】通过光线图来加以说明影子的形成。这反向又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会拐弯,因而在物体后方会留下阴影区。
【追问】阴影的形状与什么有关呢?(预设:与不透明物体形状相关。)
【展示】留心身边事物也是学好科学的必需态度。观察树荫的同学请举手。你先来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提问】1、树叶轮廓分明的影说明什么?2、地面上还有光斑,这些光斑形状是怎样的?其中圆形光斑是什么?
【备用活动】探究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什么?(如无阳光的天气,用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来代替。)
(1)学生小组活动:在不同孔下,当不断缩小孔到一定程度时,观察地面上的圆形光斑。
(2)学生小组讨论: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而与光源形状相关。
(3)小组代表交流结论并归纳:圆形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产生的小孔成像的现象,这些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太阳是球状体,通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就是圆形的。如果光源是其他形状则像会呈现光源的形状。
【活动3】1.通过小孔成像仪,观察点亮的烛焰呈在光屏上的像的形状,并记录:倒立还是正立?(预设:倒立)
2.保持烛焰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向后移动纸筒位置(即光屏远离小孔),记录像的大小:变大/变小?(预设:变大。)进一步追问:如果向前移像又如何变化?(预设:变小)
3.保持纸筒位置不变,向左移动烛焰,记录像的移动情况:向左、向右移?
【汇报小结】最后,小组代表交流结论并归纳小结:通过小孔成像仪来观察烛焰在光屏上的像随烛焰移动的情况来探究小孔成像特点。
【拓展1】阅读p.89图3.2.7、视窗:无影灯和p.90沈括与《梦溪笔谈》,指导查找影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的如何判断?(预设:影随物移动,而像与物移动方向相反。)
【拓展2】战国时期《墨经》记载墨翟与学生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解释到“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这入 也下”。
活动3【练习】三、总结巩固
通同学来回顾小结本节所学,并配合重点知识的形成性评价练习题:
【判断】
【判断】下列物体一定不是光源的有( )
A、电灯 B、闪闪发光的钻石C、烟花D、航标灯 E、课本 F、手电筒 G、鹰眼 H、月亮
活动4【作业】四、实践作业
1、观察太阳下,通过不同小孔后的光斑。
2、联系数学几何,能否根据光斑的大小来推算出太阳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