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25高考一轮复习基础全覆盖
生态系统的结构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范围
阅读教材P48,完成下列填空:
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
3.类型
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阅读教材P50-51,完成下列填空:
成分 范畴 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群落中①__________的根本来源
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②____________ 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③________,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消费者 主要指④________ 加快生态系统的⑤__________________;对植物的⑥________、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主要是营⑦______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⑧________,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知识点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阅读教材P51-52,完成下列填空: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实例
2.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________连接成的复杂________。
(2)形成原因
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________植物,也可能被________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
(1)生态系统的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渠道。
(3)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重要条件。
【自主检测】
1、将序号所示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归类:
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
④农田生态系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
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
⑩城市生态系统
2、连一连
3、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食物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分解者都是细菌。( )
(4).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 )
(5).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不固定。( )
(6).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4.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数量增多的是( )
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5.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则草原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
A.生产者 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分解者
6.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7.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8.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9.如图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的减少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10.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体现了下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肯定是( )
A.自养生物 B.植物
C.第二营养级 D.草食动物
13.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14.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上升主要是因为食物增加
C.b点后丙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天敌减少
D.该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锐减
15.(不定项选择)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O2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16.(不定项选择)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1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占据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8.某生物课外研究小组统计了野外四种生物在一生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百分比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休息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 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 45%吃种子 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根据表中信息,试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物种C、A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物种C和D一天中的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从食性角度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阅读教材P54~55,完成下列填空: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环节和过程
(1)四个环节
(2)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丁:________,戊:________。
②据图分析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a.通过自身________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b.被______________同化。
c.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分解。
d.未被利用。
知识点二 能量流动的特点
阅读教材P56~57,完成下列填空:
1.特点
(1)单向流动
①方向:从第一营养级流向____________,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
②特点:不可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
(2)逐级递减
①含义: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②能量传递效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③营养级数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_个营养级。
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________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________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注意] 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性原理,在建立与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
知识点三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阅读教材P58~59,完成下列填空:
1.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________,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设计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得到________的利用。
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________的部分。
【自主检测】
1、连一连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
(3).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传递,捕食关系是不能逆转的。( )
(4).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原因是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6).能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是以热能的形式流动的。( )
(7).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
(8).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9).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
(10).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3.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
4.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m2·a)
B.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J/(cm2·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J/(m2·a)
5.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项目 能量(J)
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 419
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209.5
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 146.65
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 62.85
A.食物中的能量15%用于了幼虫自身的生长
B.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1 047.5 J的能量
C.某一只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与一只低营养级消费者相比,获得的能量较少
D.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6.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7.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 B.火山口的热量
C.无机物的氧化 D.太阳光能
8.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9.若牛的摄入量为100%,其中粪便量是38%,呼吸量是52%,则牛的同化量是( )
A.18% B.48%
C.62% D.82%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
11.某海岛国家粮食严重不足,需增加新的食物,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下列哪种方式最合理( )
A.开发某种可食用藻类
B.远洋船队大量捕鲸
C.用粮食酿酒,喝酒提神
D.捕杀以前不吃的野兽或保护动物
12.胶州湾是山东省传统渔业捕捞区,现今该海域的经济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些甚至枯竭。为了恢复胶州湾生态系统,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kJ·km-2·a-1) 未利用的能量(kJ·km-2·a-1)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kJ·km-2·a-1)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kJ·km-2·a-1)
Ⅳ 1.42 0.42 0.19 0.81
Ⅲ ? 15.00 11.94 39.31
Ⅱ 3 825.37 1 986.70 547.00 1 224.00
Ⅰ 23 804.42 3 252.00 2 877.00 13 850.05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3 804.42 kJ·km-2·a-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6%
C.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66.25 kJ·km-2·a-1
D.处于高营养级的大型鱼类所含能量极低的重要原因是低营养级有较多能量不能流入更高营养级
1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但所占比例不正确
B.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
C.从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可用(a2+b2+c2+d2)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去向相同
14.(不定项选择)下图是近年在某县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种间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D.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15.(不定项选择)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若甲和乙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且甲能养活10 000人,则乙能养活500人
D.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DDT,则甲中的人比乙中的人体内DDT浓度低
16.某生态学家分别对一片玉米田、一片荒地和一个湖泊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行测定,测出的数据如下表(单位:kJ),请回答下列问题:
玉米田 荒地 湖泊
入射太阳能 2 001.0 497.0 111 572.0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25.3 4.95 111.3
生产者的呼吸量 8.4 0.99 37.0
(1)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两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固定了等量的太阳能,则________(填“玉米田”或“荒地”)生态系统可能有较多的能量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3)玉米田生态系统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一部分由于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能量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米与玉米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图1
图2
(1)图1中,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2)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
(3)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的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的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表示)。
18.某池塘受生活污水的污染情况如图甲所示。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浮游动物、鱼类等,还有危害水生植物的病菌、害虫。图乙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2)图乙中,若A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摄入(吃进)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二营养级________________,C表示该营养级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物质循环
阅读教材P61~63,完成下列填空:
一、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1.碳的存在形式
(1)非生物环境:以________和________(石灰岩、珊瑚礁)等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主要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过程图解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________。
(2)过程:________ ________。
(3)范围:________。
2.特点
(1)________——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________——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知识点二 生物富集
阅读教材P63~64,完成下列填空: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________、________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________的现象。
2.特点:有害物质沿________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________________。
3.范围:________。
知识点三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阅读教材P65,完成下列填空:
1.区别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__利用,而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联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它们________,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________。
【自主检测】
1、连一连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碳可在森林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
(2).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3).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独立进行的。( )
(6).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 )
(7).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热能,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
(8).由于人工碳排放过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9).铅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浓度可能超过环境浓度。( )
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5.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对值示意图,其中丙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含汞的废电池浸出液污染,生物体内含汞最多的营养级是( )
A.乙 B.丙
C.甲 D.丁
6.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
①光合作用 ②细胞呼吸 ③分解作用 ④燃烧作用
⑤化能合成作用 ⑥蒸腾作用
A.①③④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7.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
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D.生物X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不可能含有线粒体
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9.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10.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F)中枯叶年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 A B C D E F
枯叶年输入量/t·hm-2·a-1 1.50 7.50 11.50 7.50 9.50 50.00
枯叶现存量/t·hm-2 44.00 35.00 15.00 5.00 3.00 5.00
A.土壤有机物积累量的大小关系是AB.F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枯叶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没有关系
D.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关系是A>B>C>D>E>F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依存
12.某同学画出如图所示的三个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图中生产者都是A
B.图甲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图乙中A、B、D、E构成群落,碳元素在其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有机物
D.若要使图甲、乙、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过程,需补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部分
13.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甲、乙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C·a-1) 碳释放量(kgC·a-1)
甲 1.20×1014 1.20×1014
乙 1.20×1014 1.26×101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
B.表中甲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
C.由于人工碳过度排放,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CO2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
D.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
14.“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碳的传递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
15.(不定项选择)陈巴尔虎草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天堂草原”的美誉,如图为陈巴尔虎草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C.DDT等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狐和鹰体内富集
D.狐的同化量的一部分以狐的粪便的形式流入分解者
16.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两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
(1)案例Ⅰ: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
设计思路: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处理情况 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 进行过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
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 cm深的土壤中
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尽可能排除________的作用。
(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
③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后,从A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 mL;从B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 mL;
④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________处理。
⑤观察各试管的________,记录实验结果。
1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3)图中D→C过程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的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
18.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甲
乙
(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过程②表示________。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阅读教材P68~69,完成下列填空:
1.信息的概念
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____________、数据与____________等称作信息。
2.信息的基本类型
(1)物理信息
①概念:通过________传递的某种信息。
②举例:光、声、________、湿度和________等。
(2)化学信息
①概念: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_。
②举例: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________等。
(3)行为信息
①概念: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________传递的信息。
②举例:蜜蜂跳舞、雄鸟的“________”。
知识点二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阅读教材P70~71,完成下列填空:
层次 作用 举例
个体 ①_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海豚的②________
种群 生物种群的③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④________、昆虫交尾
生物群落 调节⑤________,以维持⑥___________ 食物链中⑦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生态系统 协调生物群落内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三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阅读教材P71~72,完成下列填空:
(1)提高________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________,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________。
(2)对有害动物________。如利用昆虫________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________。
【自主检测】
1、连一连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 )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
(3).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4).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
(5).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于非生物环境。( )
(6).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
3.萌发的种子通过低温处理后,可提前开花和成熟,如春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可早熟5~10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物理信息
B.该材料体现了信息传递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
D.影响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信息只有温度
4.下列各项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哺乳动物的体温 B.昆虫发出的声音
C.昆虫的信息素 D.蜜蜂跳舞
5.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当个体发现捕猎者后就会发出警报,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其袭击鸽群,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鸽发现苍鹰后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B.鸽种群数量越多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小
C.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鸽及其同伴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6.蟑螂可以传播多种病菌。研究人员人工合成出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然后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结果在 1 min 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研究人员还在猪圈里放置了千分之一克这种性外激素,结果一个晚上诱捕了30只雄蟑螂。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7.如图所示为物种甲与物种乙的关系,则物种甲与物种乙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甲传递给乙
B.信息只能由乙传递给甲
C.甲与乙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甲与乙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属于物理信息
C.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要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D.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0.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是( )
A.信息素 B.有机酸
C.孔雀开屏 D.温度
11.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实例,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必须接收适宜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1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业害虫的出生率
C.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D.提高畜产品的产量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14.(不定项选择)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对于生产者来说,光的性质、光的强度、光照长度等均属于物理信息
B.信息传递不同于单向进行的能量流动,但类似于物质循环,且往往是双向的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伴随着一定的物质转换和能量消耗
D.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行的
15.(不定项选择)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 )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B.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D.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含氮的无机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非生物环境
16.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Ⅱ.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朵,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 假设 操作步骤 预测结果 结论
1 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2 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3 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1)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方式和方向上不同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下列实例中信息的种类:
①蜜蜂的舞蹈属于________信息。
②某些植物的花的颜色对于传粉昆虫来说属于________信息。
③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属于________信息。
(3)简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下图为甲、乙两种不同的招潮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上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
(2)这种求偶行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________有直接关系。
(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上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阅读教材P73~74,完成下列填空:
1.
2.
3.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基础:________。
(2)表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和________稳定性。
(3)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知识点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阅读教材P75~76,完成下列填空: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②________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③____________的能力
实质 抵抗干扰、④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⑥________越多,⑦________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⑧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越低,二者往往相反
知识点三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阅读教材P76,完成下列填空: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_强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_的协调。
【自主检测】
1.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在自身净化作用、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和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等方面。( )
(3).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
(4).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5).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
(6).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缸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
(7).生态缸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 )
(8).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9).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
(10).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11).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旅鼠、植物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
(1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
2.当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个事例说明( )
A.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D.生态系统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为治理土地荒漠化,河北省林业厅通过飞播造林20万亩,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飞播造林的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
A.呼伦贝尔大草原 B.青海湖
C.人工蔬菜大棚 D.西双版纳雨林
5.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6.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框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缸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不应放在黑暗中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能保持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9.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
A.②③ B.④
C.⑥ D.⑤⑦
10.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不一定结构平衡
B.生态平衡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
C.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1.两物种间(如某种灵长类动物和蟒蛇)存在“互动多样性”的现象,即存在多种类型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互动多样性”现象是生物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蟒蛇可能成为灵长类动物的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C.物种间的“互动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种间关系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2.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13.(不定项选择)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14.(不定项选择)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时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15.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植被恢复是遏制土地退化、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研究者对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域的生态恢复进程进行了数年的调查与研究。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实质是________的过程,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
(2)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等特征是研究者任务之一。欲要获取某阶段时群落的垂直结构,需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某退化生态系统在恢复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恢复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第15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至顶级阶段的过程中,能量输入总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由于其具备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故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________________是该能力的基础。
16.如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TS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2所示的坐标系中绘出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
17.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节
【自主检测】
1.
2.
3.×××√√×
4.D
5.B
6.A
7.D
8.B
9.A
10.B
11.C
12.A
13.B
14.D
15.ABC
16.AC
17.
(1)4 初级 (2)鹰 四、五 (3)捕食和种间竞争
18.
(1)
(2)种间竞争 捕食 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19.
(1)4 第三、第四营养级 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第2节
【自主检测】
1.
2.√√√√××√×××
3.B
4.A
5.C
6.C
7.A
8.C
9.C
10.A
11.A
12.C
13.D
14.ABC
15.ABC
16.
(1)玉米田 玉米田中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入射太阳能的比值最高 (2)荒地 (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种间竞争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7.
(1)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 b/y×100%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5A/(1+4X)
18.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第3节
【自主检测】
1.
2.√√√√××√√√
3.B
4.A
5.C
6.B
7.C
8.D
9.C
10.B
11.A
12.A
13.C
14.D
15.ABD
16.
(1)灭菌 土壤微生物 (2)②30 mL蒸馏水 ④等量的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 ⑤颜色变化
17.
(1)生产者 (2)CO2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CO2 碳酸盐 (5)能量流动
18.
(1)分解者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3)⑤ (4)B 热带雨林温度高、湿度大,分解者活动旺盛
第4节
【自主检测】
1.
2.√×√√××
3.D
4.C
5.B
6.C
7.C
8.A
9.C
10.D
11.C
12.B
13.C
14.ACD
15.ACD
16.
Ⅰ.(1)行为信息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Ⅱ.(1)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2)将白纸染成花朵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朵不同 (3)“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4)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17.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2)①行为 ②物理 ③化学 (3)①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两空顺序可颠倒)
18.
(1)行为 (2)性激素 (3)繁衍 (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种间 稳定
第5节
【自主检测】
1.×√√√√×√×√√×√
2.B
3.D
4.D
5.B
6.A
7.B
8.A
9.B
10.D
11.C
12.C
13.ABC
14.ABD
15.
(1)群落(次生)演替 气候、土壤(降雨、水土流失) (2)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 不同物种(植物)的分层情况 (3)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取代 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4)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16.
(1)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总稳定性越弱(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如图所示
17.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