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微思考:
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和P70“秦朝道路示意图”:秦朝的驰道有什么特点?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特点: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阔牢固,美观实用。
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的路、桥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教学目录: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对海洋探索与全球航路建立
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
两河流域乌鲁克城邦的伊南娜神庙车轮符号
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阅读教材P67-68, 梳理古代中外水路交通成就。
项目 代表成就
陆 路 交 通 中国 秦:
汉:
唐:
元:
西方 罗马帝国: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通过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秦朝五尺道直道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汉代: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唐代: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驿道
站户
急递铺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 《元史·地理志》
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政府通过修建道路,一方面加强了对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推动了全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活跃了商品经济市场,跨区域商人集团兴起,农业手工业区域化经营更加明显。
古罗马四通八达的道路是其举世闻名的成就之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流传至今虽然转变了意思却仍然可以让人联想到其曾经的辉煌。
古罗马的道路设计考虑周全,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地形等客观条件,在道路勘察中会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并根据需要运用高超的技术造桥或开凿隧道。开凿隧道方面,古罗马有成套的钻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风、打桩、运送和测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认为直到中世纪晚期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与之比肩。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一般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的碑文,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那个城市管辖,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距离,还有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约有4000多个。除了里程碑外,道路两旁还会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标牌, 给行人们提供了沿途的各种信息。
最初,罗马的道路建设主要用于满足军事征服的的需要,之后也成为了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便捷的道路系统则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项目 代表成就
水 路 交 通 中国
西方 法国:
荷兰: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代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开通迷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大运河开凿的积极作用:
巩固了这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区域沿岸经济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和大动脉。
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影响:1.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军事需要。2.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3.加重了徭役,激化社会矛盾。
思考: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有何不同?两国为何要大力修建道路系统?
总结: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1、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探索
时期 探索
西汉时期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时期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明朝时期 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粱录》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联系......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促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因素有哪些?
原因: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③造船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进步;④为了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⑤强盛的国力支撑。
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
南线通向印度洋
西方早期海洋探索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特点: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影响: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陆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全球交通联系和人员来往变成现实。海上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海上航运距离。
1869年
苏伊士运河
1914年
巴拿马运河
结合69页南宋海上贸易图,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交通的特点及其对交通进步的影响?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哥伦布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卡伯特 1497
卡蒂埃 1534
哈得逊1610
德雷克1577
德雷克1580
塔斯曼1642——1643
巴伦支1594-1597
Newfoundland
(纽芬兰)
1.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2.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开凿运河
1.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
火车与铁路交通——火车的发明与影响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2. 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人”字形路轨解决陡坡问题;
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聘英籍工程师金达监修
火车与铁路交通: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
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轮船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之前,汽车还不够普及。
卡尔本茨和他的“奔驰1号”汽车
汽车的出现与发展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②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的控制和操纵;③各个时期政府的推动;④先进中国人的提倡。⑤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推动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京张铁路:人字形路轨
唐胥铁路:第一条实用铁路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试观世界今日最文明之国,即道路最多之国,此其明证也。中国最繁盛之区,即交通最利便之地,此又一证也。故吾人欲由地方自治以图文明进步,实业发达,非大修道路不为功。凡道路所经之地,则人口为之繁盛,地价为之增加,产业为之振兴,社会为之活动。道路者,实地方之文野、贫富所由关也。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223页。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 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课堂小结:
1.(2024·成都一模)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并海道沟通了南北多个郡国和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覆盖全国20%的人口和30%以上的铁官和盐官数量,这有利于联系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促进国家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未体现经济重心的东移,排除A项;盐铁官营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说法绝对,夸大了并海道的作用,排除D项。
2.(2024·沈阳)清末,东北地区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铁路时出口不多,1890年输出总值为白银37万两,自有了铁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逐年增加,1900年达白银547万两,1910年达白银3669万两。这说明,铁路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B.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布局
C.导致了传统农业的衰落
D.丰富了出口货物的种类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东北地区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即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仅大豆及大豆制品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农业产业布局的改变,排除B项;大豆的种植属于传统农业,材料中大豆的出口金额增长体现不出传统农业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的增加,无法体现出口货物种类丰富,排除D项。
3.(2024·泰安)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A
[解析] 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说明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