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历史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加深对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仍处于相对孤立、分散状态的理解。
2.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具体表现,进一步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相对独立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树立时空观念。
3.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辩证、理性地看待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4.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视角,认识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基于世界历史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提升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时
空
PPT模板 http://www./moban/
标
坐
目录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二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三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框题
美洲物种的外传
壹
第一框题:美洲物种的外传
时间、物种、区域?
时间: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
物种: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
区域:欧洲、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结合教材分析美洲物种外传的具体表现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欧洲 亚洲中国
粮食 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 作物 番茄
辣椒
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
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①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①传播路径: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种植情况: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设问1:马铃薯为何会成为欧洲地区的主要食物
设问2: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中国的背景与影响
第二框题
其他地区物种
在美洲的推广
贰
第二框题: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农作物的推广
类别 物种 推广情况
粮食类
水果类 ——
蔬菜类 ——
经济类 ——
小麦、大麦、水稻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第二框题: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禽类的推广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用于食用
牛、驴、骡
猪、羊、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设问3:美洲甘蔗种植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问4:美洲17世纪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
设问5:近代中华美食在美国传播的情况?
设问6: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第三框题
食物物种交流
带来的影响
叁
第三框题: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影响之一
第三框题: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影响之二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第三框题: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影响之三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第三框题: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影响之四
1.美洲: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2.明清: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4)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5)方向:双向、互补。
(6)结果具有双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1)欧洲发挥中介作用: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
(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知识点拨】】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知识体系构建
【习题巩固】
C
1.(2024·济南)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使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利用施肥技术增加小麦产量,并且把小麦销售到其他地区,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贸易路线,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
2.(2024·咸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A
[解析] 根据材料“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休闲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和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排除B、C两项;冷冻食品的兴起并不代表增强了世界粮食的储备能力,排除D项。
3.(2024·银川)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D
[解析] 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都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现象:咖啡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
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新航路开辟后,咖啡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商贸往来等逐步在世界广泛种植、加工与消费。除此之外,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它们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很多欧洲作物也伴随着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小麦、水稻成为了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
结论:以咖啡为代表的物种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促进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