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 定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
选必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导读
概念解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唯物史观)
生 产 力: 定义: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要素: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选择性必修
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农
工
商
住
行
医
六个专题单独呈现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过程,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新课导入】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选必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PART 0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结合教材P2-3的史实和所学,概述图片所反映的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结构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关系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采集植物果实、茎叶、鱼虾、动物
木、骨、打制石器
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负责养育后代、采集食物
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地位较高
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磨制石器、陶器
定居生活
男性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从属地位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到1万年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多年至2000多年。
1.从采集渔猎(旧石器—打制石器)到农耕畜牧(新石器——石器)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2)原因:
2.原始农业出现(农业革命)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qia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①疾病困扰
②资源压力
③生产力的发展
④气候变迁……
(3)表现
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
中美洲
玉米
甘薯
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美洲的玉米区
黄河中上游的粟米
东亚的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中下游
欧洲、中东、中亚的小、大麦区
长江中下游的水稻
东亚、东南亚的稻米区
西亚
中国
南美洲
猪
绵羊
骆马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美洲 玉米、甘薯、番茄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思考:农业起源呈现什么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
2.原始农业出现(农业革命)
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生产力: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古埃及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河南贾湖遗址
出土的骨笛
(距今7800--9000年)
(2)生活和生产方式:①定居和聚落的形成;②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3)科学技术: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2.原始农业出现(农业革命)
采集
渔猎
农业
畜牧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阶级矛盾
记事
管理
部落战争
国家机器
宗教活动
剩余产品掠夺
私有制
社会率
社会分工
文明的标志:阶级、国家、文字、城市
文明产生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文明产生的根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文 明
生产力
生产力
私有制
兼并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2.原始农业出现(农业革命)
(4)推动生产关系变化: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教材P6 学习聚焦)
【知识拓展:国家产生的标志、实质、根本属性与职能】
1、标志:军队、政府、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赋税制度建立。
2、实质:阶级统治暴力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3、根本属性:阶级性
4、国家的职能:
(1)对内职能:
①阶级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统治阶级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②社会管理: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调整其他社会关系,调控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活动。
(2)对外职能:①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②参与国际竞争,协调国家关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学思之窗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描述:思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氏族制度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2、历史时期:人类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生产力: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增长
(2)生产方式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②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3)思想文化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4)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农业出现的意义: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PART 02
北纬40度
北纬20度
古代中国文明
BC2500年(龙山文化)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3千纪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公元前8世纪
(1)区域位置:都在北纬30 附近大河、海洋流域,大多采用奴隶制。
(2)特点:①四大文明古国灌溉农业发达,孕育早期世界主要文明;②各区域文明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促进农业发展
(3)文明早期发展的特点: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的特征(文明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
时空史观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表现
地区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2)古代中国
生产分布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土地制度 ①商和西周,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②战国开始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劳动工具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战国开始)
国家治理 国家政策: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
水利工程:秦国修建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农业技术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总结、水利技术的提高、高产农作物的种植等等。
汉
龙首渠
商与西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
铁犁牛耕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秦国
都江堰
秦以后
重农抑商
南方:稻作农业区
北方:粟麦农业区
秦汉——隋唐
拓展一: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及水利)
中国古代有哪些农业书籍?【问题探究P7】
1.西汉末年:《氾胜之书》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史纲上);《汉书·召信臣传》温室栽培的记载【问题探究P7】
2.东汉后期:《四民月令》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史纲上)。
3.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元朝:王祯《农书》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记载丰富。
5.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3)古希腊、古罗马
社会生产 土地所有权
古希腊 ①食物种类:从西亚引入大麦、小麦 ②农业技术: 肥沃土地:谷物与蔬菜轮作 地力差,不适种植粮食:建果园,种葡萄、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经济作物) 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斯巴达人:希洛人变为奴隶,让其承担所有农业劳动
古希腊农业原因:
①多山地少平原—食物生产+人地矛盾—谷物与蔬菜轮作
②特殊的地中海气候:盛产橄榄和葡萄
③临海多港口:工商业贸易发达,促进经济作物种植
③与其他地区交流广泛,进一步丰富了食物来源
④产业结构:农牧并重;
⑤饮食结构:肉、奶较多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教材P9)
(3)古希腊、古罗马
社会生产 土地所有
古罗马 食物种类: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所有权:国有→私有(家庭小农经济)
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发展结果: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
(4)古代美洲
社会生产 ①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蔬菜作物:番茄、花生、南瓜、辣椒
土地所有 ①阿兹特克人(玛雅文明)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
②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食物生产与人口增长的矛盾需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浮动园地“
“浮动园地“
玛雅历法
库库尔坎金字塔
【总结: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古中国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 猪和狗等 商时期,土地国有;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农夫集体劳动;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
古印度 大麦、小麦、椰枣、果品、牛羊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奴隶劳作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骆马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认识:中外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同步和统一的,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和社会活动各具特色。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说明古代不同地区以农耕为基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1)地区分布:有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2)政府管理:通过政府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在分配。
(3)目的: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4)社会阶层分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主要耕种者,劳动力)。
(5)文明:创造成熟的文字、科技、天文历法等。
2、多样性:
(1)形成三大谷类种植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中东中亚中国黄河流于(小麦区)
(2)农业耕作技术差异:精耕细作(中国)与休闲耕作制(西欧)
(3)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中国)与谷草式农业(西欧)
(4)食物结构差异:中国(素食为主);西方(肉奶为主)
(5)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作为部落首领的居所。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的群居状态,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国家形态尚未初步具备,国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条件,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研习
1.(2024年甘肃卷)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000年前(中国)。根据材料“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可知,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符合题意,D项正确;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真题研习
2.(2024年浙江卷1月)某处文化遗存被誉为“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该遗址是( )
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答案】D【详解】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
真题研习
3.(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
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从获取食物方式的角度,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从生活方式角度,由从属于自然的被动生活状态向利用自然条件主动进行物质生产转变;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人类逐步由野蛮时代向文明社会转变;从不同地区发展状态角度,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它们共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结合本课所学和下图 ,从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角度,阐释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