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导入: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古代劳动工具不断进步与劳作方式的变革(农业文明)
生产力
(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①生产工具
②劳动者
③劳动对象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近代机器大生产(工业文明)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信息文明)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选必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时空坐标
概念解析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相互结成的关系)
生产工具: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标志。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作用
劳动者:活跃因素;主导作用
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
方式
唯物史观: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决定
适应
人类社会发展
壹
农业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石、木、骨、蚌质的耒耜等
1.耕作工具
(1)时间:原始社会
(2)特点:质地坚硬,比竹、骨、木器更为坚硬。
(3)制作:①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②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磨制;需要专人制作。
(4)意义:经过磨制的石器更加规整、锋利和适用,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骨制耒耜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石、木、骨、蚌质的耒耜等
新石器晚期 商周时期
(金石并用时代)
出现青铜制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1.耕作工具
(1)背景:人类发现铜,并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2)出现标志: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3)青铜农具数量稀少原因:资源珍贵的,自身硬度问题,因此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四羊方尊——商晚期的贮酒器
乐器:编钟
布币
三星堆青铜器
青铜铲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石、木、骨、蚌质的耒耜等
铁制农具
灌钢法制作农具
出现青铜制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唐朝
曲辕犁
1.耕作工具
新石器晚期 商周时期
(金石并用时代)
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1)出现和传播: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治铁技术,并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2)出现早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铁犁与铁锸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石、木、骨、蚌质的耒耜等
铁制农具
灌钢法制作农具
出现青铜制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唐朝
曲辕犁
1.耕作工具
新石器晚期 商周时期
(金石并用时代)
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铁制农具(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1)出现和传播: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2)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
(3)特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4)作用:①提高农具质量;②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③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④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汉代普及
南北朝时期
石、木、骨、蚌质的耒耜等
铁制农具
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新石器晚期
出现青铜制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唐朝: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定型
曲辕犁
【小结:古代人类社会耕作工具的变化】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变化特点
(1)制作材料:石、木、骨头(自然材料)--青铜、铁、钢(加工金属)
(2)制作方法: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使用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4)农具种类: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5)生产效率: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变化影响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2)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耕作转变。
(3)使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方式。
(4)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4)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整个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刀耕火种
(距今约1万年前)
石器锄耕
(新石器时代中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明清)
原始社会末期
陶器
三国时期
翻车(马钧改进)
唐代
筒车
春秋时期
桔槔
宋代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2.灌溉工具
变化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效率大大提高
③动力:从人力到自然力。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精耕细作;
②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③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
观察翻车和筒车的灌溉原理,有什么不同?
不同:翻车需人力带动,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
3.畜牧业工具的变化
(1)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
河西地区魏晋壁画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汉代陶猪圈
(2)驯养禽畜条件:圈厩(jiù)、马槽等
▲陕北米脂姜氏庄园里的马厩
耕作工具 耕作方式 灌溉工具 畜牧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新石器早期 ②新石器晚期,小件青铜器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陶器
圈厩
马槽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铁犁牛耕 桔槔:杠杆原理
秦汉-明清 ①南北朝:灌钢法 ②唐朝:曲辕犁(标志耕犁基本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 :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杠杆原理
【小结:农业工具的变化】
[学习聚焦]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贰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业工具的进步
汉代
元朝
骨 针
(山顶洞人缝制兽皮)
纺 车(纺纱)
提花机(织物代替手工刺绣)
新石器晚期
古代西方
纺车
3万年前
陶纺轮
(纺线)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汉·画像砖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御寒和保暖性较差,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②棉花的广泛种植;③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④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⑤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2、影响: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2.陶瓷工具的进步
南朝
唐宋
泥条盘筑
制造陶器
新石器晚期
匣 钵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原始社会
坯 车
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支 钉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2.陶瓷工具的进步(瓷器教材补充)
唐朝
清朝
陶器
新石器晚期
青瓷
粉彩
珐琅彩
东汉晚期
南北朝
白瓷
南青北白
独立部门
宋朝
元朝
明朝
景德镇瓷都
五大瓷窑
进入彩瓷阶段
青花瓷
五彩瓷
黑陶高足杯
青瓷莲花盏托
白瓷
元朝 青花瓷
景德镇:瓷都
2.陶瓷工具的进步:教材补充
汝窑
定窑
钧窑
官窑
哥窑
清康熙款黄釉锥把瓶
清雍正款墨彩山水人物长颈瓶
清乾隆款粉彩镂空三友转心瓶
3.冶炼业的进步
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 (大型) 坩锅 熔化金属
范 定型 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 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东汉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
古代陶质浇铸铜水坩埚
【小结: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类别 时期 生产工具
纺织 工具 约3万年前 骨针
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纺轮
汉朝 纺车、提花机
元朝 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
制瓷 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坯车: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南朝 匣钵: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 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冶炼 工具 商周 土炉、锤、锉、坩埚、范等
东汉 水排:冶铁鼓风工具
叁
劳作方式的发展
特点 典型代表 影响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生产工具简单;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①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
②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 农业劳作方式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1)家庭式劳作
特点 典型代表 影响
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脆弱性 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②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赋役征发,社会稳定;
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
……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天仙配》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2)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
思考:小农经济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
①保证家庭的自给自足,利于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的发展,提供国家赋役。
①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转型。
消极:①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②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突出(阻碍社会转型)。
特点 原因 典型代表
①农民人身依附性强,地位低,劳动具有强制性。 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③规模较大、自给自足 ④聚族而居、宗法色彩浓厚 ⑤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①生产力水平低达 ②土地高度集中 ③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①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②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
③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汉代田庄)。
◎古罗马庄园
◎西欧封建庄园
◎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
(3)庄园式劳作
(1)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2)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3)特点:
①规模大、自给自足,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低;
②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
③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④武装性,拥有家兵、筑有坞堡 。
(4)影响: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根据教材,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影响?
同: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民都受地租剥削。
异:①劳作方式:(家庭式)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庄园式)集中劳作。
②生产积极性:(家庭式) 相对较高;(庄园式)缺乏积极性。
①保证家庭的自给自足,利于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的发展,提供国家赋役。
①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保守性)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转型。
(1)手工业家庭与作坊
①概况: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②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元朝:“诸色户计”)
体现一定的封闭性,技艺易失传
◎海南黎族家庭纺织地毯
◎吴祺《纺织图册》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2. 手工业经营方式
2. 手工业经营方式
经营形态 出现时间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西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不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主要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家庭手工业 春秋战国 家庭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1、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享誉世界,世界领先。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态并存。 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4、技术不断进步。 5、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6、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唐六典》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
(工厂)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真题研析】
4.(2024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1)主要差异:
中国:①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且轮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②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和田间管理;③南方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圩田、梯田等得到大量开发利用。
西欧:①普遍实行轮作制,有二圃制、三圃制等;②将耕地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轮种和休耕;③注重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向集约农业发展;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大。
(2)影响:
中国:①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②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③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④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西欧:①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②与畜牧业的结合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为近代西欧农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对近代西欧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堂小结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
走向高效:农业工具的变化
走向规范: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圈厩、马槽
纺织
陶瓷
冶铁
锻打、铸造
陶器
原始社会末期
翻车
东汉
杠杆原理
古埃及、中国
筒车
唐朝
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青铜器
金石并用时代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铁农具大量出现并推广
铁器时代
骨针
3万年前
纺车
提花机
汉朝
陶纺轮
新石器晚期
纺织机
元朝
泥条盘筑
原始社会
匣钵
南朝
坯车
新石器晚期
支钉
唐宋
走向多样:劳作方式
农业: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作坊式劳作
耕作工具
1.(2024·湖南卷)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
【真题研析】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利用水轮进行舂碓,可以节省成本,提高舂碓效率,可能影响市场粮食价格,A项正确;利用水轮进行舂碓不属于耕作技术,因此不能反映耕作技术进步,排除B项;上述工具不属于灌溉工具,不会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真题研析】
2.(2024·银川)下图为晋人杜预作连机碓,水激轮转,则轴间横木,间打所排碓梢,一起一落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之。凡在流水岸傍,俱可设置,须度水势高下为之。上述工具的出现( )
A.可能影响市场粮食价格
B.反映了耕作技术进步
C.大幅提高农业灌溉效率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A
3.(2024·杭州)在唐代,政府艺徒制有严格的考核举措,“诸工作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不任用及应更作者,并计所不任赃、庸,坐赃论减一等。其供奉作者,加二等。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唐代这一考核举措旨在( )
A.强化工匠的人身控制
B.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
C.加强手工技术的监管
D.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对于官营手工业的学徒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学徒工作如法,即按照程式学习操作,一旦学徒有罪,连带监管官员一并处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官营产品的质量,B项正确;材料对于学徒的惩罚理由是“有不如法者”,这显然不是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加强监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满足皇室和政府需要,并不投放市场,排除D项。
【真题研析】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