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具体表现:
1.政治上: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反帝反北洋军阀统治的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由分裂到合作抗日;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激发民众的不断反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入农村.
2.经济上: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逐渐萧条;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卓有成效,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进行根据地建设,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政权。
3.思想文化上: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先进知识分子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社会生活: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
5.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外交途径,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不平等条约,取得关税自主权,但困难重重。
课标要求: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史料实证】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五四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
【历史解释】运用史料解读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历史概念;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走过的艰难历程的了解,感受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最广大人民利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目录
1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情景导入:
在漫画中,一个身穿和服的巨大日本人把一个小小的中国人抱在手中,面容和蔼,口称“公道待遇”,但是,他的一只脚已经伸进了中国的山东省。
那么,该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左边的漫画是马星驰的《玩弄于股掌之间》(1919年2月《真相画报》)。
马星驰本人曾赴广州投身革命,后又随孙中山流亡海外10余年,归国后致力于通过漫画创作展现时政、揭露现实。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材料一 材料一:1912年~1919年北洋政府期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等增加了三倍。 1916年~1919年,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以中国的银行、矿山、税收等为担保。
材料二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
材料三 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
材料四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公平外交),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我看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无用》(1919年5月)
1.背景:
(1)国内:
①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国内矛盾尖锐;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罢工斗争频繁;
④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美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3)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英、美等列强操纵之下的一场国际和谈,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2.经过: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1919年5月4日
--6月5日
1919年6月5日开始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学生、商人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罢免三贼,拒绝和约签字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
3.结果: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只取得初步胜利?
知识拓展: 山东问题后续
五四运动无法改变日本取代德国霸占山东及青岛主权的事实。巴黎和会后紧跟着在1921-1922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①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②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③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⑤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据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记载:“总共人数无确实统计,大概有六七万工人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以如此规模的行动,走上政治舞台。这又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新起点。”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四 五四运动在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瘤,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4.性质:(三重性质)
①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意义: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干部和组织基础: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
④新民主主义开端: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核心素养: 结合学思之窗,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体会其时代价值。
提示:
(1)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2)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3)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4)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知识拓展: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反帝反封建。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的时代特点: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比较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时间范畴 1840—1919 1919—1949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社会
相同点 革命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
(2)比较:
2.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知识点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传播:
①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②五四运动后,加速传播。
2.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
3.传播方式:
①报刊:
《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学会:
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
③翻译: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4.意义:
①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为毛泽东思想产生奠定基础;
③使更多的先进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干部队伍;
④提高工人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一 一种学说不管怎样正确、怎样新鲜、对它进行多少宣传介绍,如果人们没有内在的强烈需要,它是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主张组织共产党,经几次会商之后,便决定组织起来,南方由仲甫(陈独秀)负责,北方由李守常(李大钊)负责,即所谓“南陈北李”。
——1943年周佛海《扶桑笈影溯当年》材料四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一)背景(条件):
1.阶级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二)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后至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派代表出席),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4.内容: 结合教材的“学思之窗”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通过了党纲,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5.历史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拓展: 红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焕然一新”“新"的表现:
(1)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5)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6)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问题思考:如何理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内容:
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①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意义: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共二大:结合教材“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中共一大纲领是“悬在半空”,二大是“脚踏实地”?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因此一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但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在二大上分析了中国实际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提示:
(1)中共一大“悬在半空”: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2)中共二大“脚踏实地”:
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背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目标相同);
②中共总结“二七惨案”的教训,逐渐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
④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失败,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⑤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材料一 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先后被杀害。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革命活动的屡次失败使孙中山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他认识到依靠帝国主义,依靠军阀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重新确定一条全新的道路,才能避免再次失败。
历史解释: “二七”惨案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7日举行了大罢工,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这次大罢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推向了顶峰,。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2.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主要内容:
(1)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2)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纲领、目标;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4)事实上确立了“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方法、手段)
问题思考: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3.意义:
(1)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1.条件: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目标: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过程:
(1)准备: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统一
①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②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2)高潮:1926年的北伐战争,成果:
①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4.结果:
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失败的标志:
①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②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材料一 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缺少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中共领导层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使党在国民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导致革命失败。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2)主观:
①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斗争经验,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②采取党内合作模式,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放弃革命领导权。
根本:两党在阶级性质和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
2.历史教训:
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②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领导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③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④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5.意义:
(1)国民革命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要革命阶级的联合革命,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达到了有史以来革命的最高点,是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新高潮;
(2)北伐战争是这场革命的核心,工农运动是这次革命的基础,革命势力席卷全国;
(3)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4)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准备条件:
①中国人民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群众的革命觉悟得到了提高;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中共开始掌握部分军队,为革命建立了新起点。
问题思考:
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提示:
①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②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
③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初试牛刀:
1.(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昧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此时是1921年,广泛性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部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2.(2024·山东卷)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解析】 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强调不能用百年前旧方法应新环境,意在强调充分发动群众,继续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D项正确;吴玉章强调了发动群众,推进国民革命,并没有特指工农群众,更没有强调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排除A项;当时指导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论是已经经过创新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主要对象并不是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D
初试牛刀:
3.(2024·浙江卷1月)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党的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 )
A.使中国革命有了符合国情的目标
B.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C.直接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1922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党的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不符合中国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切合当时的实际,使中国革命有了符合国情的目标,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排除B项;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C项;新中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4.(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 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C项正确;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排除A项;1922年中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排除B项;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展这种思想,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初试牛刀:
5.(2023·全国乙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 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 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解析】 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心者治于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初试牛刀:
6.(2023·山东卷)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 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 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 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 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少年社会》的内容主要是鼓吹教育救国,介绍宣传杜威的哲学观点,对旧的封建礼教进行激烈抨击,因此根据材料“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可知,该刊编者认识到进步的少年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突出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D项正确;互助协作是该刊物提出的方法,并没有提到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该刊物编者认识到少年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说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排除B项;材料与宣传社会主义无关,强调的是理性的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
D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