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0 00: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
变化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01
东欧的社会建设改革与剧变
02
0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
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
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体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
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了” “僵了” “垮了” “富了”
邓小平
前苏联历任最高领导人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梦想与现实——探究篇)
1、二战后苏联的发展状况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2、改革原因
1)二战后,恢复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3)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4)斯大林的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材料: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斯大林体制存在的问题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生活必需用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模式
3.改革内容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农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玉米运动”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服从国家计划管理前提下自主经营;军事国防建设,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租赁制、家庭农庄
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没有突破
没有突破
根本触动
偏离方向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忽视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9—1964.10)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趋于停滞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0—1982.11)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
( 1985.3—1991.12 )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0 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终于使局势失控,
《秘密报告》传达后)一批大学生和工人聚集在第比利斯街道和广场上,他们提出了“不许批评斯大林”的口号。
《苏共中央对传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所出现问题的应对和处理》
启示:应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
评价: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玉米种植中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
“经济发展落后说”
“政治体制僵化说”
“民族冲突说”
“苏共蜕变说”
“西方和平演变说”
“戈氏改革失败说”
……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2)现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东德)八国。
1、背景:
①政治: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内容:
国家 改革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他国家
政治: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社会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质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苏联出兵,
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布拉格之春被莫斯科严寒所摧毁
3、东欧剧变
①表现:迷失改革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制度抛弃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②类型: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国家合并;分裂解体。
③本质上都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东欧改革
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埋隐患
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
被镇压
东欧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发生改变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剧变
东欧改革:改革阻力重重,深受苏联影响。
1989年剧变
1989年通过
暴力发生剧变
1990年剧变
1993年分裂
1990年剧变
1991年剧变
1990年剧变
并一分为五
1990年3月剧变
1990年10月合并
1990年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借鉴与展望--反思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1954-1956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978年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2010
中共十九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沉重的枷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
确立全面建小康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
东欧效苏
改革体制
东苏剧变
中国崛起






1917年
1945年
1956年
1989年1991年
1979年现在


复兴号高铁
港珠澳大桥
大兴国际机场
青岛港
农业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珠海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论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调整完善
③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⑤改革要符合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启示
小结:知识结构
谢谢大家!
1.(2024·周口)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 )
A.体现了工业改革的盲目性
B.提高了政府各部门行政效率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仍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D
课堂训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改革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企业只不过由中央政府管理划归地方政府管理,仍受制于国家部门僵化管理,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改革的盲目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政府管理企业部门的改革,排除B项;改革后的企业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控,并未扩大企业自主权,排除C项。
2.(2024·重庆期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中国的农村改革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3.(2024·辽宁期末)1970年,勃列日涅夫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基金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构成。这些措施表明苏联( )
A.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产生分歧
C.强化计划经济模式 D.正在进行改革探索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既重视科学技术,也注重公司的物质利益,这是对原有体制的改革,说明其正在进行改革探索,D项正确;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