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明晦千年 孕育曙光
——寻找欧洲底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
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对话多元文明 感悟人类命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绘画作品 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生活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5世纪
西罗马灭亡
15世纪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
(1)时间:
(2)形成背景:
一、灰色迷雾——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
日耳曼人,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1.概况: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民族大迁移
5——15世纪
时空线索:西欧中世纪简史
古希腊和古罗马好比中国古代的秦朝和两汉时期,之后就是动荡和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了。西罗马被他们瞧不起的北方蛮族(日耳曼人)所灭,有点类似中国北方的五胡乱华。而东罗马帝国则类似于当时中国比较稳定的南方。
日耳曼灭西罗马一批蛮族国家相继出现。法兰克王国先后经历墨洛温王朝(481-751)和加洛林王朝(751-843)发展到查理大帝时统一西欧,称查理曼帝国(768-814),后帝国三分,三个儿子签订《凡尔登条约》把法兰克分成了东西中法兰克三国,即今天法意德的雏形。
蛮族入侵帝国两分
帝国三分子孙混战
东法兰克奥托一世936即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962年教皇加冕于他,号称神圣罗马帝国,以正统自居进行十字军东征(1096-1291)攻打东部伊斯兰和拜占庭帝国但失败。神圣罗马帝国持续八百年,于1806年结束在拿破仑手里。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
与此同时中法兰克后被东和西兼并,西法兰克变为法兰西王国,其中安茹伯国跨海到英国建立安茹王朝。后与卡佩王朝争继承权并诉诸战争(1337-1453)即百年战争,法胜。同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中世纪结束。
百年战争
两个强国
(5-15世纪)
契约关系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一、封建秩序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
权力
占有土地并独立享有该地上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
义务
封君
保护、
授地、
维持稳定
封臣
效忠、服兵役、纳税等
契约关系
思考1:这一制度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思考2:这一制度是否利于形成统一国家?
土地
早期可保证兵源,但后期易造成分裂割据。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级制度)
一、封建秩序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
思考3:这一制度有哪些特点?
一些封建主为了多得土地,往往从不同封建主那里同时领受土地,因此出现一个封臣可能有很多封君的现象。13世纪时,德国一个男爵有20个封君,还有一个甚至有的有43个封君。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参》
特点:①以土地(采邑)为纽带;
②层层分封,有严格的等级性;
③权利义务交织,上下级间具有双向契约关系;
④局限:各级封建主独立性较大,易出现分裂割据。
影响:国王凭此制度联结西欧各级封建主,孕育统一力量;但封建王权较弱,易分裂割据。
特点:
①层层分封,有严格的等级性;
②权利义务交织,上下级间具有双向契约关系;
③局限:各级封建主独立性较大,易出现分裂割据。
影响:国王凭此制度联结西欧各级封建主,孕育统一力量;但封建王权较弱,易分裂割据。
【对比探究】比较西欧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
一、封建秩序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
比较 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异 社会形态
纽带
从属关系
同 1、内容: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土地,权利义务交织; 2、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3、目的:维护统治; 4、结果:前期加强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土地(靠效忠来维系)
血缘(靠宗法制来维系)
不可越级管理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层层从属,天下共主
1、内容: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土地,权利义务交织;
2、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3、目的:维护统治;
4、结果:前期加强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14-16世纪的西欧国家
1.政治之变
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不断强化,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思考4:观察两幅地图,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
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强大王权(有限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15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逐渐完成统一,王权加强。
——从封建社会到民族国家
约翰王与《大宪章》(1215)
都铎王朝
伊丽莎白一世
(1559加冕)
诺曼征服者
威廉一世(1066)
5世纪末的西欧国家
1.政治:王权加强,议会起源。
(2)王权强化的伴生:13C,早期议会传统的形成。
1215年国王约翰王(“失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大宪章》。为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奠定法律基石。
1215年 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
1265年 英国议会开始形成
1343年 议会分为上下两院
上院:贵族代表
下院:骑士和市民代表
王在法下
法律至上
1.政治之变——从封建社会到民族国家
1.政治:王权加强,议会起源。
(1)王权强化的进程:
封建制初期
15C
晚期
16C
以来
权力分散
王权软弱
英法西葡
强化王权
民族国家发展形成
总体趋势:专制王权建立并不断强化。
国王
封君封臣制
名义上最高统治者
国王
等级君主制
实际上最高统治者
民族国家逐渐兴起,并孕育统一因素。
1.政治之变——从封建社会到民族国家
说一说:读图能得出什么信息?
一、灰色迷雾——西欧封建社会
性质:西欧庄园是相对独立、封闭的经济、政治组织。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欧洲中古时期的庄园出产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的物品,是一个“乡村共同体”。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 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 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A
思考1:庄园经济有何特征?请据教材画出庄园经济的结构图。
思考2:为什么说奴隶“奴隶成为农奴是一种进步”?(据材料2、3和P20【问题探究】比较奴隶、农奴的区别)
材料2:农奴通常一辈子都被拴在土地上,不允许离开他们出生的采邑。…对奴隶来说,成为农奴是一种进步…农奴不是财产,一般来说,不会被人从自己的土地和家庭里卖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3:不论任何时候,洛里斯居民的财产都不允许受到侵害,除非该居民对我们或我们的宾客犯下罪行。——《洛里斯宪章》
服劳役
交地租
交地租
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法律上自由;私人财产受保护
服劳役(自备工具)
奴隶
法律上是财产,无任何权利和自由,世代为奴
缺乏生产积极性
自给自足,封闭性强
农奴相对奴隶地位较高,人身束缚更宽松,生产积极性更高。
封建经济
奴隶经济
进步
▲ 耕种的农民
城市复兴的背景:
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有效利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众多城市兴起。
各级封建领主
压迫剥削
农村
农产品市场化
自由农
农奴
城市
工商业经济复兴
手工业者
商人
部分富裕农民承办租地农场
共同成为市民阶级
逃离或缴纳迁徙税走向城市
人口流动
国王
2.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思考2:城市发展使西欧社会产生了哪些变化?
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统一事业。
2.经济之变
——从庄园自给到城市自治
2.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2)城市自治运动:
方式: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
——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西欧王权强大的根本原因:城市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特点:
①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②斗争形式多样;
③争取自由和自治;④斗争中形成市民文化。
金钱赎买、武力斗争、谈判妥协。
2.经济之变
——从庄园自给到城市自治
教阶制度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出生
由教父主持婚礼
结婚
涂香油,以求灵魂升天
死亡
②思想上,控制基督徒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发展;
③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通过什一税的征收获取巨额财富;
①政治上,利用教阶制度(等级制度),成为当时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西欧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
材料1: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点。……“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材料2:
一、灰色迷雾——西欧封建社会
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的地位和表现?
“丕平献土”
1075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斗争中失败,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忏悔,亨利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后,最终获得教皇的饶恕。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
“卡诺莎之辱”
8世纪中期以后,教权高于王权
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3.思想:大学兴起,文教发展。
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中古欧洲大学
11-17C欧洲中世纪大学不断发展
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及城市自治运动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于是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
11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出现第一所世俗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从神权至上到世俗社会
3.文化之变
二、承古萌新的表现 ——中古时期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西欧】
发展中萌新——西欧封建社会变化。
西欧封建秩序确立
中世纪前期(5-10世纪)
西欧封建秩序发展
中世纪后期(11-15世纪)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思想:基督教神权统治
王权加强,议会起源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文教发展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①经济:工商业发达;
②法律:查士丁尼汇编《罗马民
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③军事:6世纪一度扩张;
④文化:融汇东西方文化、继承罗马传统、与基督教联系密切。
1.拜占庭帝国 社会状况:
①经济:工商业发达;
②法律:查士丁尼汇编《罗马民
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③军事:6世纪一度扩张;
④文化:融汇东西方文化、继承罗马传统、与基督教联系密切。
三、千年帝国的传承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东欧】
拜占庭帝国国徽
双头鹰
拜占庭文明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6C一度扩张,后迅速衰落。
《查士丁尼法典》:罗马帝国的文明余晖。
三、千年帝国的传承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东欧】
查士丁尼
拉韦纳圣维塔莱教堂后堂镶嵌画局部
皇帝的威严、光荣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目的:以万民法维护帝国统治和社会秩序,保证皇权专制。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
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历代法学家的论文,阐明法学原理,指导学习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执政时颁布的法令
《查士丁尼法典》意大利手抄本书影(1350年)
目的:以万民法维护帝国统治和社会秩序,保证皇权专制。
1.拜占庭帝国 帝国演变
三、千年帝国的传承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东欧】
395年
6C
因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而陷入混乱
6C中后期
丧失叙利亚到北非大片土地
7C中后期
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9C中后期
奥斯曼人兴起,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14C30S
建立
鼎盛
1453年
灭亡
走向 衰落
395-1453:欧洲最悠久的君主专制国家
①地处欧亚交通要冲,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自身资源;
②游牧部族冲击、内部矛盾激化使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③十字军东征带来了巨大打击(甚至君士坦丁堡曾被攻陷);
④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占领。
思考: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战争使敌意与互动并存,加速东西文化传播。
俄罗斯国徽
在拜占庭日趋灭
亡的过程中,俄
罗斯莫斯科大公
将双头鹰图案引
入国徽,以示自己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即第三个罗马。
2.俄罗斯
帝国
三、千年帝国的传承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东欧】
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C初)
9C
13C
16C
1547年
17C
基辅罗斯
金帐汗国臣属
莫斯科公国
伊凡四世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的发端
被蒙古征服
反击蒙古,建立统一国家并扩张
系列改革
继续扩张
地跨欧亚
2.俄罗斯
帝国
三、千年帝国的传承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东欧】
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C初)
9C
13C
16C
1547年
17C
基辅罗斯
金帐汗国臣属
莫斯科公国
伊凡四世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的发端
被蒙古征服
反击蒙古,建立统一国家并扩张
系列改革
继续扩张
地跨欧亚
伊凡四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颁布新法典;
②改组、健全中央机关;
③镇压大贵族,设立沙皇特辖区; ④增强军事力量。
伊凡四世在1556年颁布《兵役条例》,规定所有世俗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就必须提供一名骑兵为沙皇服役。
俄罗斯帝国在制度和信仰上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本课总结: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封建秩序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
二、承古萌新的表现
——中古时期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三、千年帝国的传承
——拜占庭与俄罗斯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3)思想:基督教神权统治
(1)政治:王权加强,议会起源
(2)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3)思想:大学兴起,文教发展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帝国
明晦千年 孕育曙光——寻找欧洲底色
延伸思考:中世纪之后,欧洲文明去向何方?
公元1500年左右,从饥荒和瘟疫中幸存下来的中世纪人已经完成欧洲的重建工作,一个崭新的欧洲,正走在与世界其他部分相聚会的途中。——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