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课件★★《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课件★★《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8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0 21: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导读专题课件★★
学习目标
●1.浏览目录,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通过精读和跳读,了解整本书的基本内容。
●3.掌握作品的精彩片段或主要故事情节。
●4.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感受“红军精神”。
●5.学会评价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6.理解作品的写作特色。
作家作品
你了解他吗?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作家作品
你了解他吗?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题目解说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解放区采访、考察5个多月,写出一部纪实通讯集《红星照耀中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而红军的帽子上则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遂成为红军的代名词,由此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题目解说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于1937年在英国出版,8个星期5次重印,售出10余万册,引起广泛国际反响。后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的中共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努力下,将该书翻译成中译本。在出版的时候,为了躲避上海国民党反动审查机关的阻挠,遂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因当时党中央在大西北,“西”也可以暗喻延安、共产党。这与原作者的命名意图不谋而合。
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 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他很想弄清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人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 ”“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 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
创作背景
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 ”“共产党怎样穿衣 怎样吃饭 怎样娱乐 怎样恋爱 怎样工作 ”为了解开这些谜,给索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 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人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 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连续再版7次,销售10万册以上。
全书内容及主旨概括
全书共12篇。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深入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本书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和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内容。
全书目录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与中国红军、 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 打破持续 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一天午夜, 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 霍乱、伤寒、 斑疹和鼠疫流行, 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 并在那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 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 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
逐章节内容概括
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 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 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 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 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 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带着他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 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 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 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人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逐章节内容概括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 激起了他的愤怒, 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很钦佩。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三篇:在保安
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书中介绍了很多他了解到的毛泽东的事迹, 包括他的传奇、他的妻子、他的影响力、平时的生活,包括日常的伙食等等,特别说明了他的性格:复杂、有趣、天生精明、 精力过人、自尊心极强。
接着介绍毛泽东对一些国际人物的看法,包括麦克唐纳、罗斯福,还有他的学习,关于印度、哲学、宗教观等等。
接下来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论点“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无法实现的”,然后介绍了共产党当时的基本政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与毛泽东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最后他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红军剧社表演和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斯诺主要记述了他采访毛泽东的情况。通过与毛泽东的几个晚上的谈话,他了解到了毛泽东的一些情况。
讲述毛泽东早年的经历,包括如何出生、童年时的生活、他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如何反抗他的父亲、他如何读“禁书”、如何干活等等。
讲述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就是长沙人民因为饥荒起来反抗和被镇压的故事。
介绍了毛泽东早期的思想来源、如何从军、如何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如何进入北平工作。
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包括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等等、尤其他如何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随后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毛泽东的辉煌事迹,参加一大、广州国共合作、组织起义、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
最后简要记述了红军的发展壮大、几次反围剿胜利和失败以及最后通过长征到达甘、陕的历程。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五篇:长征第五次围剿
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
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
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
接下来介绍了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
最后,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本篇先记述刘志丹的早期经历:如何建立了陕北红军以及如何被冤枉的,从中可以看出刘志丹嫉恶如仇的性格和较为激进的革命路线。
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中国西北老百姓的苦难,包括缺乏饥荒的有效赈济手段导致人民大量饿死以及人民的历代反抗经历,解释了西北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原因。
接下来,记述了西北苏维埃运动的若干举措,包括取消租税,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穷人,给穷人提供贷款,合作化运动,妇女婚姻自主权,普及教育,货币改革等等。
最后,文章记述了徐特立以很大年纪参加革命工作,如何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包括军事教育、社会教育站、推广拉丁化拼音等)。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
先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军相比,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包括红军是免税的,买东西也给钱,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
接下来,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工业的内容,包括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工业,包括手工业、油井等等。
最后,描写了普通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篮球赛、免费医疗、社会保险、读书写字、唱歌等等,并将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对比。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斯诺到达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后了解到的红军的各种情况,直接引用了战士们的回答,更显示出了其报道的真实性。
一开始,他叙述了红军的基本状况: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约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各种军官学校毕业的,包括黄埔军校; 红军对妇女持尊重态度; 群众对红军的道德有很好的评价;军官伤亡率很高, 他们都跟士兵并肩作战, 军官与士兵吃穿基本一致等等。
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对彭德怀将军的印象,包括他的生平,他直截了当的作风,还有他迟睡早起,喜欢孩子,关心同志,如何阅读共产主义的读物,如何参加党的工作,对游击战如何高度重视等。
最后讲了他对红军生活的了解:他们坚忍卓绝,饮食简单, 按时作息,列宁室的作用,如何上政治课等等。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
先讲徐海东早年的经历、他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及其产生原因(徐家被国民党杀死了六十六人) ,他如何参加共产党、他如何看到国民党军队对原苏区犯下的残忍罪行等等。
讲西北马家 (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 对西北政治的影响,包括各种苛捐杂税、征兵政策等,以及西北回民的历史和现况,包括深重的汉回矛盾等,还有红军对回民的争取和策反,包括如何发布针对回民的政治纲领、如何创立中国回民红军的核心、如何在尊重宗教的情况下发动回民革命、如何枪决一个冒充共产党征税的国民党税务官员等。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斯诺讲述“红小鬼”向季邦的故事。幽默风趣,体现了其真实而生动的叙述特点。
记述了有关红军骑兵的一些事情,接下来是一些与红军小战士有关的事迹,包括一位红军小战士如何参加红军、红军如何帮助他们家人、少先队员的英勇事迹、他们的精神状态等。
接下来记述了他了解到的红军如何实践统一战线的情况。
最后,文章重点叙述了朱德同志的事迹,包括他对红军的杰出领导、他夫人的情况、他对部下的爱护、天性极端温和又十分负责任、喜欢读书,然后是朱德的一些早年经历以及如何参加革命工作,以及他与毛泽东的合作:朱、毛的联合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一个养马老人,他年纪很大了但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认为为红军做事值得干。
斯诺写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包括打牌、饮食等等。然后,斯诺开始记述俄罗斯(苏联)对红军的影响,共产国际对红军的影响,基本点是共产国际的领导是中共获得了很大好处,但遇到的一些严重挫折也与共产国际有关,包括1927年的挫折、对拥护革命的19路军的处置,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等等。
最后,斯诺记述了他最后一次访问毛泽东的情况(关于联合抗日、关于建立民主政府等等),以及他是如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红色中国的。
逐章节内容概括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
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
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同时,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
逐章节内容概括
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腕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他从西安事变中对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的一种消除。
国共两党合作后,国民党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而苏区也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双方小小恢复了交通联系,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统一民族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作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精彩章节赏析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外貌形象:在斯诺印象中,他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言谈举止: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谈吐缓慢温和,深思熟虑”“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谈吐缓慢安祥,深思熟虑。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出身与家庭: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是大它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
童年的经历:周恩来出身于大官僚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我出生后不久,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受教育情况:小时在私塾念书。从八岁到十岁已能开始读小说。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12岁那年,离家去满洲铁岭,因为当时周恩来的父亲、伯父都在那里做事。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促使周恩来生活和思想发生了转变。15岁(1913年)入南开中学,学费起初由伯父供给,后来靠学校的奖学金。他先读南开中学,后又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他在南开的三年因成绩优异都靠奖学金维持。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参加革命的起因:一九一九年,周恩来作为学生运动领袖,遭到建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获释后,他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创建中国共产党,成了创建人。一九二四年回国,他已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与孙逸仙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26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与一些著名的上海工人领赵世炎、顾顺章、罗亦农等组织了五方名工人的纠察队;
3.1927年3月21日,组织了上海工人总买工;
4.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
5.接着去了汕头,领导红色工人抵御外敌;
6.后又去广州,组织著名的广州公社;
7.1931年,突破封锁,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任政府副主席:
8.长征中,患重病,九死一生,最终到达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人物性格及事件:
1.温和文雅:初遇斯诺时热情友好地用英语接待他。
2.忠心耿耿:①对民族解放事业志不渝,鞠躬尽瘁:②北伐时,周思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他到上海时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3.吃苦耐劳:为了保护和壮大苏维埃政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生活积极艰苦,甚至没有盐吃。
4.不屈不挠: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继续战斗。直到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
5.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研究实际经验: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一起组织了五万多名工人纠察队,认真训练,积累经验。当时机成熟时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6.热爱生活,生气勃勃:当周恩来陪斯诺走在回到百家坪的的路上时,他就像神气活现的走在他身边的”红小鬼”一样,显得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
7.爱护士兵、平易近人:相遇少年红军,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
8.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①在巴黎帮助组织和创建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传播;②26岁就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后来因他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蒋介石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③成功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④组建了著名的广州公社;⑤到苏区后先后担任政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人物形象分析
周恩来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1.外貌形象:在斯诺印象中,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己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2.言谈举止: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声的,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3.出身与家庭:1896年3月22日,贺龙出生。由于家境贫寒,念私塾五年,便辍学务家。
4.童年的经历:少年的贺龙以愤世嫉俗,仗义疏财,敢于同恶势力相抗争而闻名乡里。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于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曾三度入狱,威武不屈。曾有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事迹。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5.参加中国革命的起因:1925年时,国民党宣传队与贺龙谈了三个星期。他经过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国民党。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反动派唐生智、何键等在镇压地主势力同时,开始处决共产党人,屠杀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其狰狞反动面目暴露出来。这种倒行逆施激起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贺龙的愤怒,他毅然投向共产党。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2.1924年至1927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贺龙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高举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旗帜,率部参加北伐战争。
3.1926年夏,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时,已成为北伐军中著名的左派将领。
4.1927年6月,由于战功卓著,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他不断追求真理,在北伐战争中,逐渐由信仰三民主义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5.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革命转入低潮,贺龙无所畏惧,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率部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6.1928年初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7.1934年10月,率部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带领的红六军团在黔川边境会师,由他和任弼时统一指挥,发起湘西攻势,在十万坪、浯溪河重创敌军,兵围常德,有力地策应了红一方面军突围长征。
8.1935年2月至8月,他和任弼时指挥红二、六军团反“围剿”,在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连获大捷,歼灭了整师整旅的敌人,粉碎了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辟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9.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他们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
10.1936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在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关向应等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人物性格及事件:
1.勇敢无畏:在一次酒宴上,有个客人想试一下贺龙是否真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么勇敢,就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2.有勇有谋:1928年,贺龙藏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兵来收税,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一把菜刀杀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
3.有感召力和影响力:①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父亲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②可以手无寸铁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收编进红军;③在何键等发动军阀大肆屠杀时期,许多农民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④从湖南苏区撤出后,尽管在长征路上死伤惨重,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又有成千上方的穷人参加红军,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到达西藏,与朱德会师。
4.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②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人物性格及事件:
5.忠诚谦虚: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6.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善于指挥作战,行军神出鬼没著称。贺龙还所到之处,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
人物形象分析
贺龙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1.外貌形象:在斯诺印象中,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了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颜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2.言谈举止: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讲柔和的南方方言。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他爱吃辣椒。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3.出身与家庭:毛泽东于1893年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叫毛顺生,母亲叫文七妹。毛泽东的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回来后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积攒下一点钱,买了一部分田地,并开始贩运谷物,又赚了一些钱。这样其家庭成分是富农,但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要到地里干活。
4.童年的经历:6岁就开始十农活,8岁时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13岁。早晚到地里干活,白天读孔夫了的《论语》和《四书》。10岁时曾经逃过学,乱跑了三天后才被家人找到: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他开始给家里记帐,学珠算。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5.受教育情况:8岁时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白天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早晚到地里干活。13岁时,离开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晚上替父亲记帐、学珠算。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如饥似渴地阅读能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16岁时,他去离家50里以外的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学习,有了不少进步。后来,他去了长沙,进入了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因政局动荡,只待了半年。接着,他又参加了军队,当了半年兵。然后,他进入了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学习了六个月就退学了。退学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非常认真地度过了半年时间。1912年,他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1918年毕业。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6.参加革命的起因:他在师范学校的最后一年,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他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但他却想把时间芘在了解中国上,于是他去了北大,经人介绍做了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在那里,他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他广泛阅读进步理论,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长,思想越来越激进。受此先进革命思潮的影响,他后来几经周折回到长沙后,直接地投身到政治中去。尤其在“五四运动”以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政治活动上。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7.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担任《湘江评论》主笔,对于华南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2)在长沙帮助创办了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现代文化的团体;同时创办新民学会,这是一个政治倾向明显的团体。他强烈反对当时湖南督军张敬尧;
(3)领导了一次学生总罢课,反对张敬尧,要求撤换他,并且派代表团赴北京和西南进行反张的宣传;
(4)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在那里组织反军阀运动;
(5)在自己办的报纸《新湖南》上公开宣传改革,领导了一次对省议会的冲击;
(6)1920年冬天,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
(7)1921年5月,到上海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
(9)1921年10月,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支部在湖南组织起来了,他是委员之一;
(10)1922年5月,任湖南党书记,在工人中组织了二十多个会;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1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在广州担任国民党宣传部出版的《政治周报》主编:还负责训练农民运动的组织人员;在共产党内,负责农民工作;
12.1927年初,他出席各省农民联席会议,并提出了重新分配土地的建议,但最终未被采纳;
13.在长沙成功组织”秋收起义”;遭遇逮捕,险被枪杀,后死里逃生,安全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去;
14.1928年5月,带领新师与朱德的队伍会师;
16.1928年冬天,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上一致同意并采取了他倡导的新路线。在他的努力下,党的领导人和农村地区苏维埃运动的领导人之间的分歧消除了,党恢复了一致性。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人物性格及事件:
1.生活简朴:身为最高领导人,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2.刻苦努力,精明博学:①在校常年成绩第一;②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③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④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3.勇于反抗,勇敢无畏:①少年时期,曾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权利;②组织并创办新民学会,公开反抗湖南督军张敬尧;③组织秋收起义。④组织秋收起义期间被捕,险些被枪决,最后死里逃生,继续工作。
4.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真诚老实。经常毫不惹眼地坐在群众大会和红色剧院的观众中间。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5.自尊心极强:他对于当时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而且坚持己见,虽然对斯诺的说法有兴趣,但并不同意。
6.身强体健,精力过人:读书期间艰苦锻炼。长途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有一次,他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
7.感情深邃:①有一两次讲到己死的同志或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暴动发生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是湿润的;②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③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人物性格及事件:
8.落拓不羁,不拘小节:①有一天,在和斯诺谈话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②有一次,斯诺访问林彪的时候,小密洞里非常热,他躺在床上,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
9.立场坚定,十分理性: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日标的信念。一直忠于民族主义,决不为了升官发财而叛变投向国民党。阶级仇恨对他来说大概基本上是一种理性的产物,而不是本能的冲动。
人物形象分析
毛泽东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1.外貌形象:无。
2.言谈举止:彭德怀是个爽朗爱笑的人。喜欢说说笑笑,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
3.出身与家庭: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彭民言,早年身体健壮,靠贩茶为生,后来因劳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种了,只能以给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母亲生育3个儿子。彭德怀是家中长子,读过两年私塾,8岁丧母,10岁放牛,13岁当窑工,18岁参加湘军。彭德怀的文化底子相对较薄。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4.童年的经历:原名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1898年10月24 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六岁时母亲早逝。幼年读过两年书,因家贫辍学务农。九岁的彭德怀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他做过放牛娃、矿工、鞋匠学徒、烧碱矿工人……十五岁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
5.受教育情况:六岁时,他被继母送到一个老式私熟念书,在那里常常挨老师打。后来她母送他进了所谓的“新学堂”,又因为一位“激进派”教师告诉他:不应该信奉“孝敬父母”的传统理念,继母就不让他去上学了。1922年8月,考人湖南军官讲武堂,接受军事教育。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6.参加革命的起因:16岁时,彭德怀回到家乡去找当初救下他的婶婶,留在他家,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因愤怒于当地一位大地主的为富不仁,带领农民攻打了那个大地主的家,把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为此,他只得又开始逃命。这时他已够参军年龄,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
7.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18岁当了排长,参加了推翻当时统治该省的一个姓胡的督军的密谋;
2.不久之后,他又同被北洋军阀赶出湖南的孙逸仙(孙中山)一起南逃;
3.后来,他从事革命活动。在长沙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在狱中他受尽各种刑罚,始终没有屈服招供,最终获释;
4.重获自由后,他本想回家乡与表妹结婚,但表妹己死。他于是又去当兵,不久就第一次任军官,被派到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当了营长,到家乡驻防。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5.到了1926年,彭德怀己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阶级斗争》等唯物主义解释的文章和小册子,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
6.1927年,他加入共产党,在自己的部队里吸收相信共产主义的青年,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训练班,成立士兵委员会。
7.1928年7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开始了他的”赤匪”生涯。
8.两年以后,彭德怀积聚了一支约有八千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军五军团,他以这支部队攻占湖南省会长沙,守城十日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
9.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方敌军的层层防线,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8.人物性格及事件:
1.生活简朴:彭德怀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
2.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②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③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
3.善于驰骋,吃苦耐劳:①有一天,红二师进行学习,斯诺正好同彭德怀在一起,他突然叫大家冲到小山顶上去,接着就一路领先,在大家之前先到达山顶;②他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
4.喜欢、尊重孩子:他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在部队里,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斯诺常常见到影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5.有正义感:在看到大地主拒绝饥民要求平价卖米的情形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
6.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招供屈服。
7.才能出众: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年方28岁就己任旅长,在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屠杀”时,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也不敢贸然下手。
8.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彭德怀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人物形象分析
彭德怀
人物形象分析
徐海东
1.外貌形象:徐海东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庭,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
2.言谈举止: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在谈吐上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白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尽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用里上来,卷起裤腹,参加了一支路过的”自恳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3.出身与家庭:徐海东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县,他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做客工的,祖父一代曾经置过地,但由于早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贫化。他的父亲和五个哥哥在黄陂的一个客里做窑工,仅可糊口。
4.童年的经历:徐海东上学第四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了一场”富人打穷人”的约架。一群富家子弟把他逼到墙角里,他扔出去一块石头打破了一个姓黄的地主家孩子的脑袋,那孩子哭着走了,不久带着家人回来,对徐海东拳打脚踢。先生又打了他一顿,他便逃学不肯去。后来就到窑厂
人物形象分析
徐海东
去当学徒。他十六岁出徒,在三百个工人中工资最高。
5.受教育情况:上过四年私塾。因同富家子弟打架,被地主狗腿子和四叔先生毒打,便逃学不肯去了。
6.参加革命的起因:21岁时,徐海东因家庭纠纷离家,步行到了汉口,接着又到了江西。做了一年窑工,本打算回家,却因得霍乱花光了积蓄,就参加了军队。不久他对军阀部队感到厌恶,和一个军官一起开了小差,逃到广州,参加了张发奎将军的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春,国民党军队分成左翼和右要两派,徐海东站在激进派一边,受到右派的排挤,不得不逃亡,他偷偷地回到了家乡黄陂。这时,他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己加入了共产党员,于是他在家乡开始建立党支部。
7.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1927年四月,他所在的军队发生右派政变,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但徐海东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己经成熟。他把窑厂的工人几乎都组织了起来,还有一些当地农民。从这些人中他组织起湖
人物形象分析
徐海东
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们开始时只有十七个人,一支手枪,八发子弹——那都是徐海东自己的。
2.徐海东成为红军指挥员后,他的家族中有66人被国民党杀死,许多红军指挥员家里都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家损失最大。
8.人物性格及事件:
1.阶级意识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2.有强烈的自豪感: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②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③他对他的几个师长——其中两个“像我一样是苦力”出身,一个只有二十一岁,当红军却有六年了,也很感到自豪。
3.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人物形象分析
徐海东
人物性格及事件:
4.爱护部下: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
5.大胆无畏:①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②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6.勇于反抗:①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②有一次,窑工们想看看阔佬足不出户的太太长什么样,结果阔佬命令民团把他们赶出戏园子,双方就打了起来。厂主想要扣工人的工资来办酒席向阔佬赔罪,窑工们表示要罢工反对,厂主才作罢。
人物形象分析
朱德
1.外貌形象:貌不惊人一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2.言谈举止:说话轻声,目光和,爱说笑话,每次总说自己五十六了。
3.出身与家庭:1886年生于四川马鞍场村,农民出身。后来被过继给伯父作为长子。
4.童年的经历:6岁进地主家的私塾,读了三年书,地主对他很坏,他白天读书,放学后干各种活。过继到伯父家后,又去念了六七年书。
5.受教育情况:6岁进地主家的私整,读了三年书,地主对他很坏,他白天读书,放学后十各种活,过继到伯父家后,又去念了六七年古书。1905年考过科举,1906年在高等小学读了6个月,又在一个中学里读了6个月。1907年在成都体育学校读了一年书,后来回到仪陇县,在高等小学教体操。1909年,进了云南讲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离校。
6.参加革命的起因:受人影响,有革命倾向,1909年进讲武堂不到几个星期就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
人物形象分析
朱德
在蔡领导的车队中与反动车队作战,后遭到反动车队追击。在四川谢绝了师长的位置,决定寻找共产党,1922年10月,终于在德国柏林找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1911年,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同年,被派往四川打败了清朝总督赵尔丰;次年,回到云南。
2.1912年下半年,被任命为云南讲武堂学生队长,在学校里教授学生战术学等科目。
3.1913年开始的七年间,分别带兵在印度支那和四川南部长江上的叙府、泸州一带驻扎,和反动军队作战。
4.1922年6月,他在被唐继尧追击转移的过程中,四川军阀刘湘要给他一个师长的位置,他谢绝了,因为他己决定要寻找共产党,为自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5.从1922年开始,他从南方跑到北方,又回到南方,四处寻找共产党,没有找到,他决定去德国研究军事学。在柏林,他碰到周恩来,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一找到共产党,当场立刻加入。
人物形象分析
朱德
6.在柏林四年中,他学习德文,经常做党的工作,主编一个油印的《政治周报》。因藏戈夫案件被捕拘留了二十八小时,后又因参加共产党声援“五卅运动”大会而被捕拘留三十小时。
7.1927年,和周恩来、贺龙等同志一起发动了南昌起义。
8.参加组织1927年湘南起义,将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次在旗上用了红星。
9.1928年5月,率部一万人到达井冈山,决定建立最初的根据地,在这里第一次会见毛泽东。
10.1929年,朱、毛率部到了江西南部、福建等地去进行建立苏维埃的长期斗争。
人物性格及事件:
1、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②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③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④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鞋子;⑤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⑥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⑦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人物形象分析
朱德
2.爱好广泛:他喜欢运动,乒球打得很好,篮球也打个”不厌”;他喜欢读书,他仔细定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3.负责,诚实可靠:妻子康克清认为朱德对一切大小情都十分负责。
4.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将在印度支那边界与帮作战的经验与书本和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
6.执著追求,意志坚定:为了寻找共产党,朱德谢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的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
7.忠诚谦虚,服从指挥: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一一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自价值的因素。
人物形象分析
朱德
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自价值的因素。
8.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罕见的人品: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和各种艰难,仍能保持方众一心,这必须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式精神的罕见人品。
人物形象分析
朱德
写作手法赏析
1.结构独特。(1)全书采用章回体形式。①作者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体例,以章或一回集中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体例。②层层设置悬念。作品一开始,便以疑问的形式带给读者设疑;行文中穿插各种打破读者惯性想象的形式,倍增读者兴趣。
2.人物个性鲜明。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人物。灵活运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等手法;写人从穿着、动作、神态进行精雕细琢。②笔法细腻。写革命领袖时多运用细腻笔法:如气恢弘、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等
3.作为纪实性报告文学,具有高度的客观真实性。①斯诺通过艰辛的采访,冷静的观察真实记录并报导了红军发展历级以及红军领导、普通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阶层的革命和生活。
写作手法赏析
4.情感真挚。作品渗透着作者周密的思虑及正义的情感。作者通过真实材料及自己的理性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预见性结论,并通过理性的思辨带给读
者更深的思考。
5.以小见大,巧妙裁剪。①善于运用特写镜头。将人物的生活细节、采访中的趣味性情节放大,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也特别用心。②精巧设计组织材料。通过新颖的、故事性式的叙述方式引起读者兴趣。
阅读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任务:(1)浏览目录,请思考: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先后为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阅读序言,请思考:“红色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红军
共产党
苏维埃
阅读方法指导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思考:
1.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2.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他们信仰是什么?他们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有一番怎样的思考?
读书方法
圈点勾画法
摘录法
阅读方法指导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它们说什么“话”。
主体任务:体会作者的倾向性。
具体任务:
(1)能准确筛选出作品中穿插在诸多“事实”中的作者的评论或分析。
(2)要体会和分析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或思想感情。
阅读方法
摘录法
评点批注法
阅读方法指导
第四,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要善于学以致用,汲取营养。
任务:我们从作者、共产党人和红军身上学习什么?
(1)学习作者斯诺作为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索真相的可贵勇气。
(2)学习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浴血奋战的勇于牺牲、顽强、无所
畏忌精神等。
阅读方法
阅读感悟法
联想法
比较阅读法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一 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阅读专题探究
1.长征的起因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旋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 “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阅读专题探究
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
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
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
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
约为二万五千里。
阅读专题探究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处境极其艰难。主要有薛岳率领的中央军、湘军、桂系军、川军、滇军、黔军,后来就是西北胡宗南的中央军。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遵义会议前,三人团贯彻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湘江惨败,力量损失过半。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以军力挟持中央,导致红军内部的矛盾和危险。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毛主席诗《七律·长征》里面写的很清楚了,还有过草地没写上,其他毋庸赘言。
●第四,途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受地方头面人物的煽动和欺骗,加上对国民党政府大汉族主义的反抗,少数民族人民不能接受外来的军事力量进入或经过他们的地区,甚至袭击红军。作为一支人民子弟兵,只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而不能随便动用武力。
阅读专题探究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阅读专题探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 “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二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受教育情况
●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长征精神的内涵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得‘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_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阅读专题探究
专题三 信仰与精神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