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理解海—气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与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联系图文资料,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影响的区域及特点。
综合思维 应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利与弊”为辩题,收集材料,开展辩论,能够举例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
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
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CONTENTS
阅读教材及下图,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2.海洋通过什么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3.海洋向大气提供水汽的多少受什么因素影响?
4.大气中的水汽通过什么形式返回海洋?
5.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主要储存在哪里?这些能量如何输送到大气?
6.大气是如何驱使海洋发生运动的?
1. 大气中约87.5%的水汽由海洋提供;
2.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3. 与水温相关。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4.降水;
5. 85%左右以热能形式储存在大洋表层。这部分能量又以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输送给大气。
6.大气通过风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影响海—气之间水分交换的因素是什么呢?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影响海—气水分交换的因素
纬度
洋流
高纬
低纬
寒冷
暖流
水温低,蒸发量小,向大气输送的水分少
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输送的水分多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图)。
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
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
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1.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3.用水平衡原理说明,如果海水蒸发量增加,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1.海洋;
2.径流;
3. 降水、径流和陆地蒸发都可能增加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
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据图示信息,全球总蒸发量约为577000立方千米,陆地蒸发量约为72000立方千米,海洋蒸发量约为505000立方千米。
因此大气的主要水汽来源是海洋,约87.5%的大气水汽来自海洋,其余来自陆地。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海洋蒸发量约为505000立方千米,
降水量约为458000立方千米,
因此差额为47000立方千米。
补偿这个差额的是径流量。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径流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据图可知全球水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那么大气中水分就会增加,陆地降水量可能也会增加,径流量也可能随之增加,与此相关的陆地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陆地降水增加并不是说陆地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间降水都增加,可能有的地方增有的地方减,有时增有时减,
但是全球总的降水量可能会增加。
(如果海洋蒸发量减少,情况则相反。)
图为“北半球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1.描述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和热量支出随纬度变化的特点
2.分析低纬海区水温不因热量持续盈余而持续增温,高纬海区水温不因热量持续亏损而持续降温的原因
1. 北半球副热带海区海水热量收入和支出均达到最大值, 并向两侧递减。赤道到副热带海区海水热量收入明显大大于热量支出,副热带海区到高纬海区海水热量收入明显小于热量支出。
2. 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实现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使高低纬间热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思考
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度地区输送到高纬度地区,维持着全球热量平衡。因此,赤道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也不会越来越冷。
4、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促进水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水分交换,构成地球上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总水量没有什么变化。
通过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体循环流动,使全球蒸发、降水达到平衡。
4、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促进热量循环
南北流向的洋流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输送海冰和冷水。
大气通过运动中的风力吹拂洋面,把动能传递给海洋,促使海水运动,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洋流。
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季风环流。
【探究】沃克环流是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试结合所学洋流分布规律的相关知识,判断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水温高低,并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分布指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东、中部海水温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
美国灾难电影《后天》场景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通过海—气间的热量交换,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圈。
1.正常年份(沃克环流)
冷海
暖海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气状况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稳定,所以形成了“沃克环流”。
但如果东西的水温发生变化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思考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减小,甚至东部的海水温度大于西部,沃克环流将会是怎样的呢?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异常
高温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印尼)。
2.厄尔尼诺现象
异常多雨
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气状况
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
2024年秘鲁水灾
1997年厄尔尼诺引起的海水温度异常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译音。在秘鲁寒流流经海岸附近,圣诞节前后有时海水明显变暖,同时突降大雨,当地海鸟结队迁徙。当地人把这种反常的现象归因为“圣婴”出现。
异常
高温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的出现,使得当地冷水性鱼类因不适应温暖海域的环境而大量死亡,导致以这类鱼为食物的鸟类死亡或迁徙。研究证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并大范围影响到天气状况和农业生产。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3.拉尼娜现象
降雨减少
降雨增多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
异常
低温
活动-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由于大洋东岸水温下降则大洋东西两岸温差加大,由此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依然为顺时针,但是环流的强度会加强。由此导致大洋东西两岸的气候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拉尼娜现象)大洋西岸降水会增多,大洋东岸降水会减少。
活动-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与正常年份相比,当大洋东岸水温下降(拉尼娜),则大洋东西两岸温差加大,导致大洋东西两岸的气候与正常年份相比,会发生相应改变,大洋西岸降水会增多,大洋东岸降水会减少。
若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偏高,(厄尔尼诺)则会出现相反现象,大洋东部由原来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大洋西部由温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偏低,冬季易出现暖冬
华北地区
汛期将雨水偏少,夏季易发生酷暑及干旱
长江流域
降水总体偏多,局部出现可能发生较重
洪涝灾害
沿海地区
台风的登陆个数均会比正常年份偏少
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北旱南涝”
- 板书设计-
随堂
巩固
(2024·陕西榆林月考)海—气之间进行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下图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单位:×0.484 W/m2)图”。据此完成1~2题。
1.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有利于( )
A.维持海平面的稳定
B.减少极地冰川融化
C.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D.减少极端灾害天气
【解析】海平面稳定是依靠入海水流和蒸发量来维持,排除A;极地冰川的融化和全球平均气温有关,排除B;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能够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全球水热平衡,C正确;极端灾害天气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排除D。
C
(2024·陕西榆林月考)海—气之间进行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下图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单位:×0.484 W/m2)图”。据此完成1~2题。
2.图中甲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较低的
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轮廓 B.洋流性质
C.太阳辐射 D.海水密度
【解析】甲位于北美洲西海岸,附近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寒流温度较低,导致海水蒸发较少,向大气输送热量较低,故选B。
B
阿拉伯海大致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围区域。读图回答3~4题。
3.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来自( )
①断面甲以南海区的海洋淡水输入
②印度半岛西部的地表径流
③断面乙西北部海区的海洋淡水输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解析】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断面乙西北部是盐度更高的波斯湾,不会为阿拉伯海输入淡水,③错误。断面甲以南的印度洋海域降水多,盐度低于阿拉伯海,所以断面甲以南的海区能为阿拉伯海输入海洋淡水;印度半岛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可以通过地表径流为阿拉伯海提供淡水;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也能为其提供淡水,故①②④正确。
4.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阿拉伯海淡水主要来自断面甲以南海区的海洋淡水输入、印度半岛西部的地表径流汇入、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阿拉伯海的淡水支出主要有向红海和波斯湾的淡水输出及蒸发。断面甲远大于断面乙和曼德海峡,加上受季风影响,阿拉伯海流入波斯湾和红海的淡水量小于从断面甲以南海区流入阿拉伯海的淡水量。由材料可知,阿拉伯海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因此判断阿拉伯海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蒸发过程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海洋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B项正确。
B
(2024·河北保定月考)近20年来,全球海平面除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还伴随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下图示意近20年卫星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以及通过测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和海水热容量变化得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据此完成5~6题。
5.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壳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地区和高山的冰川融化以及外流河流量增加,使全球海水质量增加,①③正确;洋流流量变化不会影响海水整体质量,②错误;地壳抬升会影响海水水位,但不会影响海水质量,④错误。B正确。
B
6.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图示曲线出现
明显低谷,该时段从太平洋蒸发的水汽
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至( )
A.秘鲁 B.智利
C.澳大利亚东部 D.美国西部
【解析】2011年拉尼娜事件,说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秘鲁、智利沿岸)水温较低,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减少,A、B错误;赤道太平洋中西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增强,降水增多,C正确;美国西部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关系不大,D错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