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力、力和运动相关的概念、定律、结论和实验;
2、能够解释惯性现象;
3、能够利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说题,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达到查遗补漏的目的。
情感、价值和态度观:
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2、通过说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惯性现象和二力平衡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和应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案
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达蓬山激流勇进
一、梳――建构适应网络
展示学生梳理的力和运动的知识网络。
学生点评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知识的习惯,整理时先要削掉繁枝冗叶,留精简主干。这样不仅能把书由厚变薄,而且从宏观上把握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系统地构建起知识网络。
承转:当然,单单理清知识网络还不够,我们还要把浓缩的知识点展开,再把书由薄变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展――加深知识理解
例如:对二力平衡的条件展开(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由此我们想到相互作用力的条件:(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进行比较得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就对知识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有利于区分、记忆。
活动:
小组合作,展开整理《运动和力》中的某一知识点,并收集1-2道题目,是对你整理的知识点的应用。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三、悟――体悟知识方法
1、从内容上:
把力和运动的关系总结一下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合力为0
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
不变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
态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从整理方法上总结,谈谈对本堂课的感悟。
教师小结:知识整理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能对已有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归类比较等,或将平常所学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
通过整理能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能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课件26张PPT。一、梳 建构知识网络活动一展示作品并互相点评运动与力复习一、梳 建构知识网络削繁枝冗叶,留精简主干。 (1)大小相等
(2)方向相反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1)大小相等
(2)方向相反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同一不同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1.大小相等
2.方向相反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展 加深知识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同时产生
同时变化
同时消失一个力变化,另一个力不一定变化,可能会变为非平衡力
例1:如图为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维恩图.它们的相同点已标明在两圆相重叠的区域.请你将它们的独有特性(不同点)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内. ①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② 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小组合作,展开整理《运动和力》中的某一知识点,并收集1-2道题目,是对你整理的知识点的应用。活动二力和运动的关系例2.如图甲所示,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时间在纸带上打下一个点)与一木块左端相连,木块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纸面)向右运动时,就能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图乙中①和②是打点计时器先后打出的两条纸带,与其对应的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木块运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那么( )
A.F1<F2,v1<v2 B.F1=F2,v1<v2
C.F1=F2,v1>v2 D.F1>F2,v1>v2
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F1和F2的作用下,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1=9N,F2=5N.则甲物体对乙物体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为 N,方向 ;水平桌面对乙物体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为 N.三、悟 体悟知识方法从整理方法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悟。 知识整理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能对已有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归类比较等,或将平常所学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
通过整理能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能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并能把知识用解决实际问题。 对惯性要正确的理解物体有惯性,惯性是属性,几种错误的认识:1、把惯性误认为是一种力,如“在
惯性的作用下”“受到惯性的作用”等;大小看质量,不管动与静。2、误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3、误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速度小的物体惯性小;4、误认为变速运动的物体无惯性;5、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误认为是“克服了惯性”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误认为是“增加了惯性” 。上述认识都是错误的。4、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D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的推力
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如图9所示,将一重4N的足球置于水平地面
上静止,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足球受到的重力。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
4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 )
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BG=4NBB1.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 .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
面的压力平衡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
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
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
关的是( )
A.右侧通行 B.系好安全带
C.限速行驶 D.保持车距ADA4、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
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D6、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
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
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
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
全停止行驶的距离)
①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
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语(要求简
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惯性慢行,注意安全练习1.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
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
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
车,人就要向前倾
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D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下列各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A.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重力
B.汽车的重力和车对路面的压力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路面对车的阻力
D.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和路面对车的支持力C3.一个物体受到两个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这两个力可能是一对平衡力
C.这两个力一定不是一对平衡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C4.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总向后紧贴着座椅的靠背,则汽车的运动状态是( )。
A.匀速行驶 B.加速行驶
C.减速行驶 D.正在拐弯B5.氢气球下面吊着一个重物升空,若氢气球突然爆炸,那么重物将( )
A.先竖直上升,后竖直下落 B.匀速竖直下落 C.加速竖直下落 D.匀速竖直上升A6.下列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处于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是受到平衡力
作用的缘故
C.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那么
这个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一个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其中
一个力消失,则另一个力也随之消失
A7.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D 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