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0 11: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地图和图片,叙述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学生能够概述红军长征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研读史料,概括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归纳总结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家国情怀)
一、生死攸关启征程——红军长征的原因
当今之计,
只有围剿红军!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一、生死攸关启征程——红军长征的原因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红军指挥 战略战术
第一次 10万多 4万多 毛泽东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毛泽东、朱德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毛泽东、朱德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1930-1933年红军反“围剿”情况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
主观:
敌强我弱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全面决战
正面出击
博古、李德
一、生死攸关启征程——红军长征的开始
直接原因: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
——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1934.10
长征开始
一、生死攸关启征程——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10
长征开始
冲破敌人封锁线
血战湘江
改向贵州进军,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后,红军总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老村民搬运红军尸首3天3夜,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陈树湘,湖南长沙人,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二、迷雾行路现曙光——遵义会议的召开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①纠正“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4、意义:
1935.1
贵州·遵义
二、迷雾行路现曙光——遵义会议的召开
4、意义:
①确立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转折点
14年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课本83-85页,结合84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梳理长征过程。
中央红军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四渡赤水出奇兵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高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巧渡金沙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着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渡过了金沙江。跳出敌人重重包围。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25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飞夺泸定桥
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爬雪山、过草地
今日夹金山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夹金山当地歌谣
今日四川若尔盖红原一带的水草地
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第一次提出红军万里长征”。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对长征里程进行了统计结果是,“走得最远的部队里程是两万五千里。
“数”说长征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数”说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6.8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中共党史研究室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过程
“诗”说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然环境恶劣;
物资的匮乏;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结合数字长征与诗歌,说说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主力部队 主要将领 到达人数
一方面军
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
材料一:红军三大主力到达陕甘宁的
基本情况
林彪、彭德怀
贺龙、萧克
徐向前、王树声
约8000人
约11000人
约33000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占总数的87%,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
——(美)索尔兹伯里
材料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三、艰苦奋斗得胜利——红军长征的意义
①从湘江战役遗址征集来的红军手雷“小甜瓜”
②遵义会议见证伟大转折的木桌
⑤见证军民一家亲的手提风雨灯
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用来充饥的皮鼓
③写有“六项注意”的包袱皮
长征精神: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知识总结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4.10,从瑞金出发,血战湘江,强渡乌江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原因
意义
经过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
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事件:
吴起镇会师
爬雪山、过草地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河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打乱追剿)
(突围)
激战腊子口
1935年10月
课堂练习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它被称为“地球上的红飘带”,是避开蒋介石魔爪的一次险象环生的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 )
A.秋收起义 B.三湾改编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2.(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下图是以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该作品( )
A.客观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面
B.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
C.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全貌
D.是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
D
B
课堂练习
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份,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3.(2024·天津·中考真题)刘伯承回忆说:“遵义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处处主动。”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 )
A.做出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