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221年
东周
秦朝
西周
春 秋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因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而得名。
战 国
视 频 欣 赏
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礼崩乐坏 春秋裂变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自主学习单
阅读课本P29-33,思考以下问题:
(1)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后果
(2)诸侯争霸原因、目的、方式、影响
(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影响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西周时期
分封制下,层层分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春秋时期
?
?
?
?
请自主阅读教材,讲述王室衰微的表现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的表现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xū)葛,周王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
繻葛之战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西周时期
分封制下,层层分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春秋时期
?
?
?
?
①分封制逐渐瓦解
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
周天子仅控制洛邑一带
诸侯各自为政
诸侯不再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③诸侯崛起,各自为政
②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礼崩乐坏
王室衰微
王室衰微的表现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的影响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读地图
1.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2.找出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宋襄公
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
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末期吴国、越国
原因:
为了追逐自身利益
途径:
结盟、军事征伐(战争)
春秋故事会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材料一: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担公成就大业。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得到各诸侯国的支持。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改编
对内:管仲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号令诸侯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尊王攘夷→尊崇周王室,抵御夷狄
周王室虽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 ,“尊王”利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
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攘夷”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春秋首霸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局部统一
提示: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辩证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思考;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影响:
积极:②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南 蛮
东 夷
北 狄
西 戎
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
中 原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jiàng) 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影响:
积极:③推动了各国变法图强,促进社会大变革;
材料三:春秋时,诸侯国为了能在战争中取胜或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以增强实力。如: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材料四: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弭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候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等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经济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生产工具改进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骨耜(耒耜)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笨重
使用不方便
硬,但韧性不好,易断
坚硬、耐用、韧性好
灵活便利
轻便,硬度不够、不锋利、不耐用
石器时代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二、经济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铁制农具
——《国语·晋语》
春秋时期的
牛耕画像砖
春秋时期穿有
鼻环的牛尊
材料: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田间)之勤(劳力)。
————《国语·晋语》
畜力
人力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产工具改进
二、经济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
春秋时期冶铁示意图
春秋时期煮盐示意图
春秋时期的漆器
二、经济之变——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商品交换市场
课堂小结
动荡变化中的
春秋时期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
政治、经济这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铁器牛耕出现
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公田荒废,王室衰微
私田开垦,诸侯崛起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铁犁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制出现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 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各国进行变法和改革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知识拓展
西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而得名。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井田分为公田(由劳动者共同耕种,而将收获物全部缴给周王的土地)和私田(所获归自己,但耕种完公田才可以耕种私田,生产力低下时期,耕种完公田几乎无力在再耕种私田)。
私 田
私 田
私 田
私 田
公 田
私 田
私 田
私 田
私 田
1.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该事件反映了( )
A.尊王攘夷 B.王室衰微 C.分封建国 D.诸侯争霸
2.春秋以前,农业上主要采取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形式,春秋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C.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 D.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习题演练
B
B
3.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习题演练
A
4.春秋时期,中原贵族与周边民族通婚之事时常发生。周襄王曾娶狄女为王后;晋献公先后娶了四位戎女;晋文公重耳曾出逃于狄,娶狄女季隗为妻。这反映出当时( )
A.民族矛盾得以消除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夷夏观念不复存在 D.大一统的局面形成
5. (学史方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