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1 09: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221年
东周
秦朝
西周
春 秋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因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而得名。
战 国
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大变革时代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战国七雄
观察: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1:诸侯国数量减少
变化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变化3: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崛起,许多国家修筑长城抵抗其侵扰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齐景公(诸侯君王)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卿大夫)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统一趋势加强
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民族融合
一、战国七雄
读图学史,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西










口诀
东南西北到中间
齐楚秦燕赵魏韩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记忆)
一、战国七雄
读图学史,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性质有何改变?
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霸主。名义上为周天子分忧。实际上为自己争利。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 。
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拓展疆域,最终为赢得天下!周天子的地位将被取而代之。
天子易姓
(周天子)
王室衰微
(周天子)
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变成兼并战争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宴乐攻战纹铜壶视频,思考战国的社会环境如何?
观看视频
一、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找一找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试着分享与以下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
桂陵之战
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撤军,回师自救。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此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围魏救赵
一、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找一找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试着分享与以下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留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才觉中了圈套。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一看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诱敌
一、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找一找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试着分享与以下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因争夺上党,前261年秦攻赵,赵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下。秦国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赵王中计,易帅赵括。赵括上任后,主动出击。白起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合围赵军四十多天,最终粮草断绝,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
纸上谈兵
一、战国七雄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如: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的晋楚“城濮之战”仅打了三个时辰);战场也受限于狭小且平坦的作战地区;而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只是500辆战车。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而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
材料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持续时间长
交战区域广
参战兵力多、战争规模大
战争惨烈、残酷
结合材料,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何特征
战争特点:
一、战国七雄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胡曾
渴望:结束战争,和平、安定的生活
战国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如果你是当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怎么做才能让国家脱颖而出,成为强国呢?
感受:对战争的恐惧、厌恶
秦国
商鞅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楚国
吴起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各国变法
燕国
乐毅改革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劲敌。
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结合时代特征,通过图示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集中于战国,主要原因便是各国“伐交频频”,有为之君主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而根源则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旧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变法来实行变革,从而达到“图强”的目的。
——《战国变法运动研究》
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奴隶主贵族衰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兼并战争
进行变法
富国强兵
直接原因: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二、商鞅变法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士地
商鞅方升
概况: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
强国必备
三大法宝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商鞅变法
变法前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夷翟遇之(被当作野兽对待)。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诸侯卑秦,丑莫焉。——秦孝公
商鞅变法
十年后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根据材料,说说商鞅变法的作用,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成功
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应潮流的改革是强国之路。
知识拓展:远交近攻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国策 秦策三》
战国时期,丞相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旨在先把斗争重点放在近旁的韩、赵两国,对较远的齐、燕两国暂置不顾,同时稳住楚国和魏国,即逐步蚕食兼并,增加自己的实力。这一策略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巩固秦国对新占领土地的控制,加快统一天下的步伐。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 业:
手工业:
商 业: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铁器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战国铁犁铧
战国双镰铁范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战国青铜冰鉴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
各国金属货币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都江堰的基本信息
观看视频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工程建筑: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
李冰
成都岷江
防洪、灌溉、水运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作用:
5.影响: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堂小结
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工程建筑
军事动荡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政治变革
各国变法
(商鞅变法)
推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动荡中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