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23 11: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概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能力目标:
1、尝试根据观察的现象解释、分析产生的原理。
2、在观察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 、体验根据现象分析原理的快乐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植物物质和能量转化”中第二节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重点难点
1、 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 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难点: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方式】:
教法:引导法、实验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等
学法:观察法、体验探究法、比较法等
【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培养有根毛的幼根,放大镜。
2、切好的萝卜条,盐水,清水各一碗。
3、幼嫩植物的茎(茎处能掐出水分)。
4、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思考
有学生答:根毛受到损伤
引言:你种过菜吗?当菜苗被移载后,总是耷拉着脑袋,很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对,因为它的根受伤了。
质疑: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答:植物的根能吸收水份)
那么根有哪些适于吸水的特点呢?
用拟人的口气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入课堂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根吸收水分的部位
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条件
练习小结
水分的运输途径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小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
学生观察,已经生出根毛的幼根,和从菜地里拔来的植物根相比较,形成疑问:有何区别
(根毛数量有别)
回忆P66根尖结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观察思考,形成疑问:为什么用盐除雪后,很多树会死亡?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条件: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毛细胞溶液浓度
小试牛刀
思考
表达与交流
对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尝试表达:一 、提出问题:茎能运输水分吗?
二、作出假设:
茎能运输水分。
三、制作计划
1、剪取一段带叶茎。
2、顶端一段迅速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
3、光照3-4小时
四、实施计划:依计划实施实验
五、得出结论:茎能运输水分
六、表达与交流
观察实验材料,思考问题
倾听、观察
特别注意导管和筛管的位置
比较: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运输方向
回忆旧知识,拓展视野,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所以不能长成苍天大树
质疑:1、观察培养的种了萌发后的根有何特征。
2、思考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展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注意说明成熟区有输导组织
多媒体图片展示:
质疑:为什么用盐除雪后,马路两旁出现许多树死亡现象呢?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演示实验:萝卜实验:将切得大小一样的萝卜分别浸入等量的盐水、清水中,十分钟后观察结果
出示带土坨的植物
质疑:1、准备移载的幼苗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2、田间一次性施肥过猛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什么?
师引导探究:茎能运输水分吗?
质疑:这是对照实验吗?
1、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2、将茎纵剖开,在纵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师:展示一断杉树茎(带树皮)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木本植物茎结构
木质部:有导管形成层
韧皮部:有筛管
师出示导管和筛管的模型讲解:“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有何道理?
质疑1.形成层属于什么组织?
2.为什么草不能长成苍天大树?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
实物和模型的展示都是为了加强直观教学,易于学生的理解
总结
练习
欣赏、解读、升华
完成练习
总结:植物吸水有绝招,亿万根毛齐参与。
导上无水筛下有、外皮内质形成中。
用七律的诗体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巩固。
拓展
延伸
形成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多媒体展示玉米一生的总吸水量与其成分水、生理用水之差,形成质疑:水到哪里去了?展示滴水观音吐水图片。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课后设疑有助于学生预习的习惯养成探究问题的动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根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二.水分的运输途径
1. 如何探究?
2. 茎:韧皮部:有筛管 ,输送有机物
形成层:不断分裂,补充韧皮部和木质部细胞
木质部:有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3.水分的运输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植物各处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观察实物,对照试验,识图比较,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二是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问题能体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能体现STS教育理念。
不 足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借班上课,和学生不熟悉,课堂气氛不够融洽,师生互动有待加强。二是提出问题后,总担心时间不够,没有留出教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有时一看学生没反应,就自问自答,没有多加引导。三是在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好,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时间不够充分,没有强调方法,有流于形 式之嫌。今后,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强调体验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