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冷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冷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1 10: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导入新课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
结束:二战的欧洲战争
开始:“冷战”
第16课 冷战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4页,找出冷战的含义,并说说从中你能提取出有关冷战的哪些信息?
一、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时间:1947-1991
冷战双方
冷战方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活动。)
盟友
对手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
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经济
工业产量占2/3
出口贸易占1/3
黄金储备占3/4
军队人数1200多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在全球有50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原子弹
军事
政治
控制操纵联合国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美国总统杜鲁门
企图称霸世界
美国实力雄厚
材料: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我们赢得了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在美国人头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杜鲁门
二、冷战的原因
知识拓展
关贸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
美国还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二战后,苏联实力如何?
②苏联实力增强,认为资本主义的美国是其潜在的防御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冷战的原因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
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2月于雅尔塔)
意识形态矛盾
搁置
二战 战前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矛盾回归
二战 战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矛盾初现
二战 战时
法西斯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③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根本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美苏冷战的原因
国家战略的对立
社会制度的差异
二、冷战的原因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杜鲁门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他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他就强加他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斯大林
矛盾
国家战略
社会制度
世界霸权
姓“资”还是“社”
二、冷战的原因
二、冷战的原因
④二战刚结束,反战思潮兴盛,和平成为时代潮流。
伦敦街头废墟上的儿童
柏林街头的瓦砾残墙
战后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1950年)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二、冷战的原因
⑤二战后欧洲衰落,以其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二、冷战的原因
⑥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1.序幕: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表
丘吉尔“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之下 —丘吉尔“铁幕演说”
思考:铁幕隔断的是哪两种制度的国家?铁幕演说的目的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美国的资本主制度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鼓动美英合作,对抗苏联
影响:揭开了“冷战”序幕。
丘吉尔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号召西方国家联合抵制苏联。
丘吉尔认为“铁幕”以东的国家受到了苏联的控制。他号召西欧和美国联合起来对抗苏联。
三、冷战的过程
三、冷战的过程
2.开始:杜鲁门主义(政治)
地中海
黑海
德国
观察地图,铁幕之下有哪些国家容易受苏联的渗透?
(2)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1)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在战后欧洲,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不过是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国际均势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法国仍然受着它在1940年崩溃的折磨。没有一个国家能从德国在欧洲霸权的彻底瓦解中得到好处,或是填补这个真空。
——德里克·W ·厄尔温《二战后的西欧政治》
二战对欧洲国家有什么影响?
谁能填补德国霸权瓦解的真空?
三、冷战的过程
3.发展:马歇尔计划(经济)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强调欧洲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挽救欧洲经济的办法就在于美国的援助。
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你是否同意丘吉尔的说法?
“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
马歇尔计划
欧洲
美国作,1947年
(2)目的和实质: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1)时间:
1947年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三、冷战的过程
材料一:战后欧洲的形势相当严峻。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满目疮痍,生产凋敝……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世界史·现代史编》
(3)影响:
对美国: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②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对西欧: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美国在提出马歇计划之初就明确要求——西欧必须联合为一个整体才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这是为了让美国的商品能够自由地进入欧洲市场,但它却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统一和发展。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各国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从而为欧洲各国最后走向统一打下了基础。
3.发展:马歇尔计划(经济)
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你认为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二者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公开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冷战的产物是什么?
(手段不一,目的一致)
二者的本质目的是一样的。即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三、冷战的过程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②处理德国问题的分歧越来越大;③1948年 “柏林危机”爆发。
(2)概况:
4.基本形成:德国分裂(地缘)
三、冷战的过程
1948年 “柏林危机”
负责柏林空运的C-54运输机降落柏林
①爆发: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②解决: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1949年9月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联邦德国”或“西德”)
1949年10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民主德国”或“东德”)
苏占区
美、英、法占领区
①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或“西德”
②苏占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3)德国分裂——两德建立
③影响: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建立
④实质:
冷战的产物
(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三、冷战的过程
4.基本形成:德国分裂(地缘)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民主德国
联邦德国
德国分裂后,柏林一分为二,成为东西方冷战对峙的焦点与集中体现。柏林墙也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
1961-1990年
四国分区占领柏林
知识拓展:柏林墙
柏林墙封网瞬间,一东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1961年,民主德国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渗透,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又称“柏林墙”。柏林墙由水泥墙、通电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全长约154千米,高3~4米,将西柏林包围起来
柏林墙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民主德国政局动荡,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
三、冷战的过程
4.基本形成:德国分裂(地缘)
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三、冷战的过程
5.最终形成: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
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
《北大西洋公约》内容: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集团
(1)北约的成立:
①背景:
②成立:
③总部:
④目的:
⑤性质: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比利时布鲁塞尔
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冷战时期苏联宣传画: 苏联人对美国人说“你最好别惹我!”
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
经济:马歇尔计划实施军事:北约成立
1947年,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P83
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上的表现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P83
苏联的应对
三、冷战的过程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为了加强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苏联与东欧7国即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代表在在波兰首都华沙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体系原则,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于莫斯科。
华沙条约签订之地
《华纱条约》内容
《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苏联主导的军事政治集团
三、冷战的过程
5.最终形成: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2)华约的成立:
苏 联
波 兰
民德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联邦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瑞 典
芬 兰
法 国
意 大 利
西 班 牙
丹麦
英 国
挪 威
荷兰
比利时
葡萄牙
爱尔兰
中立国
北约成员国
华约成员国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南斯拉夫
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建立,美苏两大集团_____冷战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 北约
1955年 华约
全面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马歇尔计划(1947)
北约组织(1949)
经济
军事
杜鲁门主义(1947年)
政治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
小结
两极格局与冷战的关系:
两极格局是指二战后出现的国际格局。
冷战是指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
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
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入侵越南
20世纪70年代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制定了
“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80年代
美苏双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使世界政局动荡,威胁世界和平。
20世纪40年代
朝鲜战争、
扶蒋反共
美攻苏守
苏攻美守
美苏关系缓和
四、冷战的影响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消极影响:美苏两强相争,导致了霸权主义的存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热战”时有发生。
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四、冷战的影响
冷战中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一:在争霸对峙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此从另一角度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
①美苏势均力敌,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②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思考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不同程度上的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一)结束:
(二)实质:
五、冷战的结束、实质
1991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20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多极化趋势。
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的三次变动
1991年苏联解体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以 为由制裁中国的华为、中兴等高科技公司
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
单边主义
冷战思维
家国情怀·素养提升
冷战已经逝去,大国如何避免再次卷入“新冷战”的漩涡?
启示:
1.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
2.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3.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要大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实力。
史说当下——半世纪的对峙引发深思
世界现代史上形成过哪些对峙的军事集团?
时间 军事政治集团
一战前
二战时
二战后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轴心国集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5年
1961年
1991年
雅尔塔
体系
确立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成立
德国分裂
朝鲜
战争
华约成立
越南
战争
苏联解体
铁幕演说
1946年
知识线索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不只是美苏两国的冷战。
冷战开始
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结束
1.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 战时同盟解体
C.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 国家实力变化
2.“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
A.北约组织 B.华约组织 C.欧共体组织 D.欧洲联盟
3.1961年“柏林墙”建成后,西德和东德停止了讨论德国统一的话题,关闭了互相交流的闸门。这一现象( )
A.标志二战结束B.是冷战的产物C.促进欧洲联合 D.推动世界多极化
A
A
课堂清扫
B
4.图是一幅揭露美国2012年推出的“亚太(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略”的政治漫画。根据该漫画的寓意,应将其命名为( )
A.《假和平 真霸权》
B.《新潮流 旧秩序》
C.《求团结 促发展》
D.《倡合作 谋共赢》
5.二战后的40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被称为“冷战”。“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约”成立 D.“华约”成立
A
A
6.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越来越大,有人说,“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都能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根本目的不同
B.参与国家的社会制度都一样,但参与国家的范围不同
C.都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诞生的背景不同
D.参与国家的地位都平等,但设计的道路完全不同
7.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它是在敌对双方皆拥有将对方彻底摧毁的武器,而彼此又无防御之策,形成‘恐怖平衡’一不敢打,又不愿和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这场“战争”进入军事政治集团相互对峙阶段的标志(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 B.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出台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建立
A
D
8.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一幅有关国际关系的漫
画《量体裁衣》。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 开启了美苏的冷战对抗
B. 促进了西欧独立与复兴
C. 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
D. 加速了欧洲的战后重建
D
9.漫画常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图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北约建立
C.马歇尔计划 D.苏联模式
C
(1)图一反映的是哪场战争前剑拔弩张的气氛?
(2)图二反映了哪一反动势力的猖獗?它的猖獗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3)图三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世界形势?这种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三幅图反映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 ——
柏林 罗马 东京




10.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请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一战
①法西斯势力
②引发二战
①冷战时期
② 1991年苏联解体
大国结盟、霸权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等
11.材料一: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材料一中这位总统是谁?极权主义是指什么?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经济健全的状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2)料二是美国的什么政策?
材料三:美国又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止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3)材料三军事政治集团是什么?
4)这三段材料说明美国在战后初期采取什么政策?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
杜鲁门
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冷战政策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