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耳与听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耳与听觉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23 13: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耳和听觉”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神经调节”,“眼和视觉”等知识,掌握了感觉形成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人体感觉形成的核心规律。教材首先用“听力测试”实习活动展开对这部分 知识的介绍,之后重点介绍了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过程。同时教材配有一幅“耳的结构模式图”插图,与教材中的文字 相结合,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是学生更易理解。但教材更注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学生生活联系甚少,本教学设计更侧重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另外,教材中的活动实施性不强,譬如开头的“听力测试”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兴奋的情况下较难完成,所以本教学设计设计了新的活动予以替代。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皮层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学生已经全面系统的学习了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的知识,对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基本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还是会有长时间戴耳机和耳机声音开的过大等有损耳的健康的不良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唤起学生对耳的健康的保护意识,使学生注意健康,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认识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
2.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如何预防听力下降,保护听觉”相关资料的搜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关注耳的健康乃至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形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观念。
3 教学重点
3.1 耳的结构和功能
3.2 听觉的形成过程
3.3 耳和听觉的保护
4 教学难点
4.1 听觉的形成过程
4.2 听觉的保护措施
5 教学过程
5.1 新课导入
师(PPT展示学生创作的小短文“假如失去听觉”)短文作者深情朗读失去听觉后的不幸生活。“我看得见孩子灿烂的笑容,却听不见他天真无邪的笑声。我看得见歌手拨动了琴弦,却听不见那悠扬的琴声。。。。。。”
设计目的:以失去听觉后悲惨的生活使同学们警醒,原来耳和听觉的健康是那么重要。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既然听觉如此重要,该如何保护听觉,听觉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疑问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从而顺利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
设计目的:以学生的朗诵自己创作的短文开始,更加能吸引学的注意力和代表学生的心声。
5.2 耳的结构功能我认识
生 自主学习教材第106页第二段内容
学习任务1:认识图12-20“耳的结构模式图”(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
学习任务2:在图12-20中用笔画出外耳、中耳和内耳分别包括哪些结构
师 PPT展示耳的结构模式图,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分别说出耳各个部分的结构。
过渡: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的,每一个结构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耳的各部分结构分别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在任务单上写出耳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鼓膜(传导和放大声波)
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
鼓室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
内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小知识:同学们在坐飞机的时候,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有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 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这是因为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周围大气压力会发生急剧变化,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导致的。飞机上升时,周围大气压随高度而降低,鼓室内气压较高,使鼓膜向外耳道膨胀;飞机降落时,周围气压增大,鼓室内气压较低,使鼓膜向鼓室内膨胀。从而引起耳朵不适感和疼痛。
师:这时空中小姐一般都会提示你怎么做呢?
生:张开嘴巴或者吃颗糖。。。。。。
师:知道这么做的为什么会缓解不适吗?
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使咽鼓管打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设计目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展开自主学习,通过任务单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将知识寓于学生的生活,用课堂所得解释生活之所见。
5.3听觉的形成我探究
过渡:耳的各部分结构是如何协调配合各显神通产生听觉的呢?让我们一起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生:结合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4人一组讨论,说说看,听觉是怎么形成的呢?并且每组将手中的代表耳的结构的卡片按听觉形成的过程进行排序。活动结束后,每小组进行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改正,全班总结得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听觉的形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形成
师:播放听觉形成过程的视频,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模糊的思维清晰化理性化。
设计目的:听觉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即便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但是,知识的生成还是太过于抽象,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听觉形成时我们耳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视频的引入可以形象具体的展示出听觉形成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于有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耳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5.4耳的疾病我诊断
师:假如你是一位五官科医生,现在来了几名患者,你能不能给他们诊断一下病因呢?
情况一:有两位病人耳朵都听不清楚了,患者一戴了助听器好了,患者二戴了助听器后还是听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呢?
生:自助扮演起小医生,“专家会诊”“集体讨论”
师总结:与放大功能有关的结构出现问题,戴助听器可以治愈;但若是传导性的问题或是器官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戴助听器则没有帮助。
情况二:患者三得了咽喉炎,可是没过多久,耳朵也开始疼起来,并伴有耳鸣,声音也听不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鼻咽喉发炎时,病菌容易由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学以致用,这种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更好的让所学的知识内化。此环节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发散思维“会诊”时,精彩纷呈,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思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5.5耳的健康我保护
过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听力损失者近6亿,我国患有耳鸣,听觉障碍的人数高达2.9亿,其中已成为听力残疾的人数达2057万,居各类残疾人之首。此外,每年尚有500万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听力损伤加入这个行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来预防听力的下降,保护我们的听觉呢?
生:调查结果汇报:
1、遇噪音时:张口不捂耳,闭口捂耳。
2、游泳时:耳朵进水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致病细菌有可能穿破颅骨及硬脑膜,形成脑膜炎或脑脓肿。为听耳机时:避免时间过长引起听觉疲劳。
3、吃药时: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4、耳伤时: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应及时治疗。
5、掏耳时:避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
师:重点强调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耳聋。“我国有超过30万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占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 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耳聋的首要原因。以一段视频讲述抗生素滥用造成耳聋的儿童给家庭来来的巨大不幸。PPT展示常见的耳毒性抗生素类药物,并提示学生做到抗生素使用的“三不”:1、不自行购买2、不频繁换药3、不自主要求。
设计目的:以数据和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初步训练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同时,抗生素滥用造成耳聋相关视频的播放,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强烈的冲击,唤醒学生关注健康,关注失聪人群的意识。
5.6耳的知识我总结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传导和放大声波)
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
鼓室
咽鼓管(连接咽部和鼓室)
内耳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设计目的:知识的归纳梳理。
5.7耳的知识我训练
1(单选)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不小心戳穿某结构导致耳聋。该结构可能是( )
A.耳廓 B.咽鼓管 C.鼓膜 D.半规管
2(单选)声波传送到听中枢的正确顺序是( )
A.声波→外耳道→鼓膜→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
B.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听觉 感受器→ 听神经→听觉中枢
C.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外耳道→听觉感受器→ 听神经→听觉中枢
3(双选)下列有关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B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三部分组成
C 听小骨连结鼓膜和耳蜗,是放大声波的结构
D 位于鼓膜上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听觉是在耳蜗处产生的。( )
2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捂住耳朵同时张开嘴巴。( )
设计目的:学习效果的反馈,以进行更好的调整。
6 课外探究
探究一
自然界其他的生物的听力如何呢?是不是真的有超强听力的存在呢?
探究二
参考P106听力测试的方法,分别测试左耳和右耳的听力距离,讨论两耳的听力有无差别?如果有差别,对听力弱的耳朵该怎样保护?
设计目的:学习过程绝不应止于课堂,从生活中学习探究才是我们终极的目标。两个开放性的课外探究题锻炼学生初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