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主题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级上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同单元写法·围绕中心意思写)
豇豆熟了
明前茶
①春天的时候,小姜伟的妈妈要到城里去投奔他爸爸,爸爸承包了一个快递点,妈妈去当老板娘兼包装打码女工。10岁的姜伟被留在乡村,与爷爷奶奶一同过。
②妈妈心里明白,下一次归来,或许就是6月大忙季节了。瞧着儿子渴盼的眼神,妈妈陷入了深思。她买回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③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生机勃勃,藤蔓的小手像好奇的孩子,四处抓挠。又是一个星期天,妈妈把孩子的四季衣裳都备好,一一给奶奶交代清楚,自己也收拾好行装。她还有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带着儿子去给所有的豇豆苗插架。
④妈妈解释为何要给豇豆搭架子:“整个夏天,豇豆会野蛮生长,互相争夺阳光并缠斗成一团。就像你们小孩子,若不上学,每天在田野上疯跑,那就会只长力气不长智慧,豇豆也是这样啊,长得太密了通风就差,容易倒伏或出现虫害,搭了架子,引导它们向高处走,向正确的方向走,产量才高。你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不,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⑤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
⑥彼时正是豇豆上市的旺季,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放学归来,团匾上的豇豆已被吹干水分,可以做豇豆泡菜了。
⑦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晾凉。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处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
⑧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⑨照料30棵豇豆,还要兼顾期末考试的复习,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去侍弄菜地,而是在躺椅上睡着了。在初夏的和风中,他梦见妈妈回来了,正在俯首亲吻他,并给他盖上了一条薄被子。他咧嘴微笑着,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
⑩他暂时还不知道的是,妈妈真的在那个下午回来了。妈妈进门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刚泡上的酸豇豆是翠绿色的,而最早泡进去的酸豇豆已经变成了令人垂涎的褐黄色。密封罐上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
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子,尝了一根酸豇豆,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怎样体现小姜伟盼母归家心切这一心理的?(语文要素分解1: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2.选文⑥⑦两段对小姜伟做豇豆泡菜的过程写得比较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语文要素分解2: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3.结合语境,请赏析第 段加点词“蹑手蹑脚”。
4.选文最后一段说“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妈妈为何觉得酸豇豆滋味“复杂”呢?
匠心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②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于是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③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④废园已有好些年头,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tān pǐ)了大半的地方,而我明白,穆爷爷是为这园子里的木雕。
⑤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kuì zuò)和念想。
⑥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有生命!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啊。”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⑦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修复木雕。
⑧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穆爷爷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那样的专注,废寝忘食,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⑨那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⑩谁料一语成谶(chèn)。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独自痛哭了一场,泪眼蒙眬中又看到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摩挲着那些木头。初见穆爷爷时的对话还依稀飘在园中:“修复这些木雕,究竟有什么意义啊?”“在你们眼里,或许毫无意义吧?但是丫头,你要明白,这就是匠心,这就是责任。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该做的事情就要做好。”
(选文有删改)
5.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懵懵懂懂:
一语成谶:
6.阅读这篇文章时,如果你想要了解穆爷爷转行做普通木匠的原因,应该重点阅读( )
A.第②自然段 B.第⑤自然段 C.第⑧自然段 D.第 自然段
7.小说以“匠心”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情节补充完整。
①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好手艺。
②
③了却了心愿的穆爷爷离世。
④
8.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
9.“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修复木雕。”请联系文章内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细节描写,写一写第⑦段穆爷爷伏在案上修复木雕的画面。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张君燕
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咂舌,这天确实是冷可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摆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
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
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住校时,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
④到周三时,天空竟然真飘起了雪花。谁能想到十月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我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去厕所的路上,我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想起来问:“妈,你怎么来的呀?”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
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倔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
10.选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1.请你阅读第③④两段,参照示例,填入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语。
周末回家,老妈交代“我”多带点衣服,( );回到学校,突然下了小雪,(后悔);课间发现老妈给“我”送衣服,(感动);看着老妈逐渐衰老的样貌,( )。
12.请按要求赏析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描写方法)
13.请概括选文中母亲和女儿的人物形象。
榆树
①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荚。
②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③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14.根据拼音,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1)luō( )
(2)jué jiàng( )
15.第1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
(2)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17.文章第2自然段中“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改成“它也一样能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18.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19.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夏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漉;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________的特点。(多选)( )
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 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说说理由。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多选)(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4)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黄昏花事
好温柔的黄昏!
远方火红的夕阳,将余晖暖洋洋地在大地上,半边天被泼洒上了橙红色,群山也被镶上一道金边。正值春天,一树树樱花开放了,白的浅白,粉的浅粉,黄的点黄,轰轰烈烈,泼泼洒洒,正开得烂漫。“最美不过四月天”,我想这话是极对的。
光的精灵,花的仙子,在清风中翩翩起舞,交织跳跃,宛若一幅秀美的风景画,我悄悄地走近熙熙攘攘的花儿们。花儿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推搡着,张开鲜嫩的花瓣,露出明艳的笑颜。我捧起一朵落在地上的樱花,她似个婴儿般躺在我的掌心。烂漫的,美丽的,是春天,是生命。
在熙熙攘攘的花海下,是熙熙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在微笑的花朵下微笑地向目的地走去。无忧无虑的孩童,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欢呼着,跳跃着,脸上洋溢着欢乐与童真。心思细密的姑娘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美丽的花环,或是戴在头上,或是环在手上,面露羞涩。一缕微风轻启,带着花香,缠着衣角,掠过熙攘。
我于美丽的花香之中,流连忘返。不知走了多久,日已西斜,朵朵樱花的脸上着了红晕,像一位位醉酒的姑娘。猛地回神,才发觉自己已至僻静之处。四周人很少,这时,两位老人映入我的眼帘。他们搀扶着,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啊,想不到在这樱花深处邂逅一对恋人!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连呼吸也变得轻柔,唯恐惊扰了两人的花中约会。奶奶正靠在爷爷肩膀,轻轻呢喃,尽显甜蜜与亲昵。他们继续走着,停在一棵樱花树前,节爷折下一枝樱花,轻轻插在奶奶的发间,粉嘟嘟的樱花乐呵呵地笑着。奶奶羞涩地低下头,像个18岁的少女。他们手牵着手,伴看馥郁的花香走向黄昏深处。我目送着他们离开,心上也开出一片花海。是啊,人生可能会有黄昏,但他们的心永远相伴于黎明。我想起了那句话:花瓣扑面而来,陪你滞留繁华人间。
夕阳下,山影、晚风送来阵阵花香。回味今天的所见所闻,我的心里泛起樱花般的甜蜜。灿若云霞的花海,生气蓬勃的人群,相互依偎的恋人……这是在这个温柔的黄昏,最美的花事。
(选自《意林·少年版》2021年第23期)
20.令“我”想起“最美不过四月天”这句话的事物是哪一项?( )
A.夕阳、樱花 B.樱花、人群 C.黄昏、樱花 D.花海、人群
21.“远方火红的夕阳,将余晖暖洋洋地 在大地上。”联系上下文填写在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直洒 B.挥洒 C.飘洒 D.斜洒
22.“在熙熙攘攘的花海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在微笑的花朵下微笑地向目的地走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哪一项?( )
A.总起 B.承上启下 C.中心句 D.引出下文
23.联系上下文对“粉嘟嘟的樱花乐呵呵地笑。”这句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插在奶奶发间这朵樱花的娇艳美丽。
B.从插在奶奶发间这朵樱花的娇艳美丽,可以反映出樱花花海的美丽景象。
C.这句融情于景,借樱花的娇艳美丽,衬托了奶奶愉悦的心情。
D.这句融情于景,借樱花的娇艳美丽,衬托了奶奶平静的心情。
2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围绕这句话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5.文章第三自然段描绘花海,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请在本段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赏析。
参考答案:
1.一方面从豇豆生长变化的过程体现妈妈离家之久,体现姜伟对妈妈的思念以及盼妈妈归家的心情;另一方面从姜伟自己侍弄豇豆,制作豇豆泡菜时的耐心与认真,体现了他盼望妈妈归家的急切心情。 2.①制作泡菜的过程突显出了姜伟的细心、懂事、成长和盼母归家心切。他每天早早醒来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清洗、摊晾,又用零花钱买密封罐做豇豆泡菜等,这些事都表现了小姜伟的细心、懂事和他在妈妈不在的日子里的成长,也表达了姜伟对妈妈回家的期盼,使姜伟的形象更立体。②为下文妈妈回家后看到泡菜罐、尝酸豇豆等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蹑手蹑脚”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在文中指妈妈看到小姜伟睡着后,不忍心打扰他,而是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密封罐前。通过这个词我们能想象到当时妈妈的动作,虽然妈妈很久都没有见到小姜伟了,但看到孩子睡着时,她还是克制了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想念,不忍心打扰他睡觉。从中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小姜伟浓浓的爱。 4.①妈妈对外出工作,不能陪伴孩子,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感到心酸;②孩子对妈妈的思念浓缩在“豇豆”中,令品尝到思念滋味的妈妈既内疚又幸福。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章情节概括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第⑤段中“豇豆花开了”“嫩豇豆长出来了”“那些藤蔓长长了”表现缸豆生长变化的过程,“妈妈没有回来”“妈妈还是没有回来”运用反复手法,强调妈妈离家之久。缸豆长长了,但妈妈却迟迟没有回来,体现小姜伟对妈妈的思念以及盼妈妈归家的心情。第⑥段“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主要叙述在缸豆上市后,小姜伟精心打理缸豆;第⑦段“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晾凉。”叙述小姜伟在耐心认真地制作缸豆泡菜。小姜伟通过打理缸豆,制作缸豆泡菜的方式打发妈妈不在时的孤独,表现他盼望妈妈归家的急切心情。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选文⑥⑦两段详写小姜伟做豇豆泡菜的过程,这样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第⑥⑦段叙述小姜伟每天早早醒来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清洗、摊晾,用零花钱买密封罐做豇豆泡菜的事,表现了小姜伟的细心、懂事和他在妈妈不在的日子里的成长,表达了小姜伟对妈妈回家的期盼,丰富小姜伟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分析,小姜伟制作完豇豆泡菜不久妈妈便回来,第⑥⑦段位于文章的中间部分,为下文妈妈回家后看到泡菜罐、尝酸豇豆等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
“蹑手蹑脚”本意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第 段“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子,尝了一根酸豇豆,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在文中指妈妈看到小姜伟睡着后,不忍心打扰他,而是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密封罐前。妈妈很久没有见到小姜伟,内心怀着对孩子的思念和愧疚,充满了心酸,但见到小姜伟睡着了,不忍心打扰孩子,“蹑手蹑脚”的样子体现妈妈对小姜伟浓烈而克制的爱。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第 段中“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妈妈尝着孩子亲手做的豇豆泡菜,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咸”“酸”“甘”既是泡菜本身的味道,也是妈妈内心的体会。泪水是咸的,妈妈外出打工,小姜伟在家没有父母的陪伴,妈妈因心疼孩子而落下心酸的泪,而小姜伟却是那么细心懂事,亲手制作豇豆泡菜,把对妈妈的思念寄托在“豇豆”中,令品尝到思念滋味的妈妈既愧疚又幸福,豇豆的回味是甘甜的,妈妈也为小姜伟的成长感到欣慰。所以妈妈觉得酸豇豆角的味道是“复杂”的。
5. 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文中指“我”听了穆爷爷的话,不太明白的样子。 指说出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文中指穆爷爷刚说完那句话便去世了。 6.A 7. 穆爷爷谨遵师傅教诲,修复木雕。 了解穆爷爷一生为匠,执着坚守的品质。 8.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穆爷爷的白发”比作“荒草”,将“他”比作“失水的橘核”,生动形象地写出他的苍老;接着又将他身体的苍老与专注的眼神形成对比,充分衬托他修复木雕时的认真,一丝不苟。 9.示例:只见穆爷爷坐在破旧的屋前,拿起刀子,静静地端坐在木凳上,轻轻地触碰木雕表面,刀子在来回晃动,发出清脆的切割声,伴随着木屑四溅,鲜活的图案映入眼帘,木雕恢复了之前的模样。穆爷爷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擦了擦汗,继续打磨。
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有生命!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啊。”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可知,“懵懵懂懂”在文中是小女孩对木雕生命的理解不深刻,表现出她的天真和对穆爷爷话语的困惑。所以该词语的意思:形容对事物不了解或不明白的状态。
结合文章第⑩自然段“谁料一语成谶”可知,“一语成谶”是指穆爷爷在修复最后一处木雕时说的话不幸成为现实,预示了他的去世,体现了故事的悲剧性和穆爷爷对匠心的执着。所以该词语的意思:指一句话或预言成为事实。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可知,此文段”提到穆爷爷的木雕技艺高超,但由于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无奈转行做了普通木匠。这段文字直接解释了穆爷爷转行的原因,因此应该重点阅读这一段。
7.本题考查概括文本的能力。
从第⑤段句子“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和第⑥段句子“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可知,这部分情节可概括为穆爷爷传承师傅的遗志,心系废园木雕,守护并修复它们;
从第 自然段“我”初见穆爷爷时的对话“初见穆爷爷时的对话还依稀飘在园中:‘修复这些木雕,究竟有什么意义啊?’‘在你们眼里,或许毫无意义吧?但是丫头,你要明白,这就是匠心,这就是责任。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该做的事情就要做好。’”可知,穆爷爷在废园中修复木雕,体现了他对师傅遗愿的执着和对匠心的坚守。最终,他完成了修复园子的心愿后离世,展现了他对承诺的履行和责任的担当。所以这部分情节可概括为:“我”在穆爷爷离世后,回想起他的话,领悟到匠心和责任的意义。
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文章第⑧自然段画线内容“穆爷爷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可知。句子通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穆爷爷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将穆爷爷的白发比作“废园里的荒草”,形象地表现出他的衰老和憔悴;将他比作“失水皱缩的橘核”,进一步突显出他的消瘦和生命力的流逝。同时,尽管身体衰老,他的目光依然“专注而执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穆爷爷对木雕修复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体现了他作为匠人的执着精神。
9.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可通过对穆爷爷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他对木雕的热爱和对匠心的执着即可。
示例:穆爷爷伏在案上,手握刻刀,神情专注。他的手指灵巧地在木雕上游走,仿佛在与木头对话。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肩头,映出他专注的神情。每一刀下去,他都小心翼翼,仿佛怕惊扰了木雕的灵魂。周围静谧无声,只有刻刀与木头轻微的摩擦声,好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10.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背景,为下文老妈让“我”去取羽绒服以及回忆老妈以往对“我”的关心等情节做铺垫。 11. 不以为意 愧疚 12.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母亲的苍老和身体的不便,表达了母亲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13.
母亲是一位疼爱女儿,不辞辛苦的人。女儿是一位有些任性但懂得感恩的人。
10.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从第①段“秋风顿起、气温骤降”以及“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可以看出是环境描写。这里通过对秋风、气温以及人走在街上的感受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天气寒冷的状况。
这句话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秋风顿起、气温骤降之时,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季节感受,让读者能够迅速融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为下文老妈让“我”去取羽绒服的情节做铺垫。因为天气寒冷,老妈担心“我”挨冻,所以整理好“我”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打电话让“我”去取。如果没有这样寒冷的天气作为前提,老妈的这一行为就显得突兀。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寒冷的感觉勾起了“我”对老妈以往在天气转凉时对“我”关心的回忆,如“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使文章的叙事更加自然流畅,情节的发展也更加合理。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
在第③段中,周末回家老妈交代“我”多带点衣服,“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故可见此时作者的情感是“不以为意”。
根据题目中“看着妈妈逐渐衰老的样貌”定位到原文第④段,根据第四④段尾句“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可知由于“我”不听话,导致妈妈步行十几里来给“我”送衣服“我”感到很愧疚。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从第④段“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中的“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可以看出是外貌描写,对母亲的外貌和身体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当“我”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走了十几里路来给自己送棉衣时,这些细节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爱和付出。“我的鼻子一酸”则直接表现了 “我”内心的感动和愧疚,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情感变化。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根据第①段“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第③段“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让我加衣服。”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心。第④段十月下雪,母亲不会骑自行车,却走十几里路给女儿送棉衣,体现了母亲的不辞辛劳。“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母亲轻描淡写的回答背后是对女儿深深的爱。
女儿形象:根据第③段“那时候年少,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展现了女儿年少时的倔强。第⑤段,如今长大成年,明白母亲的念叨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从同事们“控诉”老妈时自己看到同事脸上的甜蜜而有所感悟,体现了女儿的成长与感恩。
14. 捋 倔强 15. “竟”改为“竞” “佛”改为“拂” 16.因为榆树生命力强,从不夸耀自己,品格勇敢、坚强。 17.不好。原句采用设问句,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榆树的生命力顽强。 18.人们将究它的叶,扒光它的皮,它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在公园四周和沙丘上都能顽强地生长,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
14.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1)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的“捋”读音为luō,意思是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如:捋榆钱儿。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的“倔强”读音为:jué jiàng,意思是:刚强、不屈服。
15.本题考查错别字。
(1)第1自然段中,“争艳竟美”中的“竟”字错误,应为“竞”,表示互相争胜的意思,用于形容榆树与桃杏等树木在春天里争相绽放美丽的景象。
(2)第1自然段中,“吹佛”中的“佛”字错误,应为“拂”,表示轻轻擦过的意思,用于形容春风轻轻吹过榆树枝条的情景。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可知,榆树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即使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只要有根,它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深深打动了作者。通过文章的第③自然段可知,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勇敢、坚强。通过赞美榆树,作者也在间接地表达自己对这些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17.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原句“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这是一个设问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改写后的句子“它也一样能活。”是一个陈述句,它直接陈述了榆树能够存活的事实,缺乏疑问句所带来的悬念和吸引力。
原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强调了榆树生命力的顽强。改写后的句子虽然也表达了榆树能存活的意思,但缺乏原句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强调效果。它更像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无法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不好。原句采用设问句,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榆树的生命力顽强。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可知,人们会捋完榆树的叶子,甚至扒光它的皮。这样的破坏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可能是致命的,但榆树却能在这样的逆境中生存下来。即便遭受了如此严重的破坏,只要有根存在,榆树就能战胜死亡,重新焕发生机。这充分展示了榆树强大的生命力和恢复能力。
通过文章的第③自然段可知,榆树不仅能在常见的环境中生长,还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例如,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榆树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等多种恶劣气候的考验,能够在这些极端环境中愉快地安家落户。这种适应能力再次证明了榆树生命力的顽强。
19.(1)BD
(2)不能。“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情景,准确生动。
(3)ABCD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
(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③自然段明确提到“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并从绘画观点和农作物生长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表明夏天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所以色彩是金黄的。
文章第④自然段段则围绕“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展开,通过描写农民在夏天的忙碌劳作,如文章第④自然段“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充分体现了夏天紧张的旋律。
故选BD。
(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换成其他词语。
“扑打”生动地展现了麦浪的汹涌和有力,仿佛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比“拍打”“碰撞”等更具动态和力量感。“涌”字描绘出麦浪如潮水般滚滚向前、源源不断的态势,描写麦浪翻滚的情景,准确生动,比“流”“动”等更能表现出其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冲击力。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夏天大地的炎热和麦浪的壮观,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旺盛的氛围,动词“烘烤”“翻滚”“扑打”的贴切使用,“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的生动比喻,使这幅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换成其他词语,就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通过对农民割麦时专注且急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出他们争分夺秒的紧张状态。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突出农民在麦子收割后的后续处理上也是迅速而紧张,不停歇地赶着干活。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体现农民不仅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连休息时也心系农事,不敢放松,凸显紧张氛围。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说明农民的劳作没有真正的间歇,刚完成一项紧接着又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充分展现了夏天农事的紧张繁忙。
故选ABCD。
(4)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作用。
“挑着”“举着”“匍匐前进”这些原本用于人的动作,分别被赋予了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将它们人格化。通过这样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农作物充满生机、积极生长的姿态,仿佛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意志和活力,在努力地生长和发展。
作者在此处运用拟人,是为了强调夏天是生命交替的旺季,各种农作物都在暑气的蒸腾下蓬勃生长,展现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和农作物强大的生长力量,突出了夏天作为承前启后的季节所具有的独特活力,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夏天的热烈和充满希望。
20.A 21.D 22.B 23.D 24.文章的中心句是“好温柔的黄昏!”围绕这句话,作者从灿若云霞的花海,生气蓬勃的人群,相互依偎的恋人等三方面来写。 25.“花儿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互相推搡着,张开鲜嫩的花瓣,露出明艳的笑颜。”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樱花竞相盛开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樱花的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二段的句子“远方火红的夕阳,将余晖暖洋洋地在大地上,半边天被泼洒上了橙红色,群山也被镶上一道金边。正值春天,一树树樱花开放了,白的浅白,粉的浅粉,黄的点黄,轰轰烈烈,泼泼洒洒,正开得烂漫。”可知是从夕阳和樱花令“我”想起“最美不过四月天”。A选项正确。
21.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A.直洒:直接洒下来。
B.挥洒:洒落、抛洒,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挥毫,洒墨。
C.飘洒:在空中随风飞扬。
D.斜洒:歪斜着洒下来。
形容“夕阳”用“斜洒”。
22.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内容上,要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结构上一般为过渡、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在熙熙攘攘的花海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在第但自然段的开头,第二自然段写了熙熙攘攘的花海,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粉嘟嘟的樱花乐呵呵地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插在奶奶发间这朵樱花的娇艳美丽,“呵呵地笑”融情于景,借樱花的娇艳美丽,衬托了奶奶愉悦的心情。D选项有误。
24.本题考查中心句的掌握。
中心句就是高度概括本段或是本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句子。有的在段落的开头,起概括和总述的作用;有的在段落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在段落的末尾,起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本文围绕“好温柔的黄昏!”,从灿若云霞的花海,生气蓬勃的人群,相互依偎的恋人等三方面来写。
2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时可以从修辞角度、人物描写角度、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首先要明确句子的写作手法,然后结合主旨分析其作用。
示例:“光的精灵,花的仙子,在清风中翩翩起舞,交织跳跃,宛若一幅秀美的风景画,我悄悄地走近熙熙攘攘的花儿们。”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花海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樱花的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