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设计
注重活动探究,增加感性认识;
通过预习学案模式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②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认识事物的艰难历程;
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3学情分析
学生求知欲旺盛,对神奇自然现象的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初二学生还初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对微观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惑。。
4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生产与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现象及本质;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四章 第一节 自然界的电现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实验T: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乒乓球,不去碰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运动起来?
S:吹、推……
T:现在老师给你一根吸管和一张纸巾,不与乒乓球相碰,你能让它动起来吗?
S:吸管摩擦纸巾,靠近乒乓球
【演示】吸管吸引乒乓球
T:你知道乒乓球为什么会随着吸管跑动吗?
S:吸管经纸巾摩擦带电。
T:你能利用老师给你的器材制造“电”吗?并告诉老师如何证明你制造出了“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制造“电”,验证“电”
【活动一】学生利用现有器材制造“电”
器材: 塑料吸管、玻璃棒、橡胶棒、纸巾、丝绸、毛皮、泡沫
【学生汇报方法】
T:同学们,你们制造出了“电”了吗?告诉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制造“电”的?怎么证明物体带“电”了?
S:……
T:看来大家都发现带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很好,同学们不仅成功地制造了“电”,而且还不自觉地运用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转换法,用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板书】带电物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T:刚才大家都是通过物体间的相互摩擦让物体带电。我们把这种通过摩擦让物体带电的方法称之为摩擦起电。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称之为静电。
T: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草芥这种轻小的物体,阅读
2.查找静电产生的原因
过渡:那么为什么物体摩擦前没有带电,而摩擦后就会带电呢?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中的“小资料”,思考这四个问题。
【活动二】自主学习学案
思考:(1)没有摩擦时,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
(2)原子中能够自由移动的微粒是什么?它显示什么电性?
(3)摩擦后,物体为什么显电性?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小结:摩擦起电的原因
规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为“正电荷”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T:我们已经知道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物质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当我们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______转移到________,这样,玻璃棒上正电荷的数量比负电荷多,整体带正电,而丝绸上,因为得到电子,它上面的负电荷就比正电荷多了,所以就带上了负电。你能说说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后时,电子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吗?
S:……
T:学生回答毕,都是总结。
3.探究与纸巾摩擦的吸管所带电荷
过渡:利用你们已知的经验,正、负两种电荷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呢?
S:……(凭小学学过的知识回答)
T:是的,让我们用玻璃棒和橡胶棒一起验证一下。
【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T:用初中科学的话我们应该说“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看来同学们小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棒。那老师还要考考大家,利用你桌上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刚才我们用纸巾摩擦过的吸管带哪种电荷吗?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教师点评】
T:现在请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学案上,然后判断纸巾摩擦过的吸管带什么电荷?
【活动三】学生实验:探究与纸巾摩擦的吸管所带电荷
纸巾摩擦过的吸管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纸巾摩擦过的吸管
【汇报现象】
T:从中你能判断出与纸巾摩擦过的吸管带什么电荷?
S:负电荷
4.静电现象的普遍性
T:其实,不仅仅只有老师的这把梳子和同学们手中的这些材料摩擦后能带电,你能举例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吗?
S:……
【静电现象展示】塑料薄膜吸附在碗上、气球吸引水流
T:刚才我们举这些例子大多都是固体与固体摩擦起电,那么液体与固体、液体与气体之间也会发生摩擦吗?
【展示】雷电
T:雷电为什么会发生,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视频
【视频】雷电介绍
T:可见,雷电是一种放电的自然现象。当物体静电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物体就会放电。在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进行的“风筝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现在老师也来现场模拟一个“雷电”。 老师通过手摇动手柄,让起电器内部发生摩擦,从而使小球带电,请大家观察小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演示】感应起电器放电(边演示边解释:摇得越快,现象越明显,说明积累的电荷越多,越容易放电)
【展示】油罐车
T:油罐车为什么都拖着条“铁尾巴”?你知道它起什么作用吗?
S:导电,将电荷传到地下。
T:油罐车为什么会带电?
S:在运输汽油过程中,汽油和油槽发生了碰撞摩擦,产生了电荷。
T:是的,产生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放电,产生火花。我们正是利用这条铁链将多余的电荷传到地下,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T:其实,摩擦起电的现象非常普遍,摩擦就是物体间的接触后分离。物体绝缘性越好,静电越容易积累。生活中我们往往利用电荷发生转移来减少静电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比如,避雷针,就是像油罐车的“铁尾巴”那样,将电荷转移到大地,避免雷电直接对人的伤害。
T:但是,静电在带给人危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好的一面。比如我们利用静电制造了静电除尘器,可以减少以煤为燃料的制业工厂和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煤灰和粉尘,还利用静电进行复印、打印。所以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事物。今天,我们认识了静电产生的原因。那么如何让产生的电荷像水流那样持续性地流动呢?那就让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