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21 20:5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5-20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试题(江西省万载县)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3、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4、.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7、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
A. 自耕农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租佃制经营 D. 官民合营
8、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9、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0、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湿耕泽锄头,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11、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男女分工明确 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14、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15、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B.“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D.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可以通过“拳孝廉”得到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材料三中《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7、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图中粮食总产量降幅最大是哪一个时间段 (2分)当时哪两场运动促使了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大幅下降 (2分)图中粮食总产量增幅最大是哪一个时间段?(2分)当时浙江省粮食总产量大幅上升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当时我国农村实行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2分)
18、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 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6分)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A
2、 B
3、B
4、B
5、A
6、A
7、C
8、B
9、B
10、C
11、D
12、C
13、C
14、A
15、B
16、
17、
18、